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3 談談互聯網隱私

不知道,大家的微博有時候會無緣無故關注了一些亂七八糟的營銷號;QQ 時不時多了幾個陌生的好友或者被拉入了一些推廣群;手機常常也會收到垃圾短信或者彈出廣告窗口。如果有,那麼很可能你的信息已經被人竊取了。

近日,浙江紹興越城警方偵破了一起涉及 30 億條用戶數據竊取案件,這號稱是「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數據竊取案」,其中涉及百度,阿里,騰訊,今日頭條等全國 96 家互聯網公司。在此次案件中,阿里巴巴安全部協助警方找到了背後的黑灰產團伙,是新三板公司北京瑞智華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為核心的多家企業。這些企業團夥通過劫持運營商流量,竊取大量用戶數據,然後通過加粉、刷量、惡意推廣等手段,謀取利潤。據統計,瑞智華勝利用這灰產手段,使其公司淨利潤同比增長 500 倍。

談談互聯網隱私

這次數據竊取案件再次暴露了加強互聯網數據安全的迫切性。難以想象,這麼一家中小企業,竟然能竊取了超過 30 億條用戶數據,在這涉事平臺的用戶,不就如同「裸奔」了嗎?

30 億條用戶數據洩露意味著什麼?其實這好比現實世界的核洩漏,這一點都不誇張,因為它給人們帶來影響是巨大的。對於個人,用戶信息洩露,則用戶賬號面臨被盜風險,個人隱私及財產安全難以保障,甚至還會受到各方面的騷擾。對於企業,信息洩露事件會導致其在公眾中的威望和信任度下降,會直接使客戶改變原有選擇傾向,失去了客戶,就失去了生存的能力了。

可能,對於大多數人來說,根本沒有互聯網隱私的概念。許久之前,透爺發過一條朋友圈「在互聯網中,凡處過,必留痕跡,可是現在的人都不在意了,無知無畏,但細想極危」,沒想到有一部分人表現的一臉不在意,甚至評論說「既然這樣,何必在意呢?」。

隱私,更多是一種概念性的東西,看不見,跟物質聯繫不大,因此隱私被用戶感知的概率真的太低了。用戶的第一感知是他看得見、摸得著、嗅得到的東西,像隱私這種虛無縹緲的東西,往往默認選擇忽略。

還有一大部分人,知道隱私的重要性,可是對待隱私的態度卻是說一套,做一套。就好比現在的 app ,動不動就詢問讀取通訊錄權限,可能一開始,都會想一想要不要給,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也慢慢麻木了,給就給吧。這部分人的態度就是自己不做虧心事,深夜還怕鬼敲門?

其實,很多時候,你跟別人講互聯網隱私安全,別人會當你是白痴。因為在當今,互聯網隱私跟個人直接的利益關係不大。可是一旦當你丟進這個坑,或者被黑了信息的時候,你才會發現這是多麼的重要。

特別是在人工智能時代,互聯網隱私顯得更為重要,更有一種說法就是「在智能時代,個人隱私的信息誰用得好最終就會歸於誰」。但是,現在的互聯網中,想要完全的隱私已經不太可能了。信息的公開,在互聯網中能給予我們便利,也能帶給我們傷害,這主要取決於使用的人。

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提過:「一旦有適當的利潤,資本就膽大起來。如果有百分之十的利潤,它就保證被到處使用;有百分之二十的利潤,它就活躍起來;有百分之五十的利潤,它就鋌而走險;為了百分之一百的利潤,它就敢踐踏一切人間法律;有百分之三百的利潤,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絞首的危險」。

在利益的衝擊下,與其相信掌握我們隱私的人是善良的,還如我們重視一下自己的隱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