07.10 成就“常香玉”之路:大師背後的三座山

成就“常香玉”之路:大師背後的三座山

成就“常香玉”之路:大師背後的三座山

器物如人,常有靈性。尤其那些曾經伴隨人們走過艱難歲月的器物,彷彿生命的一部分,透過時光的河流,漸漸成為骨中之肉、肉中之骨……

成就“常香玉”之路:大師背後的三座山

老物件有品格,凝聚著厚厚的深情;

老物件有溫度,沉澱著歲月的滄桑;

老物件有風格,代表著人與人的相知。

老物件是永遠的記憶,是鐫刻進血液的歷史……

一根皮鞭,一本《六部西廂》,一份不渝之愛情,成就著常香玉從貧苦弱女走向豫劇大師的路途,而這其中,究竟有著怎樣的心酸和深情呢?

拂去歷史的煙塵,我們不禁回望那段滄桑……

一根皮鞭

對於常香玉來說,父愛,大約就是這根皮鞭了。

厚重,冰冷,執著,疼痛。

“戲是苦蟲,不打不成”

成就“常香玉”之路:大師背後的三座山

1933年,為了逃避當童養媳被虐待凌辱的命運,9歲的張妙齡在父親張茂堂的帶領下,開始學習學戲的艱苦生涯。翌年,為逃避族長們的刁難,取楚霸王項羽破釜沉舟之意,改名常香玉,誓死也要走唱戲這條路。

成就“常香玉”之路:大師背後的三座山

張茂堂藝名張福仙,是豫西調老藝人,工旦行。他親自引入梨園、嚴厲訓導的常香玉,自幼經受了極端嚴苛的訓練。這種嚴苛,集中體現在他為監督女兒學戲特意打造的一根皮鞭上。

皮鞭不過數尺,純牛皮打造,原本是趕馬車用的。但為了使女兒早日成才,爭一口氣,張茂堂真是下狠了手、下狠了心。

成就“常香玉”之路:大師背後的三座山

張茂堂教給常香玉的第一項功是踢腿。他讓常香玉雙手叉腰,兩腿繃直,挺胸直窯,兩條腿輪著往上踢。且這踢腿也十分講究,開始一次踢60次,以後逐天增加,一直增加到每次踢五百腿。9歲的常香玉身形瘦弱,一口氣踢下來,總是大汗淋漓、腰痠腿痛。張茂堂怕她偷懶,每每拎著皮鞭在一旁站著。稍有懈怠,皮鞭就毫不留情地啪啪打下來。常常打得常香玉皮開肉綻、苦不堪言。有一次,張茂堂因事不在身邊監督,便讓常香玉一個人練習,踢到477下的時候,常香玉實在受不住了,一屁股坐在地上,嘴裡故意嚷嚷著“可踢夠500下了!”,沒成想,她一回頭,便見父親不知何時回來了,陰沉著臉正站在背後,他怒不可揭地說:“說了500下,一下也不能少。你偷懶少踢23下,就挨23鞭!”說著,皮鞭劈頭蓋臉打下來,常香玉身上穿的衣服都抽爛了。

成就“常香玉”之路:大師背後的三座山

藝術沒有捷徑可走,只有用時間累積的苦功達成,而張茂堂讓常香玉走的,正是最水滴石穿、最刻骨銘心的那一條。

除了白天刻苦練習,到了夜晚,張茂堂還要求常香玉練眼功。他教導常香玉“一個演員,要是眼上沒戲,就等於有眼無珠。因此,他認為眼功也是必不可少的基本功,要早學早練,越晚越不容易練好。不然,唱得再好,也要減色幾分。”每天晚上睡覺前,張茂堂點燃一炷香,讓常香玉拿在手裡,香頭對準鼻尖,盤腿坐在床上,兩個眼珠緊緊盯住香頭,這樣練的是“頭眼”功。香頭冒出來的煙,燻得常香玉眼淚直流,但張茂堂不允許她眨蒙一下眼,否則,就是一頓苦打。

成就“常香玉”之路:大師背後的三座山

成就“常香玉”之路:大師背後的三座山

成就“常香玉”之路:大師背後的三座山

成就“常香玉”之路:大師背後的三座山

到底這樣的打有多少呢?常香玉早就記不清了。只知道長年累月的打,讓鄰居誤以為張茂堂在虐待別人的孩子,有一次竟然報警要抓他,虧得常香玉哭著解釋,這才罷休。

都說梅花香自苦寒來,究竟苦到哪一層,恐怕不是親身經歷過的人始終無法體味。一條皮鞭下,也是一條藝術的高基準線,沒有貨真價實、超乎常人的付出,又怎能有後來蜚聲神州的豫劇代表人物“常香玉”?

