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09 斷腸如雪《勝勝慢》——董元奔《詞牌風情》之一

斷腸如雪《勝勝慢》——董元奔《詞牌風情》之一

這兩天一直做夢。在夢中,詩詞押韻般的,從遠處向我款款走來的是你嗎?是你,是你,我趕緊把雙目緊閉,但是還是能夠看見你表情豐富的臉蛋上那紅紅的肉唇呼著醉人的香氣向我調皮的襲來。我躲避著你,雖然渴望但我寧願不接受你的香吻,因為我害怕這又是一個美麗的夢。

親愛的,我們相處的時間還太短,而你依然如含著紅蕊的春桃。你說過你不會離開我,你怎麼忘了呢?你怎麼可以忘了呢?親愛的,你慢走,你慢走。親愛的,你還會在那裡等我嗎?抑或是等著其他爭著攀折你的人?而我又該到哪裡去找你哦。

“朱門深掩,擺盪春風,無情鎮欲輕飛。斷腸如雪,撩亂去點人衣。朝來半和細雨,向誰家、東館西池。算未肯、似桃含紅蕊,留待郎歸。/還記章臺往事,別後縱青青,似舊時垂。灞岸行人多少,竟折柔枝。而今恨啼露葉,鎮香街、拋擲因誰。又爭可、妒郎誇春草,步步相隨。”

我們都知道李清照後期的著名詞作《聲聲慢》,詞寫得很憂傷,讓人難以釋懷。我不主張詞寫那些題材,那是詩的責任。“詞為豔科”,這是詞誕生之時的角色定位,也是詞當時能夠於詩仍然非常發達的時候能夠誕生的條件。當然,談到“聲聲慢”,它作為詞牌,其最初是“勝勝慢”,豔科的,本色的,後因宋末蔣捷依此律填了一首“秋聲”而被改名“聲聲慢”。創制“勝勝慢”這一詞牌的是晁補之,他為一個女孩子創制了這個詞牌,由於他給這個經常逗他而他都讓著她的女孩子取了個暱稱叫做“勝勝”,於是他就把這個詞牌命名為“勝勝慢”,大概的心思就是勝勝你慢走吧。他用這個詞牌填的第一首詞就是上面的這首《勝勝慢·家妓榮奴既出有感》,這不僅是第一首“勝勝慢”,好像也是已知的唯一一首使用“勝勝慢”詞牌名稱的詞作。

先朝的節度使制度形成了潘鎮割據的局面,引發春秋戰國一般的天下大亂,致使江山易主,而“浪花淘盡英雄”,最終花落趙官家。這一慘痛教訓被宋太祖兄弟牢牢記取,於是便有了“杯酒釋兵權”的故事。宋太祖還改變了唐代的軍隊制度,他把各地的精銳部隊集中在中央,編為禁軍,由皇帝直接指揮,各地保留的都是些老弱軍人;而且,他還把各地的節度使由武官改為文臣。這些措施雖然有利於加強皇權和穩定國內局勢,但是卻不利於抵禦外侮,以後的歷史乃至宋朝的兩度亡國說明了這一點。這是後話,只談宋初,趙匡胤的中央集權措施還傷了跟他一起打拼的貴族們的心。

為了安撫人心,宋太祖給官僚們的俸祿非常優厚,還出臺了各種優惠政策,鼓勵士大夫們多買天地,多增佃戶,增加田畝收入,多建豪宅,多置器玩,日日笙歌,頤養天年。

此外,作為頤養天年的措施之一,宋太祖還出臺了一項破天荒的蓄妓政策,即在國家適當的經濟補貼下,官員根據自己的財力買一個、數個甚至十數個、數十個平民家的女孩子作為家妓蓄養。但是為了不引發激烈的階級矛盾,蓄養家妓不是一次買斷,而是有年限的,一般是三年到十年,契約到期後應把家妓遣返回家,由其父母對女兒的未來做主。這樣,貴族不必為年老色衰的女孩子繼續承擔經濟費用,而女孩子即便黃髮垂髫也是自己家人的親人啊,這是用軟刀子殘害被統治階級的女孩子和她們的親人。宋太祖的這一招可謂荒唐、無恥、毒辣啊,而其天下代代女孩子年輕時受辱的結果卻僅僅是為了趙家江山永遠姓趙。

這些家妓一般是在十二三歲的時候被賣入官員的家中的,而官員都是有學問的人,那些聰明伶俐的家妓在侍候主人的過程中,耳濡目染積累了一些學問,有的會被主人視為知己,以至於日久生情。但是,許多官員一般是二十五歲以後甚至三十五歲以後才取得的功名,家妓比他們小了許多;期滿之後,家妓的父母如果不是太貧困或者女兒做家妓的幾年中家道開始好轉,大多不願意讓女兒再做家妓,而會給女兒說一門門當戶對、年齡也相當的婚事。何況,官員蓄養的家妓一般都會有好多個,即便有的家妓跟主人有了感情,其他家妓也會惹出事來,更何況納其做妾卻要得到女孩父母和自己夫人的同意,難度往往很大。晁補之的這位名叫榮奴的家妓可能就是一個不得不被父母領回去的家妓。

