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古錢幣裡的“吉錢”和“凶錢”是怎麼回事?


我國古錢幣文化非常豐富,有的文化元素許多人都不太瞭解。其中古錢幣裡有“吉錢”和“兇錢”,你知道是怎麼回事嗎?所謂的“吉錢”是北魏孝武帝時期鑄造的永安五銖,只不過在背面的方孔上面多鑄了一個“土”字,用以區別前朝鑄造的永安五銖,後世人發現,上面一個土,下面一個方孔形成的口,便組成了一個“吉”字,所以人們也稱這種背土的永安五銖為“吉錢”。

有“吉錢”,自然也就有“兇錢”一說了。這種所謂的“兇錢”是隋代鑄造的五銖錢,隋五銖錢文“五銖”二字篆書,筆畫精整,邊緣較寬,“五”字上下左端有豎紋,將此前逆時針旋轉90°,“五”變成了一個“兇”字。加之,隋代統治時間較短,故人們稱隋五銖為“兇錢”。

其實,在歷史上還有一種錢幣,背面鑄造一個“吉”字,是真正的吉錢,這就是至正之寶。這種錢是元朝順帝,至正年間(公元1341-1368)鑄造。均為大錢,用以代表交鈔與紙幣並行。錢體厚重,製作精良。有折十,二十,三十,五十等幾型。面文“至正之寶”為端麗楷書,直讀。


這種錢背面穿上“古”系記江西吉安道監製;穿右“權鈔”二字可作權當銀鈔解。穿右為幣值銀重,所見有“伍分”、“壹錢”、“壹錢伍分”、“貳錢伍分”及“伍錢”五種。其實,不管怎麼稱呼這些錢幣,都是人們的一種假想,收藏它們的人也不會在意這些叫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