因為尊重藝術,才更看輕自己。

成就“常香玉”之路:大師背後的三座山

一本《六部西廂》

千里馬須是真正的千里馬,那伯樂也必是獨一無二的伯樂。

實踐主義的“梆劇改良”

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

每一個自覺肩負時代使命的書寫者,都具有知識分子的道義和良心。

成就“常香玉”之路:大師背後的三座山

王鎮南1895年生於河北南宮縣,1913年考入北京高等師範學校,在校期間對京劇產生興趣,是當時頗有影響的票友,還曾和京劇坤伶筱翠花同臺演戲。大學期間戲劇活動積累使他對中國戲曲的歷史與發展產生了深刻的認識。畢業後,他回到開封第一師範任教,在河南教育界影響頗大,是上世紀三四十年代豫西梆子改良的中堅力量。

成就“常香玉”之路:大師背後的三座山

王鎮南與常香玉的結緣,源於一次張茂堂的聞名拜訪,兩人一見如故、相知恨晚。隨後,他主力幫助常香玉父女籌劃組建“中州戲曲研究社”,為常香玉日後的聲腔改革與發展打下了基礎。劇社成立後,王鎮南運用自己多年的梆戲改良經驗,以遠矚的目光,為常香玉量身編寫了《六部西廂》、《哭長城》和《打土地》。

尤其是令常香玉紅得發紫的《六部西廂》,耗盡了王鎮南的心血,也凝聚著他在豫梆改革上的成果。

成就“常香玉”之路:大師背後的三座山

王實甫的古典戲曲名著《西廂記》原作是五本二十一折,王鎮南為了發揮河南梆子擅唱的特點,在保留原作精華的前提下,大膽地進行了整理改編,使新編劇本的演出在舞臺處理諸方面更具現代化,唱詞也更加通俗化。王鎮南與好友史書明合作,分別編寫了前四部和後兩部。

成就“常香玉”之路:大師背後的三座山

成就“常香玉”之路:大師背後的三座山

而張茂堂對這部作品也有著改革的銳意之勇,他大膽引導常香玉在唱腔上將豫西調、豫東調(即祥符調)融匯貫通,創制新腔。追求豫劇的新境界。當這部帶著銳意之新的新作搬上舞臺,立刻受到群眾熱烈歡迎,在開封戲曲界站穩了腳跟。至今,豫劇界很多人士認為,當年真正使常香玉唱紅開封的作品正是這本《六部西廂》。直到後來,《六部西廂》不斷改編、演繹,最終成了《拷紅》,成為常派三大代表作之一。

識時務,勇擊流,一本《六部西廂》,濃縮了一個時代戲曲改良的縮影,也凝結著一代代戲曲工作者孜孜不倦的心血。

一份真愛

婦唱夫隨五十年, 酸甜苦辣同悲歡。 誰說藝海知己少, 我有梨園夫人賢。 十年浩劫兩不死,千金難買一片田。晚霞滿天情益暖,共祈百歲舞翩躚 。——陳憲章

“我一生有你,足矣!”

成就“常香玉”之路:大師背後的三座山

1945年4月28日,《陝西青年報》上刊登了一則簡訊,題目是《常香玉輟演啟事》,全文如下:

“我已於去年與陳憲章結婚,並已孕數月,不能繼續登臺獻藝。特別敬告各界,並致謝意。“

成就“常香玉”之路:大師背後的三座山

常、陳二人的結合,本身帶著曲折與傳奇色彩。但最令人稱道的,是婚後幾十年來,兩人忠貞不渝的愛情。結婚時,常香玉是紅得發紫的名伶,陳憲章是清貧的知識分子,且已有過兩次婚姻。但共同的理想把他們牽繫在一起。從結婚到隨後的50多年間,陳憲章給了常香玉天上人間獨一份的愛情。這份感情,是陪伴、鼓舞常香玉不斷開創藝術新境界的力量之源。

成就“常香玉”之路:大師背後的三座山

常香玉演戲繁忙,陳憲章便辭掉工作,專心做她的“賢內助”,貼身照料、修改劇本,切磋藝術;常香玉曾開玩笑地說:以前是我父親督促我,結婚後,老伴從父親手中接過了小鞭子。為了保護常香玉的嗓子,她吃什麼都要由陳憲章說了算。常香玉演出前,陳憲章把什麼都打點好;演出結束後,又是陳憲章收拾整理一切,他要讓妻子全力以赴地把戲演好。女兒出生後,他時常提醒妻子不要因母愛而耽誤了練功。在他的合乎和鞭策中,常香玉和她的表演藝術一步一步走向了成熟。

成就“常香玉”之路:大師背後的三座山

常香玉罹患肺結核即將不治,陳憲章心急如焚。一次偶然地翻報紙,給陳憲章帶來了無限希望:報紙上有—則廣告, 說是某藥房新進有一種治療肺結核的進口新藥鏈黴素。他立刻趕到那家藥房,把所有的藥都買了下來,回家為常香玉施救,奇蹟出現了,陳憲章終於把常香玉從死亡線上拉了回來……

成就“常香玉”之路:大師背後的三座山

成就“常香玉”之路:大師背後的三座山

捐機義演,抗美援朝,設立香玉杯……哪一塊陣地都是陳憲章在常香玉背後支撐著她、陪伴著她。文革期間,常香玉被打成“大戲霸”受盡屈辱,後被關押在原河南人民劇院的樓上。擔心她輕生,被“發配”掃大街的陳憲章成日蹲守在人民劇院的牆外,提防常香玉跳樓自殺……

成就“常香玉”之路:大師背後的三座山

比翼雙飛江湖遊 ,無悔無恨不知愁 。這是常、陳之愛,超過任何物質、形式。在時光的隧道里,兀自散發著光芒。

那愛呵,一注目便是一生……

成就“常香玉”之路:大師背後的三座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