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1 全國生態文化村——大廟村

(張棟)大廟村地處西北內陸省級自然保護區哈思山北麓,位於甘肅省白銀市靖遠縣興隆鄉,為興隆鄉北部一個村落,緊傍黃河,三面環山,黃河古渡之要隘,古絲綢之路北線必經之道,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的絲路古村,境內自然環境優美,文化旅遊資源豐富,素有“大廟古堡、絲路古渡”之美譽。

全國生態文化村——大廟村

大廟村自古民風淳樸,崇尚孔孟,聖賢輩出,南商北賈往來繁華,商販雲集,自古以來就是商貿文化交流的重要驛站。明代建築大廟城,聯帶長城,是當年兵家設防要地。大廟以盛產香水梨而聞名,梨樹種植歷史悠久,600多年前就有群眾開始種植,大廟及周邊村落百年以上的古梨樹有3600餘棵,輻射帶動種植香水梨面積達3000畝以上,年產量達7000多噸。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獨特的地理環境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民俗風情和特色產品,大廟成為靖遠歷史文化發祥地之一,“大廟香水梨”成為具有地域特色的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產品,古梨樹和梨花成為一道獨特的風景線。

全國生態文化村——大廟村

大廟村距鄉政府20公里,境內無工業和企業,全村及周邊共有耕地、林地、灘塗地面積4204畝,這裡種植香水梨、大棗、核桃、枸杞、玉米、胡麻等多元經濟作物。特色林果種植、務工收入和旅遊收入為全村的主要經濟收入來源。在當地屬於經濟發展潛力突出、特色優勢產業最強、人均可支配收入較高的村。2015年被列為市級環境整潔村,2017年先後列為住建部第二批特色小鎮大廟“梨花小鎮”建設和甘肅省農牧廳“千合農莊”項目試點村。2018年被中國生態文化協會評選為“全國生態文化村”。

全國生態文化村——大廟村

大廟村又名大廟堡,早在漢唐時期,就成為絲綢之路北道驛站,黃河水道運輸和東西古道駝運交匯於此。大廟堡歷史文化源遠流長,出土彩陶印證黃河五千年文明,創建於1882年的文峰書院譽滿河隴,民國年間大廟堡為紅色革命搖籃,培養出了一大批仁人志士。文化及村落民居原生態現保存良好,自然村散落在梨園之中,大廟堡鼓樓、城隍廟、戲樓做工精緻,秦腔、社火表演出眾,百年古梨園、梨苑春色、九曲黃河、古廟晨鐘、霜染紅葉、古道遺風、萬樹銀妝等景觀令人神往。

全國生態文化村——大廟村

大廟村是農耕文化與遊牧文化的衝擊帶,村莊山環水繞,田園風光旖旎,風土人情古樸,沿黃河旅遊風情線漸有雛形,適合發展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歷時拍攝一年的大型專題片《黃河流過的村莊—大廟花開》於2017年底在CCTV7播出,反響十分強烈。靖遠縣電視臺製作的《十里八村—大廟村》成為展示生態文化村的一張名片。

全國生態文化村——大廟村

這裡500年以上的香水梨樹木有130棵,200年以上的古梨樹有500多棵。2018年舉辦的“大廟梨花節”提檔升級,以“發展鄉村旅遊,助推精準脫貧,振興美麗鄉村”為主題,24家中央及省市主流媒體跟蹤報道,萬樹梨花繁花勝雪的美景,百年梨樹美妙傳奇的故事,九曲黃河蜿蜒曲折的壯觀畫面,絲路古鎮悠久醇厚的歷史,富有地域特色的風味美食,吸引了大量遊客前來觀光旅遊,投資興業,創旅遊收入新高。

全國生態文化村——大廟村

全國生態文化村——大廟村

近年來,當地黨委、政府結合農村“三變”改革,推動建立梨園出讓型、股權收益型等利益聯結機制,不斷改善生態環境,逐步使大廟及周邊地區成為白銀市休閒旅遊的好去處,使鄉村旅遊成為促進貧困群眾脫貧增收、振興美麗鄉村的新產業。

全國生態文化村——大廟村

全國生態文化村——大廟村

靖遠縣融媒體中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