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5 沒有利潤,誰會去經商,商人是追求利潤的【無奸不商、無商不奸】

資本的總公式

我們前面講的商品流通公式,W-G-W(商品-貨幣-商品),分析一下各階級的資金流向。工人階級、農民階級、城市小資產階級、民族資產階級。

沒有利潤,誰會去經商,商人是追求利潤的【無奸不商、無商不奸】

我們先看農民階級的收入。農民付出勞動,收穫糧食,銷售得到資金,再去購買工人生產的電器等生活用品。簡化流程:物品-資金-物品

我們看工人階級的工資,資金流向。工人付出勞動,得到工資,再用工資消費,買農民生產的生活必需品,大米等食物。簡化流程:勞動-資金-物品。

自由職業者:如專業人士,如攝影師、專利代理人、律師、會計師、牙科醫生、技術顧問、管理顧問、管道工、電工、理髮師、藝術家等。他們靠賣手藝為生,資金流向跟工人差不多,勞動-資金-物品

再看民族資產階級,就是各大民營企業家,我們看看他們的資金流向,先用資金購買土地,建廠,僱人,購買原材料,設備等。然後,生產加工成商品,通過銷售商品獲得資金。簡化流程:資金-物品-資金

沒有利潤,誰會去經商,商人是追求利潤的【無奸不商、無商不奸】

商品流通是資本的起點。商品生產和發達的商品流通,即貿易,是資本產生的歷史前提。世界貿易和全球市場在十六世紀揭開了資本的近代生活史。

今天,我們看一下,資產階級賺錢方式,G-W-G

G-W-G我們會發現,貨幣是這一過程的最後產物。商品流通的這個最後產物是資本的最初的表現形式。 資本在歷史上起初到處是以貨幣形式,作為貨幣財產,作為商人資本和高利貸資本,與地產相對立。每一個新資本最初仍然是作為貨幣出現在舞臺上,也就是出現在市場上——商品市場、勞動市場或貨幣市場上,經過一定的過程,這個貨幣就轉化為資本。

作為商品的貨幣和作為資本的貨幣的區別,首先只是在於它們具有不同的流通形式。 商品流通的直接形式是W—G—W,商品轉化為貨幣,貨幣再轉化為商品,為買而賣。農民、工人、小資,都是這種形式。但除這一形式外,我們還看到具有不同特點的另一形式G—W—G,貨幣轉化為商品,商品再轉化為貨幣,為賣而買,資產階級的商人、資本家在運動中通過後一種流通的貨幣轉化為資本,成為資本,而且按它的使命來說,已經是資本。

沒有利潤,誰會去經商,商人是追求利潤的【無奸不商、無商不奸】

現在我們較仔細地研究一下G—W—G這個流通。和簡單商品流通一樣,它也經過兩個對立階段。在第一階段G—W(買)上,貨幣轉化為商品。在第二階段W—G(賣)上,商品再轉化為貨幣。這兩個階段連在一起就是總運動:貨幣和商品交換,農場主收購大米再賣給工人,即為賣大米而買大米;如果不管買和賣的形式上的區別,那就是用貨幣購買商品,又用商品購買貨幣。整個過程的結果,是貨幣和貨幣交換,G—G。

假如農場主用2000元買進1噸大米,然後又把這1噸大米按2100元賣出,結果農場主就是用2000交換2100鎊,用貨幣交換貨幣。 很清楚,假如G—W—G這個流通過程只是兜了個圈子,是同樣大的貨幣價值相交換,比如說,農場主2000元買進和2000元賣出,那末這個流通過程就是荒唐的、毫無內容的了。

沒有利潤,誰會去經商,商人是追求利潤的【無奸不商、無商不奸】

農民的辦法倒是無比地簡單,無比地牢靠,他把2000元貯藏起來,不讓去它去冒風險,不讓它流通。另一方面,他不論農場主把他用2000元買來的大米賣2100元,還是2000元鎊,甚至只是500。農場主的貨幣總是經過一種獨特和新奇的運動,這種運動根本不同於貨幣在簡單商品流通中的運動。

例如在農民手中的運動——出售大米,又用賣得的貨幣購買炒鍋。因此,首先我們應該說明G—W—G和W—G—W這兩種循環的形式上的區別。這樣,隱藏在形式後面的內容上的區別就暴露出來。 我們先來看一下這兩種形式的共同點。 這兩種循環都分成同樣兩個對立階段:W—G(賣)和G—W(買)。在其中每一個階段上,都是同樣的兩個物的因素即商品和貨幣互相交換,都是扮演同樣兩種經濟角色的兩個人即買者和賣者互相交換。這兩種情形下都是通過三個當事人的登場而實現的:一個只是賣,一個只是買,一個既買又賣。

