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5 乾貨分享演講技巧—聲音、表情、目光、手勢運用

演講是一種藝術,它具有天然去雕飾的自然性的品格。但純自然性,也並非是演講。演講的語言,是在自然語言的基礎上有所加工,但又有別於舞臺語言;演講的態勢語言,既能增強表現力,又能造成視覺形象,但又有別於舞臺上的表演;演講還要善於臨場應變,從應變中表現出超常的機智美,但又有別於油滑。如此等等,一切都取決於各種嫻熟的技巧運用,沒有技巧,就無法建構出演講的藝術。

口語表達技巧

演講主要依靠口語表達,它要求嗓音宏亮圓潤吐字清晰有力,節奏分明適度,感情充沛真摯。這一切都取決於口語發送能力。口語的發送能力又取決於語音造型。語音造型中主要有“形”和“神”兩個要素。

形,是指演講者運用各種發音器官發出各種聲音,作用於聽眾的聽覺器官,通過聯想,使語音產生形象感。譬如一場繪聲繪色的口頭描寫、一兩聲摹擬等。

神,是指演講者調動各種語音技巧,把演講的思想情感進行物質外化,使之具有潛化的懾服力和語境的感化力。《樂記》中說:“樂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於物也。是故其哀心感者,其聲噍以殺;其樂心感者,其聲以緩,其喜心感者,其聲發以散:其怒心感者,其聲粗以厲。”正因為如此,演講者如果能借助語音把各種複雜的情感表達出來,聽眾才能同樣憑藉語音領悟演講的神韻。

發聲技巧

氣乃聲之源。韓愈在《答李詡書》中早就把呼吸與發聲的關係說得十分清楚,他說:“氣,水也;言,浮物也。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畢浮。氣之與言猶是也,氣盛則言之長短與聲之高下者宜。”因此,語音的質量高低,在很大的程度上取決於呼吸技巧的運用。

  • 呼吸 根據演講實際,介紹幾種常用的呼吸方法。

1.口腔呼吸

雙唇微張,軟顎抬起,舌根降低,喉結和聲帶下移,深吸氣,儲於腹內,用腹肌支持。這種方法吸氣量大,氣息長,以口腔共鳴為主,常用於快說。但氣流不強,不適宜高音。

2.鼻腔呼吸

張開鼻翼,用上鼻逆吸氣,眼眉上挑,像聞花香似的。雙唇閉攏,舌尖抵住上齒齦,氣息儲在胸腔,口腔肌肉放鬆。鼻腔吸的氣,具有一定的溼度和溫度,能夠滋潤喉嚨,保護聲帶,均勻地進行吸氣,掩飾了語音修飾的痕跡,但量小,頻率低。

3.口鼻呼吸

打開口腔和鼻腔,肌肉放鬆,自然挺胸,兩肋張開,收小腹,提氣於腰,快速吸氣,讓氣流在腰部後兩側找到支點,小腹提氣,形成三角支撐的感覺。呼氣時,氣流有節制地緩緩吐出,形成內外對抗。這樣呼吸,吸氣深,吸氣足,而且有利於控制氣息,有利於用氣發聲,表現力強。下面的口訣有利於掌握這種呼吸要領: 吸氣切記要放鬆,氣沉丹田穩如鍾。 胸腹張作圓筒狀,氣柱生根筒底中。 呼氣徐徐如抽絲,丹田緊拉要硬功。

  • 補氣 補氣也叫“偷氣”。演講達到高潮,通常需要大量氣流加強語勢,每當這時,語速較快,不允許有大的停頓來換氣,怎麼辦呢?只好邊說邊吸氣,在剎那間同時用口與鼻吸入少量氣流作補充。這就是“偷氣”。偷氣的要領是不讓聽眾覺察。因此,在“偷”的時候,速度要快,還要避免帶摩擦音。

  • 共鳴 氣息是發聲的原動力,也是共鳴的基礎。氣流從肺部上升到喉頭衝擊聲帶發出的聲音是很微弱的,只有經過喉腔、咽腔、口腔、鼻腔的共鳴,才能擴大聲音量,美化音色,才能獲得宏亮、圓潤、悅耳的聲音。要獲得理想的聲音質量,就必須使喉腔、咽腔、口腔、鼻腔共同協調工作。喉腔,是人體的第一個共鳴器官,如果被擠扁,聲音就會“橫”出來:如果喉部束緊,聲音就會“拔高”、“單薄”。

