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0 經濟大危機下美國的荒唐自救:《斯姆特-霍利法案》

《斯姆特-霍利法案》是上個世紀二十年代末、三十年代初美國經濟大危機期間,兩名美國國會議員提出的解決危機的方案。儘管它被提出者視為拯救美國經濟的一劑良藥,但事實上,

這一法案不但沒有拯救美國,還進一步加深了美國乃至全世界的經濟危機。

經濟大危機下美國的荒唐自救:《斯姆特-霍利法案》

紐約帝國大廈,作為美國經濟繁榮的標誌,它卻在經濟大危機期間落成,多少有些尷尬和諷刺

危機驟起,美國一夜之間陷入蕭條

1919年至1929年,是美國經濟發展的黃金十年。美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不但在本土沒有遭到戰火破壞的前提下贏得戰爭,還通過大量軍火訂單等方式大發戰爭財,在戰後一躍成為全球最大債權國,社會經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美國人民的生活水平在世界上屈指可數,享樂主義和投機活動也甚囂塵上。看上去,美國經濟正朝好的方向發展。

經濟大危機下美國的荒唐自救:《斯姆特-霍利法案》

一戰對歐洲是一場災難,對美國卻是騰飛的階梯

然而,發達的經濟沒有解決資本主義的一個根本問題:生產社會化和生產資料私人佔有制之間的矛盾。正是由於信貸消費繁榮、股票投機過度,造成市場虛假繁榮,需求不能正確反應美國人民實際購買力,導致擁有生產資料的生產商盲目擴大生產,從而使社會供需矛盾激化。加之此時自由主義思想在各國經濟學界佔統治地位,政府幾乎不干預市場經濟。缺少政府的預防和干涉,讓潛在危機更加隱蔽、更加難以控制了。

經濟大危機下美國的荒唐自救:《斯姆特-霍利法案》

危機爆發前的“柯立芝繁榮”,因時任總統約翰·卡爾文·柯立芝而得名

1929年10月24日,以紐約華爾街證券交易所股市崩盤為標誌,歷時數年的經濟大危機全面爆發。股市的崩潰讓股票幾乎作廢,大量沉迷於炒股的美國人一夜之間破產,短短几天之內上百億美元的財富消失。不僅如此,經濟萎縮緊隨股市崩潰而來,鋼鐵工業、汽車工業等支柱性工業生產能力急劇下滑,十多萬家企業破產,失業率直線上升。面對危機,時任總統赫伯特·克拉克·胡佛儘管堅信“放任市場自由資本運作”,本質上仍然秉持經濟自由主義理念,但面對危機,他還是做了少量的干預工作。可惜的是,作為胡佛最具有代表性的干預手段,《斯姆特-霍利法案》卻弄巧成拙,進一步加劇了經濟危機。

‘’20世紀美國國會所通過的最蠢法案‘’

法案以提出者、參議員裡德·斯姆特和眾議員威爾斯·霍利命名。在經濟危機爆發後、法案提出之前,美國國內對於經濟危機爆發原因的討論中出現了

“國際貿易”這一因素。支持者認為,美國和外國的貿易導致外國商品大量湧入美國市場,從而使美國商品受到擠壓、生產商生產過剩、工作崗位需求量減少,最終導致失業率上升。在此背景下,斯姆特聯合霍利提出了其應對方案。

經濟大危機下美國的荒唐自救:《斯姆特-霍利法案》

裡德·斯姆特

經濟大危機下美國的荒唐自救:《斯姆特-霍利法案》

威爾斯·霍利·

身為一名深信自己肩負重大使命的摩門教徒,同時也是一位業餘經濟學家,斯姆特積極尋求解決危機的方法,並認為經濟危機的根源在於供給過多、需求和購買力不足。解決方法則是提高關稅,將其他國家的商品排擠出美國市場。這一想法得到了霍利的支持。兩人一拍即合。

最初,《斯姆特-霍利法案》主要強調提高農產品的進口關稅,但在美國各大工業集團的走動下,工業商品的稅率也有所提升。到1930年3月付諸國會表決時,法案的最終方案將三千多種外國商品稅率上調,進口商品的稅率平均上漲了8個百分點。儘管遭到為數眾多的經濟學家和商界人士反對,但國會和總統還是在3月和6月分別批准了該法案。