沒有利潤,誰會去經商,商人是追求利潤的【無奸不商、無商不奸】

但是,W—G—W和G—W—G這兩個循環從一開始就不同,是由於相反的次序。簡單商品流通以賣開始,以買結束;作為資本的貨幣的流通以買開始,以賣結束。作為運動的起點和終點的,在前一場合是商品,在後一場合是貨幣。在整個過程中起媒介作用的,在前一形式是貨幣,在後一形式是商品。

在W—G—W這個流通中,貨幣最後轉化為充當使用價值的商品。於是,貨幣就最終花掉了。而在G—W—G這個相反的形式中,買者支出貨幣,卻是為了作為賣者收入貨幣。農場主他購買大米,把貨幣投入流通,是為了通過出賣這些大米,從流通中再取回貨幣。他拿出貨幣時,就蓄意要重新得到它。因此,貨幣只是被預付出去。 在W—G—W形式中,同一塊貨幣兩次變換位置。賣者從買者那裡得到貨幣,又把它付給另一個賣者。整個過程以交出商品收入貨幣開始,以交出貨幣得到商品告終。

沒有利潤,誰會去經商,商人是追求利潤的【無奸不商、無商不奸】

在G—W—G形式中,情形則相反。在這裡,兩次變換位置的,不是同一塊貨幣,而是同一件商品。買者從賣者手裡得到商品,又把商品交到另一個買者手裡。在簡單商品流通中,同一塊貨幣的兩次變換位置,使貨幣從一個人手裡最終轉到另一個人手裡;而在這裡,同一件商品的兩次變換位置,則使貨幣又流回到它最初的起點。

貨幣流回到它的起點同商品是否賤買貴賣沒有關係。後者隻影響流回的貨幣額的大小。只要買進的商品再被賣掉,就是說,只要G—W—G的循環全部完成,就發生貨幣流回的現象。可見,作為資本的貨幣流通和單純作為商品的貨幣流通之間,存在著可以感覺到的區別。 一旦出賣一種商品所得到的貨幣又被用去購買另一種商品,W—G—W的循環就全部結束。如果貨幣又流回起點,那只是由於整個過程的更新或重複。

沒有利潤,誰會去經商,商人是追求利潤的【無奸不商、無商不奸】

工人賣掉炒鍋30元,再買30元大米,對工人來說,這30元就是最終花掉了。他和這30元寶再沒有任何關係。它是農民的了。假如工人又賣了一1個炒鍋,貨幣就又流回到工人的手裡,但這不是第一次交易的結果,而只是這一交易重複的結果。一旦工人結束了這第二次交易,又買了東西,貨幣就又離開工人。

因此,在W—G—W這個流通中,貨幣的支出和貨幣的流回沒有任何關係。相反,在G—W—G中,貨幣的流回是由貨幣支出的性質本身決定的。沒有這種流回,活動就失敗了,或者過程就中斷而沒有完成,因為它的第二階段,即作為買的補充和完成的賣沒有實現。 在W—G—W循環中,始極是一種商品,終極是另一種商品,後者退出流通,轉入消費。因此,這一循環的最終目的是消費,是滿足需要,總之,是使用價值。相反,G—W—G循環是從貨幣一極出發,最後又返回同一極。因此,這一循環的動機和決定目的是交換價值本身。

沒有利潤,誰會去經商,商人是追求利潤的【無奸不商、無商不奸】

在簡單商品流通中,兩極具有同樣的經濟形式。二者都是商品,而且價值相同,但它們的使用價值不同,如大米和炒鍋。在這裡,產品交換,體現著社會勞動的不同物質的交換,是運動的內容。G—W—G這個流通則不同。它似乎是無內容的,因為是付錢,收錢。兩極具有同樣的經濟形式。二者都是貨幣,因為貨幣正是商品的轉化形式,在這個形式中,商品的用途都已消失。

先用2000元交換大米,然後又用這些大米交換成2000元,就是說,貨幣兜了一個圈子又交換成貨幣,同樣的東西又交換成同樣的東西。這似乎是一種既沒有目的又很荒唐的活動。一個貨幣額和另一個貨幣額只能有量的區別。但是,80年代成為萬元戶的就是倒賣商品的個體戶。因此,G—W—G過程之所以有內容,是因為它們有量的不同。最後從流通中取出的貨幣,多於起初投入的貨幣。

沒有利潤,誰會去經商,商人是追求利潤的【無奸不商、無商不奸】

最後總結:沒有利潤,不會去經商,沒有商人是不要利潤的,【無奸不商、無商不奸】所以,看到那些網購的親們,覺得免費,打折,清倉大甩賣,等雙十一買一大堆東西后發現,其實價格並沒有便宜,你買的東西,也仍在一邊,從未使用過。

今日話題:你有沒有雙十一買的東西,一直沒有用過?

歡迎評論,留言、轉發

敬請期待下期課程,資本總公式,第二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