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0 大美秦亭山,舒展畫卷——徒步秦亭山

文(圖)/尤九成


大美秦亭山,舒展畫卷——徒步秦亭山

秦亭山風光


大美秦亭山,舒展畫卷——徒步秦亭山

徒步秦亭山


大美秦亭山,舒展畫卷——徒步秦亭山

徒步秦亭山


2014年12月21日,我隨從豹行天下群網友一行12人在群主雨在樹梢帶領下徒步壯美的秦亭山,這是我首次參加戶外徒步運動,給我留下了難以磨滅的記憶。

秦亭山,又稱東山,今人改稱翠山,天水市麥積區境中部永川河(今人改稱穎川河,俗稱“天河”)與東柯河間山樑,為永川河與東柯河分水嶺,秦嬴非子封邑之領地。位於麥積區中部,為西秦嶺從麥積鎮東部二溝山分出的一支山脈,由元街公路過山樑處向西北延伸,直抵馬跑泉東部渭河附近,橫跨麥積、甘泉、馬跑泉3鄉鎮,全長20公里。明胡纘宗纂修《秦州志•地理志•秦州山水》謂周孝王封秦嬴非子為附庸之領地,並在秦(即秦亭)建邑,據載:“(秦州)東南五十里曰秦亭山。其左曰永豐山,其中則東柯峪也。秦亭山亙四十里,其上有秦亭,其下為秦谷。非子所封邑,蓋附庸也,所謂‘邑之秦’也。傍有金紫山,下有馬房山。”《秦州直隸州新志》上統稱秦亭山,後北部稱馬房山,南部仍稱秦亭山。民國《天水縣誌》載:“關嶺又東……又東北出一支,為贊公土室山,為胡家溝及小峽分水嶺。……又東北出一小支,為油籠山,永川河源之所出也。又東北出一支,為香積山,山北迤曰麥積崖。顧祖禹曰:‘麥積崖在州境之東南九十里,為秦地林泉之冠。’正光末年,李苗請命偏將出麥積崖以討賊,即此也。次北曰秦亭山,次北曰馬房山,為永川河及東柯河之分水嶺。”

網友8:30時在麥積區景園大廈前集中,乘北道至街子的公交車出發,經成紀大道東路、羲皇大道、麥賈公路,在甘泉鎮西枝村北左拐入園街公路,於9:00時到達秦亭山西南部翠山大道南部入口。翠山大道是沿秦亭山頂新修的一條山巔公路,2012年曾在此舉辦過全國業餘山地自行車賽。翠山大道南部入口是我們這次徒步的起點,位於麥積區甘泉鎮西枝村東北,地處園街公路穿越秦亭山山脊處,與西枝村西南的贊公土室山隔河相望。站在翠山大道南部入口處,回望秦亭山山麓的西枝村,不禁想起詩聖杜甫流寓麥積的史事。唐肅宗乾元二年(759年)秋天,杜甫辭去華州司功參軍職務,攜眷西往秦州,尋依住在東柯谷柳家河村的從侄杜佐。杜甫到秦州後,遊歷甘泉鎮太平寺,寫下《太平寺泉眼》一詩。當得知京師大雲寺住持贊公和尚也西來秦州,就住在甘泉鎮西枝村時,遂前往西枝村看望贊公,兩位故人異地他鄉相逢於贊公土室,百感交集,難捨難分。晚上便同宿一室,徹夜長談,杜甫的思想發生了一大轉折,寫下了《宿贊公房》的詩作,發出了“相逢成夜宿,隴月向人圓”的感嘆。杜甫看到西枝村一帶山清水秀,風光迷人,便有了在這裡居住的想法,於是與贊公二人在西枝村一帶尋找地方,想置辦草堂。但終因資財所限,未能如願,這從杜甫的詩作《西枝村尋置草堂地夜宿贊公土室二首》中可以看出。