經濟大危機下美國的荒唐自救:《斯姆特-霍利法案》

報道胡佛簽訂法案的報紙

《斯姆特-霍利法案》對大量商品做了徵稅(針對之前免稅者)和上調稅率的修改,美國關稅稅率翻到了1929年的四倍。然而我們對這一法案稍加分析,就會發現它根本就不可能解決經濟危機。

首先,斯姆特及其支持者沒有認識到經濟危機的根源在於生產社會化和生產資料私人佔有制的矛盾。本來,在社會範圍內進行的大規模社會生產,其服務對象應當是社會需求。但在資本主義國家中生產資料被私人佔有(尤其是壟斷資本主義的發展使這一問題嚴重化),成為私人財產,私人財產又服務於私人利益,生產也就不以社會需求為準,這就導致了供需矛盾、從而引發經濟危機。《斯姆特-霍利法案》在病根判斷上的先天不足導致其戰略構想只能以失敗收尾。

其次,在當時,全球市場已經逐步形成完善,各國經濟的緊密程度比之以往都有大幅提升。美國築起的貿易壁壘導致其他國家利益受損,使經濟危機在資本主義世界內傳播或加劇。在抗議無效後,各國必然選擇報復措施,從而導致美國遭到關稅壁壘的反噬。

經濟大危機下美國的荒唐自救:《斯姆特-霍利法案》

危機中的求職者

果不其然,在抗議、譴責無效後,歐美多國選擇還擊,從而掀起了經濟大危機中貿易戰的高潮。

在胡佛簽署《斯姆特-霍利法案》後不久,加拿大就宣佈對美國出口的約三分之一產品徵收關稅,德國、英國、法國等歐洲國家也紛紛築起貿易壁壘。對美國而言,其內部社會經濟不但沒有恢復,生產萎縮、失業率上升的趨勢還在發展;外部又因國外關稅壁壘而導致出口大幅度下跌,新的危機因為法案的頒佈而到來。可是美國在這關鍵時刻,卻選擇沿著法案的思路走下去。

從1931年年底至次年年初,美國再次調高一部分進口商品稅率,其他各國迅速做出反應,也以高關稅對抗美國的壓力。從1929年到1932年,美歐貿易額呈斷崖式下跌,進出口總值縮水高達25億美元,全球貿易也大幅縮水60%,整個資本主義世界呈現一片蕭條景象。危機的發展證明了《斯姆特-霍利法案》從一開始就是一個錯誤。

後續和反思

1933年,民主黨人富蘭克林·德拉諾·羅斯福(小羅斯福)在總統大選中毫無懸念地擊敗胡佛,出任美國第32任總統。上臺後,羅斯福果斷選擇出手干預經濟,由此拉開了“羅斯福新政”的序幕。

經濟大危機下美國的荒唐自救:《斯姆特-霍利法案》

赫伯特·克拉克·胡佛

經濟大危機下美國的荒唐自救:《斯姆特-霍利法案》

富蘭克林·德拉諾·羅斯福

新政過程不再贅述。美國經濟最終在羅斯福和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拯救下逐漸恢復。而在上臺之初頗受愛戴的胡佛則飽受批評指責,他親自簽署的《斯姆特-霍利法案》也被罵為“20世紀美國國會所通過的最蠢法案”。

回顧《斯姆特-霍利法案》及其影響,我們會發現,它所推行的高關稅政策無疑在全球市場引起了蝴蝶效應,給當時已經崩潰或搖搖欲墜的資本主義國家經濟雪上加霜。然而,這一損人的招數不但沒有給美國帶來希望,反而還間接、沉重地打擊了美國出口,加劇了美國自身的危機。

同時,這一法案還嚴重破壞了國際互信機制,降低了國與國之間的信任程度,給國際貿易的發展帶來了不良的氣氛和影響。

再深入分析,那麼《斯姆特-霍利法案》的更深層次影響基本上因為其加劇了經濟危機而和經濟危機的影響趨於一致,那就是促使各國經濟繼續蕭條,法西斯主義興起,從而使民主制度受到挑戰,國際和平也受到了嚴重威脅,例如日本在中國東北發動的九一八事變就是這一影響的典型例子。

經濟大危機下美國的荒唐自救:《斯姆特-霍利法案》

國內經濟蕭條是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的原因之一

放眼今天,關稅壁壘仍然美國常用的手段。《斯姆特-霍利法案》的失敗,已經註定在經濟聯繫比當年更加緊密的今天,這一手段是行不通的,它必然引起兩敗俱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