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新冠肺炎疫情下烏海發展影響與對策|精準施策 積極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對烏海經濟的不利影響

新冠肺炎疫情下烏海發展影響與對策|精準施策 積極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對烏海經濟的不利影響


正值中華民族傳統節日春節來臨之際,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在全國迅速傳播蔓延開來,黨中央國務院緊急動員、全面部署,吹響了全民抗“疫”的衝鋒號,烏海市社科聯堅決響應、積極配合,迅速拿起筆桿子行動起來,努力營造打贏疫情阻擊戰的良好輿論宣傳氛圍。


當前,疫情防控工作取得階段性成效,恢復經濟社會有序發展是擺在我們面前的重大任務。為了充分發揮社科聯的職能作用,我們邀請烏海市社科界有一定影響和研究能力的理論學者、領導,圍繞“烏海發展有話說:新冠肺炎疫情下的烏海經濟社會發展”進行在線專題研討,意在為疫情過後的地方經濟發展助綿薄之力,現將幾位學者、領導的觀點進行整理、陸續發佈,與大家共享。


北疆學術沙龍第46期,邀請到了中共烏海市委黨校經濟管理教研室主任張毅副教授,為大家論述“精準施策 積極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對烏經海濟的不利影響”。

新冠肺炎疫情下烏海發展影響與對策|精準施策 積極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對烏海經濟的不利影響

張毅


精準施策 積極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對烏海經濟的不利影響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如何在較短時間內整合力量、全力抗擊疫情,這是很大的挑戰;在疫情形勢趨緩後,如何統籌好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這也是很大的挑戰。隨著我市企業陸續開始復工,統籌疫情防控與經濟社會發展,實現疫情防控與經濟發展雙贏,確保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與經濟社會發展兩手抓、兩不誤,是當前工作的重中之重。


新冠肺炎疫情的突發和散播,已不可避免地影響了我市經濟社會發展。準確預估疫情對經濟產生多大影響為時尚早,但事實上關鍵不在於預估損失大小,而是要採取正確的應對之策。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經濟高質量發展這個中心——我相信,只要防控到位、措施得力,就能將影響降到最低。

一、 當務之急:洞察時勢,研判不利影響。

新年伊始,新冠肺炎疫情的突發和傳播,對公共治理、應急能力和生活秩序都形成了極大挑戰,已不可避免地影響了我市的經濟社會發展。疫情防控工作不可鬆懈,經濟發展不可忽視。要做到“兩手抓、兩不誤”,當務之急就是洞察時勢。當前我市作為經濟欠發達、後發展地區,綜合經濟實力不強,經濟運行面臨的困難和風險很多——烏海經濟處於工業化加速發展階段,這幾年持續較大的宏觀經濟下行壓力影響烏海經濟向上躍升,其產業結構依然不協調,仍是以第二產業為主導,自我發展能力不足,仍處於結構調整的爬坡過坎、艱難轉型的關鍵時期;此次疫情又將導致消費承壓、投資不振、財政收入收緊。而當經濟處於下行時,外部衝擊導致供求減少會進一步加劇經濟的下行,使經濟“雪上加霜”。二者疊加使得我們面臨的形勢更加複雜、更加艱難——經濟下行的短期壓力確實比較大,除了政策性應急,中長期結構性改革的任務比以前更加緊迫,企業的轉型也更加緊迫。


疫情對我市經濟的影響,無論短期還是長期,都不能過於樂觀,應根據疫情的變化時時動態分析。具體而言可以看到:其一:對經濟直接衝擊的力度猛。作為公共衛生突發事件,新冠肺炎疫情對經濟的影響首先集中反映於第三產業。原本寄託於春節黃金消費期的影院、旅遊、餐飲等近乎停擺,即使疫情能短期內得到控制,但這部分錯失的季節性消費並不會隨著疫情的結束出現補償性的增長。更為重要的是,隨著我市第三產業對GDP的貢獻率的提高,此次疫情的衝擊對整體經濟的影響也因第三產業佔比的上升而將明顯放大。其二:對經濟衝擊的波及面寬。由於我市的主導產業以能源化工業為主,新冠肺炎疫情對其影響主要是通過用工渠道,影響第二產業的訂單、復工開工乃至資金運轉。企業延遲開工、員工延遲復工(包括返廠後的隔離)不僅大大縮減企業的有效生產時間和產能的發揮,影響企業新年訂單的簽訂,甚至可能導致部分訂單的流失;而且增大企業成本開支,甚至可能誘發流動性危機。


二、 應對之策:積能蓄勢,實現高質量發展。

在疫情過去之前,防控疫情是重中之重,必須是最優先的考慮,這是完成既定經濟社會發展目標的前提。那麼,經濟維度下的政策重點就應該是防止疫情的短期衝擊演變為更長時期的滯後影響。面對嚴峻複雜的經濟形勢,我市尤其需要在繼續抓好疫情防控的同時,把穩增長、抓發展及時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對此,要加強政府精準決策能力,儘快完善監測、預警和響應機制,出臺多層次、多品種的政策工具,應對可能出現的各種突發情況,在控制疫情和恢復經濟兩者之間相時而動,在確保疫情可控前提下逐步恢復社會經濟活動,精準施策、積極應對疫情對我區經濟的不利影響,積能蓄勢、紮實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