大美秦亭山,舒展畫卷——徒步秦亭山

大堡子


大美秦亭山,舒展畫卷——徒步秦亭山

康家堡


大美秦亭山,舒展畫卷——徒步秦亭山

尤家堡


翠山大道南部入口處有一大片綠地,綠地北端矗立著一塊巨石,上書“跨越”二字,分外醒目。大道東面是一處山崖,栽植著白楊、刺槐等樹木,為國家公益林管護區。時天氣晴朗,晨光微露,天空一片湛藍,我們一行人有說有笑,就沿翠山大道出發了。翠山大道彷彿一條盤在秦亭山峰巔的長龍,時而向上蜿蜒,時而向下屈伸,鋪展於天際。西望,永川河谷沃野千里,甘泉古鎮靜靜佇立在河谷平川的懷抱裡,村莊上空瀰漫著一縷縷炊煙。遠處,群山莽莽蒼蒼,綿延不絕,與湛藍的天宇連為一體。近處,梯田一塊緊連一塊,有的呈長方形,有的呈三角形,有的呈半圓形,有的形狀極不規則,梯田裡一塊相連或不相連的麥地,讓這片谷地顯現出勃勃生機。翠山大道公路兩側,栽植著側柏等綠化樹種,彷彿一個個忠實的士兵,正守衛著秦亭山這片美麗的土地。9:50時,我們到達大堡子。大堡子,又稱“大堡址”,是秦亭山上的一處古堡,位於甘泉鎮玉蘭村東600米處,地處秦亭山一突兀峰頭之上,為民間軍事防禦性設施。據民國《天水縣誌·建置志》載:大堡址,位於秦州東鄉甘泉寺村,在東山上,創始不詳,清同治元年(1862年)重修。堡子堡平面略呈長方形,堡牆土夯版築而成,牆體多已殘損,堡子東面牆體保存較為完整,殘高5米,基寬2.4米。2014年,投資始建大堡子景觀工程,在堡子南面新修由青磚築砌而成的堡門,門洞呈弓形,高約5米,長4.37米,堡牆寬約2米。堡內原由甘泉鎮甘泉村村民種植農作物,現已被推土機夷為平地,正在建設景觀工程。堡子西南為大堡子村,是甘泉行政村的一個自然村。如今,村民已整體搬遷,院落裡靜寂無聲。

從環繞在大堡子的翠山大道盤旋而下,就到達一低窪處十字路口,大道西北一斜坡有水泥路通往屈坪村,大道東北一側斜坡有水泥路通往何家上莊(稱“甘何公路”)。甘何公路旁有一巨石,石上刻有西南師範大學教授郭克題寫的“麥積秀”三字,落款“秦州郭克”。由十字路口沿翠山大道向北,又是一段坡路,大道東側一個堡子映入眼簾,那便是康家堡。康家堡位於甘泉鎮屈坪村東南,堡平面呈長方形,堡牆夯築,殘高4米,上部殘寬1.2米,基寬2.4米,夯層厚約0.18米。堡子已殘缺不全,堡內還住有1戶村民。據民國《天水縣誌》載:“康家堡,在東山上,創始不詳,清同治元年(1862年)重修。”由康家堡沿翠山大道繼續向北前行,可到達又一古堡——尤家堡。尤家堡又稱屈家坪堡,位於甘泉鎮屈坪村東山頂,堡平面略呈長方形,南北長82米,東西寬21米,佔地面積1074平方米。堡門朝西,堡牆夯築,夯層厚約0.16米,牆體多已坍塌,殘高2.1米,上部殘寬0.87米,基寬2.6米。據民國《天水縣誌》載:“屈家坪堡,在屈家坪東,創始不詳,清同治初重修。”沿尤家堡向北,山樑上有一段較為平坦的公路,路的兩旁是一片片茂密的杏樹林。過了杏樹林,站在山樑處向西望去,美麗的屈坪村躺在秦亭山的懷抱裡,天寶、天定高速公路如兩條長龍交織於屈坪村西,在永川河大橋處形成一個自然的圓圈,如夢如幻。近處,平展展的梯田裡,一行行蘋果樹,一排排柏樹,與梯田裡青翠的麥苗組成一幅壯美的畫卷。遠處,群山連綿起伏,可望見甘泉雲霧山、臥牛山等風景名勝。


大美秦亭山,舒展畫卷——徒步秦亭山

天水著名學者霍松林題寫的“l江山如畫”石刻


大美秦亭山,舒展畫卷——徒步秦亭山

少將胡愛祖題寫的“積翠”石刻.


