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2 匯創達諸多財務問題浮現 經營上過於依賴前五大客戶

紅刊財經 胡振明

相較於同行業上市公司,匯創達對大客戶的依賴程度明顯偏高,這種情況導致公司的應收賬款在賬上加速“沉澱”,與此同時,相關財務數據上偏差也可能是由大客戶佔用大量公司資金所導致,使得企業不得不通過財務手段的調節謀求經營數據表面上的增長。

  

近日,主營業務為導光結構件及組件、精密按鍵開關結構件及組件的研發、設計、生產和銷售的新三板公司深圳市匯創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簡稱“匯創達”)披露了擬在創業板IPO的招股說明書申報稿,擬發行不超過2522.67萬股新股。

  

在招股書中,匯創達雖然稱自己並不存在向單個客戶銷售比例超過當期銷售總額50%或嚴重依賴少數客戶的情況,但《紅週刊》記者發現,若相較於同行業上市公司,其對大客戶的依賴程度明顯偏高,對前五大客戶的銷售額最高時曾達到當年營收的84.62%。與此同時,針對前五大客戶的應收賬款數額的加速“沉澱”,導致大量經營性資金被大客戶佔用,致使企業資金使用成本明顯提升。更為重要的是,相關財務數據上的偏差也是制約公司持續發展的一大障礙。

匯創達諸多財務問題浮現 經營上過於依賴前五大客戶

客戶管理急需改善

  

招股書披露,報告期內匯創達向前五名客戶的銷售收入佔當期營業收入的比例分別為46.74%、67.32%、84.62%和82.80%,該比例的明顯增大,說明匯創達近年的銷售有向主要客戶迅速集中的傾向。而對於公司銷售快速向主要客戶集中的情況,匯創達在招股書也解釋稱:“主要系公司研發多年的筆記本電腦鍵盤背光模組產品成功進入群光電子、達方電子、光寶科技、精元電腦等全球知名筆記本電腦鍵盤廠商供應鏈體系,客戶結構不斷優化,下游客戶採購力度不斷加大所致。”

 

雖然如此,與招股書所列示的同行業兩家可比公司的前五大客戶佔比平均值的44.48%、32.30%和32.51%對比,匯創達報告期內60%~84%的銷售佔比數據仍不可謂不高,而佔比趨勢的持續走高也反映出匯創達對前五大客戶的銷售依賴是在明顯增強中。雖然報告期內對大客戶的銷售集中,在一定程度上對匯創達的營業規模的擴張起到了很大作用,但對於一家等待上市和已經度過初始發展階段的企業而言,銷售對象的長期過於集中有時也是一種風險,因為一旦下游行業的行情出現不利變化,或大客戶對匯創達的採購政策出現重大調整,則銷售的高度集中有可能把匯創達推向困境。招股書中“產業轉移的風險”就明確提示,未來若出現國內勞動力成本大幅上升或國家產業政策發生重大變化等不利情形,行業內生產加工企業可能會退出我國,從而推動電子製造產業鏈的進一步轉移。若公司不能夠有效整合資源、提升核心競爭力,將面臨運營成本持續上升的風險,並對公司業績造成不利影響。因此,對前五大銷售客戶過度依賴的現實是匯創達目前急需改變的,否則企業未來的發展很可能受限於此。

銷售數據準確性存在偏差

  

正因經營上高度依賴大客戶,導致匯創達應收款項持續攀升,有大量的經營資金被大客戶所佔用,無形之中加大了企業資金壓力,而更為重要的是,報告期內相關財務數據的異常也很可能與銷售客戶過於集中有關。

  

報告期內,匯創達營業收入分別有1.76億元、2.56億元、3.03億元和1.35億元,雖說收入增長是好事,但是收入在多大程度上形成現金流入、為公司帶來發展所需資金,才是更應關注的問題。而匯創達的財務報表卻顯示,報告期各期末應收票據和應收賬款的合計金額分別高達0.85億元、1.07億元、1.31億元和0.92億元,應收款項相當於同期營業收入的48.25%、41.80%、43.15%和68.37%,呈逐步攀升狀態,如此的數據表現說明,公司有大量的經營資金被沉澱在應收款項中。

  

需要注意的是,應收款項中沉澱的資金並不在匯創達手中,均為大客戶“佔用”。招股書顯示,匯創達應收賬款前五名客戶的合計金額佔應收賬款總額的比例分別為61.17%、80.93%、83.81%和80.18%,佔比的持續提升說明應收賬款對象也是比較集中的,而這顯然與公司銷售收入客戶集中度較高情況高度一致。在此背景下,相關財務數據的準確性就很值得探討了。

