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6 醫生跑者看北馬|馬拉松,一件重要的小事

醫生跑者看北馬|馬拉松,一件重要的小事

從20歲,到31歲,跑馬來到了第十一個年頭,依舊奔跑在關門前。北京、泰安、秦皇島、越南峴港,今年的兩次半馬、四次全馬,其中兩回帶著“醫生跑者”的身份。從陽春三月到金秋時節,從泰馬頂著39度高燒卡點完賽,到北馬能夠幫助到幾個人並且完賽,“馬拉松”成為生活裡的一個符號,完賽那刻在心裡升騰起的愉悅感,是一種“跑了才懂”的犒賞。

01

組織和集體感

點贊,然後簡短交流彼此的成績、跑齡以及跑馬史,是每次跑馬結束的例行項目。一群有相同熱愛的人聚到一起,形成一股相互扶持的力量。有“老司機帶帶我”的指導和截圖曬月跑量的督促,以及嚴肅臉一秒變“拌嘴逗悶子”玩笑臉,這是“和睦家跑團”群的慣有景象,從來不缺少歡樂與正能量。不同職業、不同風格的人因為各種機緣巧合聚到一起,又可能在另一座城市的馬拉松賽事中相遇。有人高段位,有人低姿態,有人忙前忙後招羅,有人被召集動員。組織讓一個人的堅持變成推著身體向前行動的念想、牽絆。分享——是我在“和睦家跑團”看到的馬拉松之外的意義。

医生跑者看北马|马拉松,一件重要的小事

02

比賽中的狂歡

2017年,北京和睦家醫院再次作為北京馬拉松官方指定賽事醫療服務支持商,除在賽道沿途設置服務保障點外,還組織了多名來自各大醫院的醫生跑者參賽,在北馬途中提供救助。因此和睦家惠及的直通北馬名額也成為跑團裡諸多抽籤落選者參賽的“最後稻草”。這無形中也成為一股激勵的力量。資深跑者自然不願漏掉這每年一次的高規格狂歡,新晉跑者也為能近距離體會北馬而興奮。從天安門廣場出發,途徑長安街、中關村,到達鳥巢,除了沿路的標誌性建築,還有隊伍裡的奇裝異服和“行為藝術”。

03

豔陽高照下的暢快

“霧霾散了!”好天氣趕在北馬當天到來。許多人在朋友圈發空氣質量良好的截圖。經歷過2014北馬的人,應該不會忘記那天天空的顏色、滿街戴口罩的人、“抵制霧霾”的標語和黏糊糊的嗓子。在今年北馬的前一週還是持續的霧霾天氣,跑前的訓練也做得並不充分。伴隨著霾散,跑馬的擔憂散了一大半,心情舒展了許多。秋高氣爽中,陽光打在身上有一點點灼傷感,此時衣服是唯一的物質盾牌,心理上是超越言語表達的興奮感和超越國別的加油打氣。

04

聽身體的聲音

戴耳機和不戴耳機,是跑步的兩種姿勢。現在更習慣不戴了,這樣每跑一步能聽到身體的聲音。每次或侷促或平緩的呼吸聲。有人說,在奔跑時才能靜下心來思考生命的進程。而對我來說,可能馬拉松賽程裡的每一個補給站都代表著一段歷程。5公里,內心的澎湃變得安靜,身體開始調到跑步的狀態。10公里,進入第一波疲勞期,久坐不動的弊病顯現。15公里,神經再次興奮,調節呼吸和速度。20公里,半程的跑者即將完賽,計算時間,想想過半的行程和終點的位置。25公里,跑團裡的幾位大神應該已經到了終點,之後每跑過五公里就得給自己加個油了。30公里,和睦家的醫生帶著AED從身邊騎過,打個招呼,可以暫時忘記身體的不適,和睦家的補給站也更加頻繁可見。35公里,被一位位大叔大媽們超過,為他們叫聲好,希望三四十年後的自己還在跑馬的路上,但好在即便是走也可以完賽了。40公里,人群的歡呼和吶喊聲此起彼伏,身體的聲音已經為不可聞了,在終點前加速,最後的一公里彷彿是這個北京最美季節裡的最美樂章。

05

馬拉松的約定

馬拉松也是我與愛人的約定。算是兜兜轉轉後我倆找到的共同愛好之一。每次參加比賽就像是共同備戰一場考試。今年除了做醫生跑者的兩次,其餘的四場馬拉松都是一起完賽的。從秦皇島的海風,到峴港凌晨四點的悶熱;從結識的跑友,到團裡的隊友;從談笑風生,到亦步亦趨。雖然依舊停留在卡點完賽,但是每一場跑過的馬拉松除了印記在掛滿獎牌的牆上,還留在了每一個細胞裡。

張輝

2017北京馬拉松和睦家醫生跑者

医生跑者看北马|马拉松,一件重要的小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