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5 紮根行業20載,市值300億,為何它被稱為“農業界華為”!

5月8日,以色列特拉維夫會議中心和往常不同,各國農業巨頭齊聚一堂,卯足勁迎接最公平公正的檢驗。

在被譽為“農業諾貝爾”的2018以色列農業技術展( Agritech Israel)上,作為唯一一家受邀參展的中國農化企業,金正大和它的“中國創造”,這一次長足了臉。

起步山東臨沭,金正大卻連續七年進入《財富》中國上市公司500強,穩居行業第一。

是什麼,讓出身無名的它估值300億、被業內譽為 “農業界華為”?

為什麼,作為製造企業的它,一再倡導“減肥增效”、做“小”市場?

又做了什麼,它能讓“中國方案”被世界追捧?

作 者:黃錢錢

來 源:正和島(ID:zhenghedao)

當歷史還在撰寫“不足世界9%的耕地,養活了22%的人口”時,殊不知土壤問題也漸漸顯現,到了不得不重視起來的時候。

據不完全統計,中國酸性土、鹽鹼土面積佔耕地總面積60%以上,40%的耕地退化,土壤肥力、耕地質量亟待提升。

俗話說,“萬物土中生 、有土斯有糧。”土壤一旦出了問題,將影響著我國食品安全,在這個基礎之上,十九大之後,中央提出了“鄉村振興”戰略。

“土壤健康”是鄉村振興的關鍵所在。金正大早在創立之初就關注到這個問題。

真正的戰略者絕不謀求眼前的蠅頭小利,目光遠了,路也就長了。

紮根行業20載,市值300億,為何它被稱為“農業界華為”!

“無意苦爭春,獨走科研路”

紮根行業20載,市值300億,為何它被稱為“農業界華為”!

金正大集團董事長萬連步親自參與科研試驗

改革開放以來,伴隨著中國經濟突飛猛進,肥料行業呈現出一派繁榮的景象。據2017年不完全統計,我國現有3000多家化肥生產企業,總市值近3000億人民幣。

據行業內的研究報告顯示,直到1998年,中國的化肥產業基本上是單質肥的天下,單質肥幾乎佔了市場的85%。大部分的化肥企業陷入了單質肥的同質化競爭中。而生產成本低、經濟效益好的複合肥基本上要靠進口。

這一年,金正大在山東臨沭縣誕生了,它走了一條與眾不同的路。

金正大集團董事長萬連步此前是農業技術員,他深知技術對於一個行業的推動力。於是,建廠之初,他就找到山東省農科院,求得技術合作。同時,還召集了幾十個農業技術員。某種意義上,這家企業一誕生骨子裡就帶著高端的“技術DNA”。

在金正大成立的三年前,一家名為“華為”的公司成立了“中央研究院”,彼時這家公司在國內還籍籍無名。和金正大一樣,那些想以技術創新驅動發展的企業幾乎是沒人看好的。

但是戰略制定者的任務從來不在於看清企業目前是什麼樣子,而是要看清企業將來會成為什麼樣子。

時至今日,金正大集團擁有七百多個科學研發人員,其中碩士以上學位的佔到了90%多,以金正大集團山東臨沭總部為例,就投資1個多億,佔地18000平方米。

此外,金正大與國內外50餘家科研院所、220名專家建立了科研合作關係,下屬的研發中心遍佈以色列、美國、歐洲、日本等國。作為一家農化企業,金正大規模之大,投入之多,行業罕見。

據金正大副總裁胡兆平介紹,在金正大,技術研發有預算,但沒有上限。在研發投入上,累計投入金額已超60億人民幣,持續領跑行業。

這條路的選擇,讓金正大在行業中是個“異類”,同行一肚子疑問,不好好提高產量,搞什麼研發?

