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人工智能》:“熒幕最感動片“中的情感分析以及現實思考

“社會瀰漫著機器人的氣氛,問題不是製造會愛的機器人,真正的問題是……人類能不能愛他們?如果這機器人真的能愛一個人,這個人對機器人,又有什麼責任?”——《人工智能》

前言:《人工智能》是由導演史蒂文·斯皮爾伯格執導,且擱置多年的童話故事改編而成,這部電影最開始改編的靈感來源於《木偶奇遇記》,後來幾經挫折在2001年才上映,因為其唯美的畫面和動人的情節備受人們關注,即使觀影后多日依然被熒幕中一些情節和細節所感動,《底特律自由新聞》評價這部電影是繼《現代啟示錄》之後最無畏的好萊塢電影。影片上映後在全球近50個國家播放,引起廣泛好評,並獲得同年威尼斯電影節未來數字電影獎,演員及幕後也先後斬獲多種獎項和提名,口碑爆棚,即使如今過去近20年,豆瓣評分8.6,可見是一部非常有深意的電影。

這部電影講述了21世紀中期,由於溫室效應,海水淹沒了許多大城市甚至紐約也不復存在,數百萬人無家可歸淪為貧民,一些先進國家為了維持經濟持續發展,立法懷孕必須走立法程序,所以不會浪費資源和食物的機器人就成為了人們的幫手,對於沒有孩子的家庭更是需要一個充滿情感,看起來和人類無異的機器人小孩彌補情感空白。

這時一位被研發出被啟動即生成“愛與真誠”的機器男孩大衛被養母收養,但是因為養母的親生兒子手術恢復好後和大衛無法和平相處,大衛只能被扔掉,他一路尋找等待,希望遇見童話故事中的藍仙女,幫助自己變成真人,獲得媽媽的愛,直到等待2000年後在外星人的幫助下恢復了和媽媽相處一天的時間。

《人工智能》的情節發展有點像電影的演變,它以家庭劇情片拉開序幕,之後轉變成呈現出真實和數字影像的公路電影,最終進入了一個全然不同的數字世界。這部電影用柔和的光線和黑暗的追逐,向我們展現了大衛“尋找母愛”的縹緲理想和過程中的心酸。

如何才能不辜負一份真誠永恆的愛?如何才能釋懷不被愛時對方帶給自己的傷害?這是許多人面對感情溝通中都會出現的問題。

今天我們就來分析一下,大衛和養母莫妮卡,以及默默無聞的機器泰迪熊之間的情感線條,從他們的故事總結自己的人生,在我看來,大衛為愛迷失等待可以由內而外的情感設定和缺乏溝通的善良誤解,文章第三部分,我會分析如何釋懷不被愛帶給自己的傷害,當感情出現不對等時如何及時止損。

《人工智能》:“熒幕最感動片“中的情感分析以及現實思考


01 、大衛不顧一切尋母的內在因素,是來自於思維定製,和被灌輸真人才能獲得母愛,所以當被拋棄後他不斷在自己身上找原因

首先,大衛因為感受到母愛的呵護才倍感珍惜

大衛被啟動的那刻就被設定好了對養母莫妮卡的忠心和愛,在莫妮卡的兒子還沒有回來之前,她對大衛非常好,甚至出席酒會都要一走三回頭來叮囑大衛在家裡照顧好自己,看著對自己放心不下的莫妮卡,大衛也產生了戀戀不捨的感情,他問莫妮卡:“你會死嗎?”他內心開始焦慮害怕失去。

大衛非常享受被母親愛著的感覺,晚上枕在母親的懷抱中安然睡覺,他腦海中吸收母親講的故事,心裡的愛越來越多,因為他是被賦予無盡愛的機器人。

在我看來,大衛正是因為被啟動後和莫妮卡的相處過於美好,才讓他無法釋懷永遠不離開母親。在相處的過程中,大衛也感受到莫妮卡對自己的依戀,激發了他釋放更多”無盡的愛“來回報莫妮卡。