大美秦亭山,舒展畫卷——徒步秦亭山

石刻“中國夢”


再往前走,翠山大道兩旁由穎川河開發區管委會所立的一塊塊宣傳牌映入眼簾,牌上的宣傳語既有:“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久在樊籠裡,復得返自然”等詩句,也有“全民健身運動,建設小康社會”等宣傳標語。繼續前行,途徑天水宏源農業開發有限公司果園,甘泉鎮屈坪、吳家寺兩村中低產田改造項目區,翠山大道徐緩而下,又蜿蜒折而向北,伸向一處峰頭。峰頭上是一塊水泥硬化的平臺,大道兩側栽植著側柏、柳樹,懸掛著一盞盞太陽能路燈,修築著青色的低矮古城牆,這便是新建的觀景臺。觀景臺地處屈坪村、東山村、史家窯三村交界之山頂,呈長方形,東側立著一塊長方形石碑,石碑上大書“麥積區穎川河綜合開發區”三字,青底綠字。後面立著三塊宣傳牌,介紹麥積區穎川河流域綜合開發規劃範圍、規劃目標及開發情況。據宣傳牌介紹,穎川河流域覆蓋穎川河和東柯河的“兩川、四坡、十道溝”,總面積356平方公里,總耕地面積23.7萬畝,涉及麥積區4鎮57村77萬人。流域南連國家5A級景區(麥積山風景名勝區),北靠國家級天水經濟技術開發區(社棠園區),西接麥積和天水市主城區,東鄰擬建設的國家級天水經濟技術開發區伯陽工業園,通往麥積山景區及天寶高速公路的唯一通道北賈公路穿越全境。石碑北側,是一塊略呈梯形狀的巨石,長2.8米,寬2米,高1.8米,巨石上大書天水著名學者霍松林題寫的“江山如畫”四字。觀景臺西側修建有兩處水泥立柱長方形涼亭,兩處涼亭中間建有1個巨大的伏羲八卦太極圖,圖案由石子拼對而成,乾、坎、艮、震、巽、離、坤、兌八個卦象清晰可見,掩映於綠叢之中。涼亭北側的仿古式城牆中間,又分別立著兩塊巨石。其中一塊狀若麥積山,長1.1米,寬0.6米,高1.2米,書寫有“中國夢”三字;一塊略呈圓錐狀尖山形,長2.8米,寬1.8米,高1.7米,巨石上刻有國防大學副教育長、少將胡愛祖題寫的“積翠”二字。再往北,仿古式城牆盡頭立有一塊宣傳牌,上繪“穎川河翠山大道路網示意圖”。站在觀景臺上,極目遠眺,永川河流域美景盡收眼底。此時,已到中午,在領隊靜水深流提議下,網友在這裡休息、做飯。悠揚的音樂響起,空曠的觀景臺頓時熱鬧了起來。儘管天氣還帶有一絲寒意,但網友們或蹲,或坐,或臥,或留影,盡情享受著人文景觀與大自然的無限風情,兩位女網友還隨著音樂翩翩起舞。


大美秦亭山,舒展畫卷——徒步秦亭山

中國道教協會主席任法融題寫的“道”石刻


大美秦亭山,舒展畫卷——徒步秦亭山

網友在秦亭山大堡子合影


大美秦亭山,舒展畫卷——徒步秦亭山

與妹合影


大美秦亭山,舒展畫卷——徒步秦亭山

筆者在秦亭山留影


休息一個多小時後,網友沿翠山大道繼續前進,經過一段曲折的坡路,便到達一處山頭的平臺,這便是碉堡梁。大道東側矗立著一塊巨石,鐫刻著中國道教協會主席、全國民族宗教委員會副主任任法融書寫的“道”字,頗有仙風道骨。再往前稍走,是一塊平地,地裡栽植著一些低矮的植物,並立著若干塊巨大的標語牌。站在碉堡梁翠山大道西側,向北望去,麥積城區盡收眼底,一幢幢樓房拔地而起,鱗次櫛比,渭河如同一條綵帶飄向遠方。在碉堡梁稍事休息後,沿蜿蜒曲折的翠山大道而下,經過馬跑泉鎮紅花咀村,出馬跑泉鎮慕灘村,於16:00時左右到達秦亭山腳天水造紙廠旁的羲皇大道東段。在羲皇大道公交站一同乘32路公交車,天水市秦州區網友再乘1路車,便各自回家了。

2014.12.23

(刊載於2017年1月12日《天水日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