一是扶助“小微”。對受疫情影響較大的中小微工業企業和消費型經營主體加大扶持力度,重點從融資、租金、人工三方面加強保障。對中小企業實行全面減稅降費;對因疫情停工造成的中小企業貸款到期不能還款的予以適當延期;增加製造業中小微企業中長期貸款投放。鼓勵對受疫情影響暫時困難的中小微企業續保續貸,並減收或免收融資擔保費和再擔保費。建設中小企業融資服務平臺、中小企業續貸受理中心。


二是推進建設。強化逆週期調節,穩妥推進重點項目建設。重大項目建設是推動產業發展、拉動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要進一步落實落細各項防控舉措,加強工程人員管理,嚴格落實防控責任,同時加大項目開工力度,合理安排工期,既抓質量、抓安全、抓環保,又抓速度、抓效率,努力把落下的進度搶回來,全力以赴確保項目建設順利推進、如期竣工。圍繞2020年重大項目,適時組織開展“集中開工月”活動,營造抓項目促投資的濃厚氛圍。創新審批方式,鼓勵探索“虛擬審批”“容缺審批”模式,在依法合規的前提下最大限度縮短審批時限,確保疫情過後一批重點項目立即復工復產。建立復工復產調度保障機制,引導企業根據生產需要合理安排復工節奏,及時安排健康狀況符合要求的員工上崗。實施靈活用工政策,鼓勵企業綜合調劑使用年度內的休息日,做好就近招工工作。


三是擴大消費。適應消費方式變化,發展“非接觸型”服務消費。培育壯大新型文化娛樂消費模式,推動我市在線教育、視頻內容等消費發展;優化我市互聯網消費環境,利用大數據提升產品偏好、物流配送等消費體驗;推廣線上生鮮、社區團購等消費模式,加強品質把控和衛生防疫措施。深入優化營商環境,鼓勵引導優質消費商品和服務聚集發展。加快開發自有消費資源,引導支持品質提升和品牌創建,擴大特色消費產品供應。圍繞健康養老、教育、培訓、文化、體育、旅遊、養生和中醫藥等研究部署重大項目,促進相關產業發展。


四是增加支出。有針對性地增加包括醫院、學校和城市交通在內的公共服務設施建設,以刺激需求、穩定就業、完善基礎設施。加大對衛生防疫投資,高標準建設一流衛生防疫系統。推進防疫大數據中心建設,讓全市醫療防疫數據上“雲”、實現信息共享,並與市外醫療機構建立聯網合作。


五是暢通“三流”。讓經濟社會運行秩序有序轉動起來,暢通經濟社會循環。一是讓人流有序轉動起來,全面強化穩就業舉措,打好“組合拳”,減負、穩崗、擴就業並舉,做好重點群體就業工作,幫助農民工安全返城就業,支持農民工就地就近就業,適應線上消費需求支持多渠道靈活就業,確保復產不因缺工受影響。二是讓物流有序轉動起來,撤銷公路檢疫站點,開通封閉的高速公路出入口,恢復中斷的農村公路,放開貨運物流限制,打通高速交通“大動脈”,暢通鄉村“微循環”,確保員工回得來、原料供得上、產品出得去。三是讓資金流有序轉動起來,不折不扣地落實階段性減免企業養老、失業、工傷保險單位繳費三項費用,加快落實已出臺的財稅金融等支持政策,繼續研究出臺階段性、針對性的減稅降費措施,完善支持中小微企業財稅、金融、社保等政策,促進人員流通充分、物資流通充足、資金流通充裕,推動復工復產。


六是促進轉型。疫情的爆發也是對過往生產、消費方式的一次檢驗,也是對當下的考驗更是對未來的校驗,希望能夠在對沖疫情影響過程中,全面提升經濟發展質量和生產、消費模式,化疫情為轉機,全面提升經濟發展質量。新冠肺炎疫情在給一些行業帶來負面影響的同時,線上消費、線上教育、線上辦公等“宅經濟”卻異軍突起。可以預見,疫情過後社會生產生活會進一步加速朝著智能化、線上化發展,由此催生一系列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成為新的經濟動力源和增長點。這也是行業整合、升級的一個時機。我市需要努力化危為機,針對疫情防控中暴露的問題特別是短板,以更大力度、更加精準的措施補短板、強弱項,培育和壯大新的經濟增長點,推動新舊動能轉換。在應對新冠肺炎疫情過程中,互聯網通信技術在調配銷售物資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中小企業應重點對接移動互聯網、人工智能、5G、大數據和雲計算等促進產品和服務創新的“新興基礎設施建設”,從智能服務、虛擬運營、內容創新、互動體驗等方面,加強線上線下業務融合,降低運營風險和管理成本、人力成本,開拓收入新渠道,保障特殊時期的多元化市場需求。大力發展“互聯網+”“大數據+”“智能+”,加快促進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與傳統特色優勢產業深度融合,運用新技術、新模式、新平臺嫁接改造傳統優勢特色產業;另一方面,要加快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大數據、大健康、大醫藥等新興產業,加快改變產業結構“四多四少”狀況,推動產業鏈向下遊延伸、價值鏈向中高端攀升。以先進製造、綠色能源、生物醫藥、新材料、環保等產業為載體,以“建鏈、補鏈、強鏈”為目標,強化創新技術供給,促進產業轉型升級,加快經濟恢復和提高應對經濟風險的能力,實現向高質量發展的跨越。

新冠肺炎疫情下烏海發展影響與對策|精準施策 積極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對烏海經濟的不利影響

新冠肺炎疫情下烏海發展影響與對策|精準施策 積極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對烏海經濟的不利影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