其次,大衛誤解了自己和莫妮卡親兒子之間的地位

當甦醒的馬丁回家後,產生對自己的敵意,但是養父母總是包容他們的兒子馬丁,莫妮卡晚上再也不會抱著大衛,而是讓大衛站著床邊休息,他像家裡被擱置的一件物品一樣。

當機器泰迪熊教大衛寫字時,大衛是媽媽的兒子 ,馬丁是媽媽的兒子,我不是媽媽的兒子,大衛也誤解了自己的身份,他因為被關注了情感,自然將自己的身份定義為和馬丁享受同樣待遇的孩子,因為對母親的期待讓他錯誤的理解,馬丁被愛的真正原因是成為真的人。

總之,因為內在的設定,和相處的美好,讓大衛惋惜不被母親愛的原因是自己不是真人,如果自己和馬丁一樣能成為真正的男孩,就可以享受和馬丁一樣的待遇,他單純美好的想法像極了孩子對親人無條件的愛,即使是父母重男輕女、被情緒操控,也只是在自己身上找原因。

《人工智能》:“熒幕最感動片“中的情感分析以及現實思考


02、大衛因為缺乏溝通,在馬丁設計的誤會中被家人反感,最後導致被養母莫妮卡丟棄在機器人屠廠門口,大衛還惦念這是莫妮卡無奈的愛

首先,在和養父母相處的時間裡,大衛感受更多的是來自於莫妮卡的母愛,養父對自己冷淡自己對他也沒有多少眷戀,加上回家後的馬丁,因為嫉妒被分割的母愛,總是教唆自己做一些引起父母反感的事情,比如剪掉莫妮卡頭髮就會獲得母愛,導致自己在父母心中形象大打折扣。

對於孩子來說,尋求幫助只能是孩子,大衛羨慕馬丁可以被父母同時寵愛,但是自己又不知道原因在哪裡,只能求助於馬丁,充滿嫉妒心的馬丁卻總是教大衛一些錯誤的事情,招致大衛在他們心中的形象越來越差。

直到養父提醒莫妮卡:“他被關注了愛,但是你怎麼會知道不會因愛生恨?”莫妮卡也開始警覺大衛的一些行為,直到看見大衛抱著馬丁跌落泳池死不撒手,莫妮卡為了失而復得的兒子,只能忍痛丟棄大衛。

其次:大衛從沒有和莫妮卡明確的聊過天,他只是傻傻逗樂家人的機器人,在馬丁回來後,他變得一文不值

佛法裡說,身體只是一個肉體的機器,靈魂才是那個操作者。馬丁看到和自己外形無差的大衛,還要分享自己的父母,自然不樂意,心中小小的惡魔作怪,一次次將大衛與父母之間的誤會放大。

他和大衛爭執泰迪熊會走向兩人中的哪一個,在餐桌上和父母一同吃飯挑釁不能吃食物的大衛,最後導致大衛吃東西身體出現故障,教唆大衛獲得母愛就去剪掉莫妮卡的頭髮戴在自己頭上,大衛的每個做法都讓父母生氣,最後被扔進樹林。

在我看來,大衛就是一個不會溝通交流的笨孩子,膽小怕失去,最後導致誤會越來越大,也反映出成人的世界對孩子的不理解,當孩子受傷、被誤會,因為忌憚父母只能將錯誤不斷擴大,並沒有想過和父母進行一次有效的溝通,單純善良的大衛看到莫妮卡哭泣和自己分別,認為這是養父和馬丁的逼迫,自己只有變成真正的人,就會獲得家人的接納。

《人工智能》:“熒幕最感動片“中的情感分析以及現實思考


03、《人工智能》中反映出的問題比比皆是,不被愛和重視的孩子永遠都在自我療傷,大衛的人物設定也引發現實意義和思考,對於如何釋懷被辜負的感情,我有三個建議

《人工智能》這部電影能在近20年後依然穩居豆瓣排行榜內的高分電影,從一些觀眾的評論中也看到很多感動的淚點,可見這部電影也是呼籲我們內心的真愛。即使等待2000年和母親只相處了一天,大衛依然是人們崇拜的對象,他不忘初心,無論堅信依然如故。

