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06 《我不是藥神》為什麼不能從藥企的角度考慮問題呢?

《我不是藥神》為什麼不能從藥企的角度考慮問題呢?

《我不是藥神》被稱為今年暑期檔的一部現象級電影,在還未正式上映前就成為了大流量話題,電影票房就破億,首映票房更是破三億,業內人士分析道,《我不是藥神》的票房或將突破30億,貓眼評分9.7分,豆瓣評分9.0分。

我很佩服徐崢,同時也感慨於中國商業片的炒作,他們擅長於抓住群眾的情緒,而國人的情緒燃點太低,以至於點火就著。但是你們知道在中國仿製藥有多難嗎?

第一:研發救命藥的成本太高了

《我不是藥神》為什麼不能從藥企的角度考慮問題呢?

電影裡叫格列寧,原型藥物叫格列衛。人們只知其價格高昂,卻不考慮人家的研發成本。據資料顯示,格列衛的研發耗費五十年時間和五十億美金。如果,製藥公司不能收回成本,那就不會再有投資人投資去研發下一種疾病的藥物。從這個角度來看,這些研發藥物的科學家才是真正的救世主。

一句話,如果人家一研發出來,真的就低價銷售。那請問誰來為這種藥物的研發買單?誰來為下一次的研發買單?

所以,這應該是對於每個人來說都是很無奈的一件事。畢竟商人都得是逐利的,都是追求利益最大化的。

第二:中國實行的專利政策

《我不是藥神》為什麼不能從藥企的角度考慮問題呢?

印度是世界上著名的仿製藥大國,這跟印度實行的藥品專利制度有關,印度實行的藥品專利制度為工藝專利,而國際通行的藥品專利制度為化合物專利。也就是說,同一種藥品,該藥廠僅持有生產工藝專利,而如果另一藥廠能通過其他工藝生產該藥品,那麼此項專利則不受保護。

中國也有仿製藥生產工廠,但是,由於中國實行的藥品專利制度為國際通行的化合物專利,這種藥品(化合物)只能由持有該專利的廠家進行生產,也就導致了一家獨大的現象,藥品的價格自然也水漲船高。

第三:中國不完善的社會救濟體系

《我不是藥神》為什麼不能從藥企的角度考慮問題呢?

香港的藥品相對大陸要便宜,扣除關稅的因素(香港為國際自由港),更多的因素則在於中國不完善的社會救濟體系,但這樣的現象,在建立完善的醫療保障體制的過程中均是不可避免的,任何一個國家,任何一個完善的保障制度,在不斷地推行和完善的過程中,都曾面臨著這樣的問題。

人能不能活命,與藥沒有直接的關係,要命的不是窮,是病!沒有一種藥是神藥,包括格列寧,活著的人告訴你他還活著,死去的人只能默默無聲。所以,真正要命的不是錢、不是壞的制度,是無藥可醫的疾病!

而買不起藥的原因也不是貧窮,是缺少救濟制度。藥價2w的時候有人買不起,當你把藥價降到500的時候,仍然有人用不起!

其實小編認為這部電影的上映一舉彌補了國內現實題材電影的長期缺位,爆發出了預想之外,也是意料之中強大勢能。

利潤是包括藥企在內的所有企業生產的最終目的,只有有利潤了醫藥巨頭才有研發新藥的巨大動力。在一定程度上,超額的利潤是加速藥品研發和醫學進步的推動器。如果強行剝奪這種利潤,斷了藥企的內驅動力,試想,動輒高達幾十億美元的研發成本,誰來承擔,只能導致惡性循環,再也沒有藥企願意花鉅額資金去研發,很多疾病無藥可醫,這些疾病也將奪取更多人的生命。大眾也不要太幼稚,並不是降低進口藥關稅就能解決的社會問題,而這樣的情緒反倒極有可能會引導人們仇視體制、仇視醫療行業。

社會中弱勢群體太多了,用不起貴价藥的人太多了,從而衍生出來的仿製藥也應運而生。但是這卻會觸動藥企的利益,讓他們缺少動力去研製更好的藥。

小編想說,電影始終是電影,看完電影,回到現實,我們還是要接受那些貴的離譜藥,無可奈何。我也希望這個社會可以更加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