時間給了他們答案。

2006年,金正大聯合山東農業大學教授研發出能夠提高肥料利用率的緩控釋肥,這項技術過去一直被國外壟斷。而金正大則使得這項技術在我國從無到有、從小到大,並從一個跟隨者變成了全球領跑者。

甚至,目前國際上通用的緩控釋肥的標準就是由金正大參與起草執行的。由此,金正大連續10年緩控釋肥行業銷量居首位,成為全球最大的緩控釋肥生產基地。

2017年,“親土1號”土壤改良系列產品問世,這是一種微生物的代謝產物,它通過激發土壤中原生態的微生物,促進有益微生物增加,土壤重新恢復活力,這屬於土壤微生態修復的範疇。從某種意義來說,這就是為“鄉村振興”研發出的良藥。

一位紮根行業三十年的業內人士評價,從未見過像萬連步這樣的人,在相對特別傳統的農業領域,持續地對研發進行高投入,“一個農業企業就像一個研究機構一樣。”

2016年,金正大出資1.1億歐元收購德國康樸公司園藝業務100%股權,康樸是有著60年曆史的全球知名肥料企業,市場佔有率位居歐洲第一。該項目撬動了世界肥料版圖,也是目前中國化肥行業最大的一起海外併購。

此外,金正大還先後收購以色列艾森貝克、西班牙Navasa、荷蘭Ekompany等國際先進公司。萬連步說“除了要自己搞好研發,也要敢於把世界上最先進的技術收入囊中。”

在行業大潮流中孤注一擲,似乎是個瘋狂的抉擇。

昔日的華為,在傳統的“貿工技”潮流中,堅定地選擇了“技工貿”,始終堅持對自主研發的投入,才有了在中國乃至世界通信行業叱吒風雲的今天。

在搞科研的路上,萬連步和任正非不謀而合,他們始終堅信,科技從來都是第一生產力。在這方面,中國企業的榜樣是華為,金正大也因此被譽為“農業界的華為”。

紮根行業20載,市值300億,為何它被稱為“農業界華為”!

“農民才是真正的頭號玩家”

紮根行業20載,市值300億,為何它被稱為“農業界華為”!

金正大早期創業團隊(左4為董事長萬連步)

金正大集團CEO白瑛,他此前是蒙牛集團的執行董事,去年年底被萬連步邀請過來。在農牧行業馳騁多年的他對萬連步評價非常高,認為他是難得的“有理想、有思想、有目標、有戰略”的企業家,“一個靠化肥起家的企業一直號召大家少賣點,減肥吧,增效吧,這企業是不是特有意思?”

不僅是白瑛,胡兆平八年前剛來金正大的時候也覺得“這個企業不一般。”

胡兆平也是農化行業的老兵。此前他所在的化肥企業只管生產,從來不問用在什麼作物,用在哪塊土地。中國南北與東西、山區與平原的耕地質量差距非常大,但農民一直無法獲得個性化的產品和服務。

胡兆平曾認為這是個非常棘手的問題。但當他來金正大,卻發現萬連步很好地打通了生產和應用的“任督二脈”。

這一步,萬連步走得巧妙,他要求金正大以市場為導向,要圍繞著農業的需求進行研發生產。今天,這聽起來似乎並不稀奇,但在那個年代,這個傳統意義上的公司,竟和互聯網公司一樣,有著強烈的“用戶思維”。這是行業內第一家這麼操作的企業,在很長的時間內也是唯一的一家。

為什麼金正大能夠打破行業陋習一招制勝?

一方面,萬連步自己農民出身,身上有天然的情結。白瑛說,他在公司大會小會上,常說的一句話就是“農民才是我們的用戶,我們一定要服務好農民。”

金正大的員工都知道,和萬連步打交道最好的敲門磚就是聊作物、聊種植、聊農民收入。小到辦公室某棵盆栽的成長,大到某個農業技術問題的探討,這個向來話少的老總都能滔滔不絕,聊上一整天都不會停。

但更重要的是,他深知,農民才是化肥的真正使用者,他們是整個農業的基礎。提高肥效的同時,對土壤友好,且環境可持續,才是農民最長久的利益歸宿。

基於這種樸素的邏輯,早在提倡“親土種植”之前,萬連步就曾在世界氣候大會上,首次公開提出“ 25+10>50”減肥增效方案。並且派出大量人力到農民的田間地頭,開設土壤健康大講堂,告訴農民怎麼保護土地,怎麼改良土壤,怎麼能夠減肥增效。

從2013年起,金正大就將土壤修復作為主攻戰略之一,與全球土壤問題專家、科研院校合作,在國內率先進行親土種植的探索、實踐。“親土種植”,顧名思義,就是一改過去單純以提高產量為第一目標,兼顧環境友好、土壤質量提升的種植理念。