像大衛這樣執著於在愛中尋找、改變、等待失望,到底是對還是錯?現實中很多問題都沒有對錯之分,只有如何在實踐中尋找自保的方法,尤其對於縹緲的情感,不是所有付出都有回報,但是也不要一味的付出忘記自己。

對此我有三個小建議,用來呵護釋懷我們因過度付出依然不被愛的人生:

01、學會有效溝通,遇事多商量,不要只是猜測

在這部影片中,讓人最無法理解的事情就是莫妮卡只是簡單介紹了兩個孩子認識,並沒有搭建起他們的情感關係,導致馬丁無法和大衛友好溝通,一直採用命令和欺騙的方式來教唆大衛。

如果父母能告誡馬丁,大衛是一個被灌輸無盡愛的機器人,只要對他好,他就會回報過來,並且讓馬丁知道大衛已經被啟動了,無法退貨,除非扔進機器屠廠,被摧毀,相信同為孩子的馬丁一定會理解並且同情大衛。

《人工智能》這部電影中一直都是父母和馬丁在說,大衛在聽,所以導致了馬丁對大衛的忽視,當一個被家人忽視的男孩也想要母愛時,馬丁敵意自然就起來了。

在這個二胎時代,有一些孩子因為二胎出現憎恨父母或者新生兒的故事,也有一些不但大寶二寶相處融洽,而且互相呵護的暖心事情,就是因為父母和孩子進行有效溝通,做足了心理建設,不讓孩子在自己僅有的見識中胡亂猜測。

因為有效溝通,即使不被愛和理解,也能快速分析出事情的原因,早日認清改正,不會像陷入沼澤一樣無盡悲傷。

《人工智能》:“熒幕最感動片“中的情感分析以及現實思考


學會傾聽,也許你的付出不是對方想要的

大衛因為在影片中是一個孩子,又是弱者,自然引起了很多人的同情,甚至對於等待2000年才見到母親一面的執著,讓人感動。

但是這樣的人如果在現實中,是非常讓人反感的,比如大衛被莫妮卡扔到樹林中,不斷展開餐布鋪到地上,不管莫妮卡說什麼,他都像聽不見一樣。

他只在心裡埋下了自己要做得事情,無論對方說什麼都不在乎,這應該是莫妮卡比較生氣和反感的吧,於是她一把扯掉大衛手中的餐布,衝大衛宣佈“你不要再回家了。”然後頭也不回的走了。

伏爾泰說過:耳朵是通向心裡的路。

一個不會傾聽的人註定得不到對方的認可,因為感情無法得到傳遞就不能引發共鳴,自然對於說的人是非常有壓力的,久而久之只能躲得遠遠的。

《人工智能》:“熒幕最感動片“中的情感分析以及現實思考


找尋自我,用溝通和傾聽來理解對方,救贖自己

最近在看電視《安家》片中的房似錦被母親壓榨,賺的錢基本都給了母親,還要問別人借錢來填補母親這個無底洞。

其實大衛和房似錦也有些像,不過大衛更多的是情感上繳,他繳納了自己所有存在的情感和未來產生的情感,這樣的人太苦了。

大衛在2000年後被外星人發現,通過他的大腦核實到大衛這一生都沒有快樂過,外星人幫忙復活莫妮卡一天,和大衛好好相處,這一天時間大衛知道莫妮卡會離開,在沒有別人打擾的情況下他們聊天、做遊戲、玩耍,大衛也理解了自己不能改變身份的事實,釋懷了對莫妮卡的思念。

我們總是要過自己的生活,一味依附、付出、為了他人放棄自己的理想只會憋出內傷,只有通過溝通和傾聽理解他人,用對方可以接受的方式去付出,在不過度壓榨自己的情況下去維繫這份情感,就是最好的方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