榮奴的父母在榮奴做晁補之大人的家妓期滿之後前來領人,原因究竟是晁補之的夫人不願意接受榮奴做妾,還是榮奴的父母已經給榮奴找了新的主人,或已經選了一門夫婿,還是榮奴不願意繼續侍候晁補之,從詞意來看,最後一種情況似乎是不存在的,晁補之和榮奴之間好像已經日久生情了,不然晁補之對榮奴的離去不會顯得非常不捨。

在詞的上闕,我們看到,榮奴離開以後,詞人焦躁不安,他的心就像春風中楊柳擺盪著,相思使他柔腸寸斷。同時,詞人不知道榮奴會到哪裡去,會遇到什麼樣的主兒,他為她感到擔心。在詞的下闕,詞人回憶起自己跟榮奴的快樂往事,回憶起榮奴對自己的諸多依戀,想到榮奴這一去有可能會被“這人攀了那人折”,心中未免有點吃醋。

“拋擲因誰”的一句追問,詞人既是在問自己,又是在問榮奴。

我們似乎可以這樣揣測。如果是詞人不忍“拋擲”,那可能是詞人承擔不了來自夫人的壓力;或者是詞人不能面對榮奴父母對自己年老的嫌棄。如果是榮奴不忍“拋擲”,那可能是榮奴跟詞人的感情已經很深,但是可能是因為一些誤會所致榮奴不得不跟詞人分別;或許是榮奴承擔不了來自詞人家人的壓力;或者是榮奴年幼任性並開始對詞人本人不滿。

榮奴肯定沒有在晁補之家中呆好多年,她還很年輕,假如十三歲被詞人買來,這會兒也許只有十五六歲,仍然還會是“灞岸行人”競相攀折的“柔枝”。榮奴是因為還不夠懂事,或不夠懂得感情,或不懂得怎樣處理感情而離開詞人的嗎?不過,詞人說她還是“柔枝”,是疼惜她,也是原諒她。

如風中柳絮,榮奴飄然而走了,似乎走得很決絕。走得決絕,要麼是愛之甚深,恨之甚切,要麼是愛之甚深,不忍回頭。榮奴跟詞人之間的愛情曾經達到什麼樣的深度,有多少真又有多少假,我們無法知之也不必深究了。但是,總之,詞人眼睜睜的看著榮奴離開晁府,心中充滿依戀,卻並沒有當面苦苦挽留,他們之間有著太多的故事深藏在這首詞的後面了。

詞人是多情的。作為“蘇門四學士”之一,晁補之的詞很像蘇軾,以豪放清曠見長,比如其生命最後一年即五十七歲時所作的《洞仙歌·泗州中秋作》上闕寫道:“青煙幕處,碧海飛金境。永夜閒階臥桂影。露涼時,凌亂多少寒螿,神京遠,惟有藍橋路近。”詞人於月夜仰望天空,俯看桂影,無人打擾,獨享心遊萬仞哦快感,詞句中透出曠達的豪情。特別是結句“惟有藍橋路近”,借用唐人傳奇中書生裴航在藍橋驛遇見仙人云英並與之結為夫妻的傳說,點名自己不貪戀榮華富貴,而甘願在泗州的月光裡尋覓別樣的歡樂。這是晁補之一生坎坷之後的大徹大悟啊。

但是,這首《勝勝慢》卻寫得纏綿,豈止是“斷腸如雪”,那柔腸根本就是糾結在一起的,斷而斷不開,實在讓人不能釋懷。作為蘇門中人,晁補之中後期的思想才接近蘇軾,晚年他甚至自號為歸來子。而他二十六歲中進士,蓄養家妓應該在婚後,想來榮奴離開詞人應在詞人三十歲以後,這時的詞人入道還不深,多情自然也就難免了。然而,一切已經不能挽回,也許榮奴已經斬斷了情絲,詞人“多情卻被無情惱”了。

人會老,情會逝,可惜詞人正在華年。

但是,多情卻是害人的。不管是什麼原因,既然不能夠和諧相處了,不如斬斷情絲。於情感如此,於政治也是如此。晁補之、蘇軾早年熱衷功名,得到了什麼呢?曠達豪放固然說明他們二人看破了紅塵,但看破紅塵之前他們可是經歷了紅塵裡的長期掙扎的啊。

斷腸如雪《勝勝慢》——董元奔《詞牌風情》之一

晁補之生於1053年。晁家是北宋名門望族,文學世家。高祖晁迪,高叔祖晁炯均在朝中做官,晁炯之子竟官至參知政事,族叔、父親、堂弟、從弟多人做地方官吏,而史書記載,“晁氏自迥以來,家傳文學,幾於人人有集”。