不僅在國內推廣這種對作物、對土壤的親和、友好的親土種植方式,萬連步還跑到聯合國糧農組織等世界舞臺呼籲親土種植,希望所有的農業企業關注土壤健康,關注農業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他常說的一句話是,“但存方寸地,留與子孫耕”,如果要賺快錢,就不要從事農業。

目前金正大除了緩控釋肥、種肥同播技術、水溶肥以及水肥一體化技術之外,金正大還開發了作物全程營養解決方案,還有針對酸性土壤、鹼性土壤、土傳病害治理等全套土壤修復解決方案,是國內唯一一家擁有土肥水全系產品的企業。

“親土種植”這件關乎14億人民食品安全的大事兒落在金正大身上就不足為奇了。

紮根行業20載,市值300億,為何它被稱為“農業界華為”!

“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

紮根行業20載,市值300億,為何它被稱為“農業界華為”!

2017年8月,金豐公社正式成立

“親土種植”理念雖好,起步卻困難重重。

農民不僅價格敏感度高,而且對新事物的接受普遍比較慢。這意味著光有好產品並不夠,還必須提供一系列的服務。

為此,金正大創立了中國首家現代農業技術服務平臺---金豐公社,這是金正大集團從傳統制造商向“製造+服務”商轉型的又一力作。目前,已經在全國建立70餘家縣級金豐公社,未來一段時間,他們計劃將一千多家金豐公社延伸到全國各縣,覆蓋5000萬農戶。

農民不瞭解,那就免費送,做示範推廣田,不再是銷售驅動,而是選擇服務先行,通過切切實實地對比,讓數據說話。

作為國內第一家提倡親土種植的企業,金正大聯手農業部將這一理念大範圍推廣落地。他們在業內獨創了“4+3CS模式”。

“4”,即四維全程解決方案:改土養地、減量增效、品質提升、綜合服務。

“3”,即三項核心能力保障:人才、技術、產品。

“CS”,即真人實踐:要求服務人員必須要深入田地。目前該方案已經在山東、河南、安徽、湖南等多個農業重點省份,在眾多糧食和經濟作物上落地實施,取得了明顯的效果。在煙臺龍口,親土種植示範田畝產達13000斤以上,優果率85%,比對照田單產和優果率均提升60%以上。

白瑛說,要讓這套“中國方案”走向世界。2017年,金正大在泰國打響了“親土種植”方案落地的第一槍。

金正大的親土種植方案,受到泰國親王素博·巴莫的讚賞,並將在“皇家土壤發展項目”上與金正大開展合作,引導親土種植在泰國推廣。

以泰國為起點,金正大的全球化戰略拉開了帷幕。在可以預見的未來,更多國家的農業將因“親土種植”中國方案受益。

紮根行業20載,市值300億,為何它被稱為“農業界華為”!

今年,金正大集團作為唯一一家農業企業入選“國家品牌計劃”,同期入選的還有華為、格力、伊利、海爾、京東等。

把金正大和其他農業企業做一個橫向的對比分析,不禁讓人深思,為什麼它能有今天?

亞馬遜創始人貝佐斯說過一段極其精彩的話:如果你做的每一件事把眼光放到未來三年,競爭對手會很多;但如果目光放到未來十年,競爭對手就會寥寥無幾。

這恰恰道中了“金正大”們成就今天地位的關鍵。最近關於“聯想有沒有戰略”的爭論非常多。戰略難以具象,智者各抒己見,但戰略肯定不等同於戰術,戰術只為解決當務之急,而優秀的戰略無疑是貝佐斯所說的那個“十年眼光”。

倘若不是從一開始金正大就確定了“科技立廠”這一個原則,倘若不是二十年來持續不斷進行研發投入,此時的金正大恐怕也會和很多同行一樣,陷入產能過剩、同質化競爭的膠著戰之中。

“善陣者不戰”,這是圍棋棋書《爛柯經》中的一句話,強調的是真正的高手總是佈局為先,一場仗沒開打就能佔得先機。

其實,金正大也好,華為也好,從一開始佈局,他們就贏了。

版權聲明:我們所推送文章,除非確實無法確認,我們都會註明作者和來源。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與原作者取得聯繫。若涉及版權問題,煩請原作者聯繫我們,新浪微博:四川新聞妹

我們會在24小時內刪除處理,謝謝!

更多資訊或新聞爆料 vx :ceodaily1988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