2018年,匯創達營業收入為30295.72萬元(如表1所示),除了海外收入部分之外,結合2018年5月1日起增值稅稅率從17%下調至16%的政策變化,則推算出其全年含稅營業收入為34890.27萬元。一般情況下,這個規模的含稅收入將有一部分形成現金流入,而另一部分則體現為應收款項的增加。

匯創達諸多財務問題浮現 經營上過於依賴前五大客戶

  

在同期合併現金流量中,匯創達“銷售商品、提供勞務收到的現金”有28761.44萬元,同時,預收款項新增了4.16萬元,這是預先收到但是還不能在本年度結算的現金流量,將其剔除之後,相當於跟本年度營業收入相關的現金流量流入了28757.28萬元。以這一數據與含稅營業收入34890.27萬元勾稽,有6132.99萬元含稅營收未收現,理論上,這部分差額將在合併資產負債表中體現為相同規模的應收票據及應收賬款的增加才合理。

  

然而,匯創達資產負債表中體現的數據變化卻並非如此,其年末應收票據為31.27萬元,應收賬款為12217.88萬元,此外還有822.72萬元的壞賬準備,三項合計所形成的應收款項餘額達到了13071.87萬元,與上一年年末相同項目的合計金額對比,新增了2385.15萬元,並非6132.99萬元理論增加值,兩者之間存在了3747.84萬元的差異。這個差異在招股書中並沒有找到合理的解釋,考慮到應收大客戶的賬款在應收款項中的佔比很大,很容易讓人懷疑如此大額的差異問題與公司銷售高度依賴大客戶有關。

  

同樣的邏輯分析2017年和2019年上半年數據,可知這兩年的營收與現金流、債權之間也分別出現4824.72萬元和1910.98萬元的偏差。很顯然,這兩年的營收方面數據同樣是令人質疑的,都有可能與其銷售過於集中在前五大客戶有關。

向供應商支付情況混亂

  

除了應收款項上有明顯的異常之外,匯創達跟上游的供應商之間的採購數據也是比較混亂的,主要體現在採購現金流量方面。報告期內,匯創達的“購買商品、接受勞務支付的現金”有大幅的增長,與其同期的採購情況並不相符。

  

以2017年採購數據為例,這一年匯創達主要原材料採購有12036.95萬元(如表2所示),相比往年有大幅增長,佔同期採購總額的83.38%,由此不難推知全年採購總額達到14436.26萬元。此外,按17%的稅率測算採購過程中產生的增值稅進項稅額,則稅額大約有2454.16萬元,進而推算出匯創達2017年全年含稅採購總額為16890.42萬元。

匯創達諸多財務問題浮現 經營上過於依賴前五大客戶


  

同期,合併現金流量表顯示,“購買商品、接受勞務支付的現金”出現了1.69倍的增長,全年流出13399.29萬元,若剔除預付款項增加的178.66萬元,則由採購引起的現金流出了13220.63萬元。與含稅採購總額16890.42萬元勾稽,有3669.79萬元採購未能付現,理論上這將導致資產負債表應付款項出現大幅增長。

  

那麼,2017年匯創達增加的應付款項又能否與這個缺口金額相符呢?從合併資產負債表的數據看,2017年年末應付票據175.88萬元與應付賬款7602.50萬元合計為7778.37萬元,跟上一年年末相同項目的合計金額5198.28萬元相比較,僅增長了2580.09萬元,仍有1089.70萬元採購未能獲得新增負債支持。從2017年匯創達僅1.44億元的採購規模來看,這1000多萬元的差異規模是不容忽視的,很可能說明其採購過程中對供應商的支付情況是不真實的。

  

此外,綜合2017年匯創達的固定資產、在建工程、無形資產等財務報表項目的增加情況,大致跟同期的“購建固定資產、無形資產和其他長期資產支付的現金”相同,不太會使得上述採購分析中應付款項等相關數據出現大額偏差。

  

同樣的邏輯進一步分析2018年的採購與支付情況,發現同樣存在勾稽關係不合理情況。2018年,含稅採購總額有17174.98萬元,“購買商品、接受勞務支付的現金”有17467.62萬元,應付款項增加723.31萬元,預付款項增加113.23萬元。整體核算後,幾者間偏差金額高達902.73萬元,相較於其當年1億多元採購規模來看,這近千萬元的偏差並不是一個小數目。

(本文已刊發於11月23日的《紅週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