  • 喉腔的形狀變化,對聲音質量有很大的影響。

  1. 咽腔,容積比較大,對於擴大音量和美化音色起著重要的作用。

  2. 口腔,這是聲音的製造場,也是人體最主要的最靈活多變的共鳴體。口腔開合、舌頭的伸縮、軟顎的升降都可能改變口腔的形狀,對共鳴有重要的影響。

  3. 鼻腔,它的共鳴作用是由於腔內空氣振動和骨骼的傳導產生的,它對高音的共鳴作用很大。

  4. 胸腔,隨著聲音的高低的變化,胸部會感到有一個較為集中的響點。這一“胸腔響點”沿著胸骨的上下移動產生胸腔的振動,由這種振動造成的共鳴可以使音量擴大,聲音渾厚有力。

演講中,人們主要運用的是以口腔為主,中、低、高三腔共鳴的方式。中音共鳴區是口腔共鳴,它是硬顎、軟顎以下,胸腔以上的各共鳴體。低音共鳴區主要是胸腔共鳴。高音共鳴區主要是鼻腔共鳴,它是硬顎、軟顎以上的共鳴體。

演講是以口腔共鳴為主,以胸腔共鳴為基礎,略帶一點鼻腔共鳴。用這樣的共鳴方式發出的聲音,既豐滿圓潤,宏亮渾厚,又樸實自然,清晰真切。演講對於共鳴的要求不及藝術語言工作者那麼高。

  • 吐字 吐字亦稱吐字歸音。吐字歸音是我國傳統說唱藝術理論中在咬字方法上運用的一個術語。它把一個音節的發音過程分成出字、立字和歸音三個階段。出字是指聲母和韻頭(介音)的發音過程,立字是指韻腹(主要元音)的發音過程,歸音是指音帶發音的收尾(韻尾)過程。也就是要控制發聲器官的位置和肌肉的鬆緊,使每個字音的字頭、字腹、字尾都發得清楚完整。

每個音節都由字頭、字腹、字尾三個部分組成。

  1. 字頭,是指音節的聲母或者聲母與介音“j、u、ü)”(如果有介音1、u、ü)的結合所組成的開頭部分。例如“講”,它的字頭就是“j i”。

  2. 字腹,就是一個音節中的主要元音,“講”的字腹就是“a”。

  3. 字尾,就是一個音節中的韻尾,“講”的字尾就是“n g”。使字音飽滿的要領是“咬緊字頭,延長字腹,收準字尾”。

    “咬緊字頭”,是發音的第一關。就是在發音時調動發音部位的肌肉,形成氣流的封閉狀態。由於肌肉緊張度增加,也就造成了氣流壓力的增大,這時再突然放開封閉,使氣流噴湧而出,即可形成很有分量的字頭。

  4. “延長字腹”,是指在整個音節的發音過程中字腹的時值最大。字腹是由主要元音擔任的,是最響亮的部分。也就是說,要儘可能縮短字頭、字尾這些不太響亮部分所佔的時值比例,使最響亮的部分儘可能多佔時間,這樣,整個音節的響亮程度自然就提高了。

  5. “收準字尾”,這是音準的需要,例如“講”的字尾是“n g”,如果不收,“講”就變成了“假”,故不收不行,宇尾往往不響亮,收長了影響字音的響亮,故收尾時應儘可能縮短些。

乾貨分享演講技巧—聲音、表情、目光、手勢運用

節奏技巧

節奏是語音中音節排列組合後體現出來的一種均衡和諧的美。 構成節奏的要素有重音、停頓、速度和抑揚等。

  • 重音 在演說中,將有的字、詞說成重音,以便更真切地傳達思想,抒發情感,加強聽眾的聽覺印象。演說中的重音可歸納為兩大類:語法重音和感情重音,亦稱結構重音和強調重音。語法重音是指按照語法結構自然重說的音節。語法重音的位置是有規律的,旨在說明主語“怎麼樣了?”的謂語,要說得重些。

例如: 李先生看見了。句中有賓語,賓語重說

例如: 李先生看見他了。句中有修飾語,修飾語重說

例如: 隔壁的李先生看見他了。疑問句、疑問代詞重說

例如: 誰看見他了?轉折連詞重說

例如: 隔壁的李先生看見他了,但他不肯作證。

象聲詞重說,例如: 無數顆子彈嗖嗖地從同胞們的胸膛穿過,又有多少失去父母的孩子在哇哇地哭喊著。

數量詞重說,例如: 日本日立公司電機廠,五千五百人,年產一千二百萬千瓦;咱們廠,八千九百人,年產一百二十萬千瓦。這說明了什麼?要求我們幹什麼? 語法重音與非重音相比較,反差並不大。