晁補之也是少年得志,二十六歲時就考中進士,而且是一甲第一名即所謂狀元,當時被授澶州司戶參軍。晁補之十七歲時曾受時任杭州通判蘇軾的賞識,登進士第後入了蘇門,其政治思想也就從了蘇軾。

那時候,王安石新黨和司馬光舊黨鬥爭激烈。1086年,舊黨官僚得勢,追隨舊黨代表人物之一蘇軾的晁補之不久也就被任命為校書郎,這是一個名頭很重的京官,也是晁補之真正意義上的第一次發達,而這時晁補之才三十多歲。此後三幾年,晁補之與蘇軾、黃庭堅、張耒等蘇門學士人詩酒唱和,日子過得很是滋潤,也許也正是這個時期,晁補之效仿他們,買了家妓榮奴,甚至還不止一個家妓。

1094年,新黨重新執政,蘇軾、晁補之等人被貶官,且一貶再貶,從此他們一貧如洗。也許是因為貧窮蓄養不起家妓了,也許是因為貧窮家妓榮奴變了心,也許榮奴沒有變心但是詞人沒有辦法給她幸福,更可能的情況是晁補之對政治壓迫極其不滿而拿深愛著他的榮奴洩憤,雖然,晁補之立刻後悔了。但是,就這樣,榮奴離開了晁補之。政治上的失意又直接帶來情感上的無依,從來痛苦都是結伴而來的,晁補之對榮奴的糾結又何嘗不是對自己政治上沉浮的糾結呢?

中國古代的科舉制度使庶族文人可以攀爬到上層社會,但是文人會把相輕的缺點帶到官場上去,今天彈劾這個,明天左遷那個,甚至還能慫恿皇帝搞個文字獄,把那些輕視自己的文人對手一網打盡。

官越做越小了,但是晁補之心猶不甘,他四十歲前後的詩詞中記述自己對官場不平的作品很多,但那時已經五十多歲的蘇軾早已經看透了一切。當時,蘇軾被貶往廣東惠州,蘇軾臨行前遣散了十多個家妓,只帶著其中一個愛了他十餘年的王朝雲,在兒子陪同下南下惠州。縱然一路艱辛,縱然惠州潮溼而荒蠻,但是,蘇軾與愛妾嬌子煮茶種地,樂在其中。朝雲的身份跟榮奴很相似,所不似的是,朝雲從十二歲被蘇軾買來,到三十六歲病死,一直都得到蘇軾的寵愛,而她也一直愛慕著蘇學士,雖然,貶往惠州時的蘇軾已經貧如庶民。

隨著1101年蘇軾病逝,歷經宦海顛簸的晁補之終於全面理解了恩師,也就在這一年,晁補之竟然重新時來運轉,朝廷先後任命他為尚書禮部員外郎、哲宗實錄院檢討官、神宗國史編修等京官,但他都堅辭不受。年近五十的晁補之“知天命”了。

在人生的低潮來臨時,不能把握愛情,所以晁補之不像蘇軾那樣於貧困之中還能有一個紅顏知己相伴。也正因為如此,蘇軾晚年的作品不僅豪放清曠,而且極少有孤寂的情緒;而晁補之晚年的作品雖然像蘇軾一樣豪放清曠,然從字裡行間卻隱隱的可以聽見一種孤獨無助的嘆息。比如上文那首《洞仙歌·泗州中秋作》上闕,詞人望月思鄉,望月懷人,望月感懷,雖然爽快而無牽掛,但是環境的靜寂清冷多少還是烘托出了詞人孤寂悵恨的心情。究其原因,在於蘇軾的思想中很早就有了道家的成分,這歷來是儒家學子在積極進取的過程中用來自我保護的盾牌,所以蘇軾中年以後固然起起伏伏,但是他沒有宦海沉浮的苦惱,而晁補之則不能避免。

不知道這時候的晁補之是否還懷念多年前離他而去的榮奴。想來,榮奴早該嫁人了,她嫁的會是誰呢?晁補之不知道,晁補之也不想知道了。

斷腸如雪《勝勝慢》——董元奔《詞牌風情》之一


斷腸如雪《勝勝慢》——董元奔《詞牌風情》之一

【作者簡介】董元奔,字奔轅,號時雨齋人,1971年生,江蘇宿遷人,高等教育自學考試漢語言文學專業知名輔導工作者,因成就突出兩次被江蘇省教育廳選為機關雜誌封面人物。曾參與《江蘇教育年鑑》部分文稿撰寫,但學業主攻古典文學及泛傳統文化。已發表各類文學作品數十萬字。其文史隨筆長篇的雍容典雅,短篇的潑辣犀利。其五言絕句清潤通達;七言絕句含蓄雋永。曾有論文獲《人民日報》出版社徵文比賽一等獎,部分詩文入選《中國詩典》等國內有關選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