演說中一旦強調某種感情,或者需要表達某種心情,語法重音就立即讓位給感情重音。

例如“李先生看見他了”,“他”是語法重音,但如果作為“誰看見他了?”的回答,重音就是“李先生”。

感情重音的表達技巧是多種多樣的:

  • 一是加重音量。唇舌用力,提高音量,把需要

    突出的字詞說得重一些,響亮一些。加重音量是一個完整的過程,即由弱到強,音量漸起;再由強到弱,音量漸低。音量的前後變化,層次分明,以弱顯強,以強比弱,在對比中表現重音效果。加重音量需要掌握下列法則:

  1. 音高要有節,高而不喊;

  2. 音低要有力,低而不散;

  3. 音高要聲輕,輕而不浮;

  4. 音低要字沉,沉而不濁;

  5. 音量加大時,氣要足而勁不拙;

  6. 音量減少時,聲要虛而口用力。

  • 二是拖長音節。就是把重音詞語的字音,加上空拍,相對拖長。

例如: “李先生在昆明被暗殺,是李先生留給昆明的光榮,也是昆明人民的光——榮!”’三是一字一頓。用時間停頓的方式突出重音。運用這種技巧需要特別注意的是,音節間停頓的時間要均勻,每個音節的音量要大致相當。

例如: 正方:“我們說利必然出現,並沒有說弊必然出現。” 反方:“弊是客一觀一現一實。”一字一頓,既從容不迫,又生動突出,收到了極好的效果。 反轉。即用快速轉為慢速、由實聲轉虛聲的方式表達重音。

例如: “說什麼‘桃色事件’,說什麼共產黨殺共產黨,無恥啊!無恥啊!” 前兩句用輕飄的音調快說;後兩句語速轉慢,一句比一句慢,一句比一句重。充分表達了聞一多先生極端的鄙夷與憤怒。

  • 停頓 停頓,既是生理需要,演說要換氣,更是表達的必然要求,是口頭的標點,也是演說者情感神韻的傳導。

停頓包括語法停頓、邏輯停頓、感情停頓和回味停頓四種。

1.語法停頓。是根據標點符號所做的長短適度的停頓。句號、問號、感嘆號停頓的時間稍長;分號、破折號、冒號停頓的時間稍短;逗號、頓號停頓的時間更短。句與句之間的停頓長些,段與段之間的停頓更長。成分複雜的長句,通常在主語之後略作停頓。繼續往下說,也要注意句子成分之間的語意停頓。

例如:“難道他們/不想將母親/從敵人手裡救出來,/把母親也裝扮起來/成為世界上/一個最出色/最美麗/最令人尊敬的母親嗎?”只有一個修飾成分的句子,一般可以不停頓,修飾成分多的,離中心詞遠的可作停頓,連著中心詞的成分可以不停頓。

2.邏輯停頓。是為顯示語意,突出停頓前後的詞語,而不受標點約束的停頓。

例如: “我們不怕死,我們有犧牲精神!我們隨時像李先生一樣,前腳跨出大門,後腳就不準備再跨進大門!”(聞一多《最後一次講演》)前兩句是原因,後一句是結果,在表達這種因果之間的關係時,就需要一個較大的停頓。

3.感情停頓。這是依據演講者的心理和情緒所作的一種特別的停頓。它是為了渲染某種思想情緒,或者使情緒轉化自然,有意識地、突然地作停頓處理。例如: “平時我總是教育他們要了解社會,熟悉社會,面對眼前的事實,真正不瞭解社會,不熟悉社會的不是他們,而是我自己!” 最後一句,如果連著講:“而是我自己”,就顯得很平淡,為了突出演講者此時的羞愧感,就要在“而是”後面作一個停頓處理,而且要把“我自己”作重音處理。

4.回味停頓。在句尾或段末所作的特意停頓,’為回味停頓,目的在於留給聽眾一個思考、體味、揣摩的餘地。例如: “朋友,如果讓您選擇一個您最喜歡的詞,您選擇哪一個呢?您可能會選擇幸福,也可能選擇生活或者是愛……但是如果讓我來選擇,那我一定選擇責任。” 在“選擇”之後作一個較大的停頓,然後再說出“責任”。因為這種停頓能引起聽眾的揣摩,因而也增強了演講中的交流感。這種技巧運用得恰當,還常常可以調動聽眾的情緒,起到控場的作用,據說林肯在演說時,常常在說出重要的話之前,為了給聽眾打下烙印,突然收住話音,看大家一會兒,然後再把話說出來。這是演講中一種特別的技巧。

乾貨分享演講技巧—聲音、表情、目光、手勢運用


  • 速度 速度指演講中的語速。演講的快慢對於表情達意是十分重要的。凡是興奮、激動時,語速加快;而沉思、平靜時,語速就變慢。演講的語速是介乎播音與報告之間,每分鐘發出200個左右的音節。在這個基礎上再根據不同的演講風格酌情增減。此外,每篇演講的開頭、高潮、結尾等各部分語速也應有所不同,否則就會呆板而缺乏變化。

  • 抑揚 抑揚是指句子高低升降的變化,這種升降變化能表達不同的語氣。

演講中常用的語調有三種:

1.上揚調。聲音由低而高,一般用來表示驚訝、反問、號召、鼓動,或意猶未盡等,以此來引起人們的注意。例如: “我們現在提出知識化、專業化的更高要求,難道不是完全正確的和必要的、完全符合歷史發展的嗎?” 這是反問句,用上揚調,增強語勢,產生一種無可置辯的效果。 “馬克思主義是永存的。讓馬克思偉大真理的光芒,永遠照耀我們前進!,’用上揚調,表示號召和鼓動。

2.下揚調。聲音由高至低漸次下降,一般用來表示自然、肯定、祈使和話語結束等。例如: “我們有這個信心:/人民的力量是要勝利的,\真理是永遠存在的。\” 堅定的信心,在下抑的語調中獲得了充分的表達。

3.平直調。聲音從頭到尾比較平穩,變化不大。一般用來敘述、說明、解釋,表達莊重、嚴肅、悲痛、冷漠等情緒。例如: “列寧同志和我們永別時囑咐我們要珍重黨員這個偉大稱號,並保持這個偉大稱號的純潔性。列寧同志,我們謹向您宣誓:我們一定要光榮地執行您的這個遺囑!→”這段話語調平穩,變化不明顯,平穩中卻表達了斯大林當時的莊重肅穆的神情。 這些語調的運用,必須以自己的真實感情為依託,而且還必須交替使用,才能顯示演講的抑揚頓挫,生動感人。千萬不可矯揉造作,缺乏變化。

  • 節奏類型因為重音、停頓、速度和抑揚的排列組合不同,演講中便出現了三種不同類型的節奏。

1.明快型:感情脈絡平穩,語調變化小,語氣平和,中速或稍慢,重音和停頓較少,多用於敘述一件事,說明一個理。

例如: “有一位朋友對我說:玲玲,我有時覺得心裡很空虛。我就請他和我一起學習。我說:我們要是學了知識,就會感到生活充實了。從此,這位朋友就一直堅持學習。1 979年他參了軍,參加了對越自衛反擊戰。在戰場上他寫來這樣一封信,說:玲玲,我現在在戰場上給你寫信,這兒硝煙瀰漫,戰友們都衝上去了,也有的戰友倒下了。玲玲,我現在想的很多很多,我想我自己要是犧牲了沒什麼,可是要被打殘廢了怎麼辦呢?他說:你知道嗎?這個時候我想起你。我覺得你雖然腿殘廢了,但是你還是堅持工作和學習,我要像你那樣生活下去。結果,他在戰場上勇猛作戰,入了黨,並且和他的戰友們一起榮立了集體三等功,勝利地返回了祖國。”(摘引自張海迪《在困難面前要做勝利者》) 這是一段典型的明快型。這是敘述一段往事,雖然不能激動人心,但對張海迪來說,卻能使她感到十分欣慰。因而在節奏的處理上,就只採用語調變化不大,無明顯的重音、停頓和中速的方式來恰當地表現。

2.凝重型:抒發沉思、悲傷、激憤的情感所使用的一種節奏,多用於抒情性演講。

例如,當張海迪在講到她曾經因失望而自殺的時候,她就是用這種方式處理的,她說:“有一次,我趁爸爸媽媽上班的時候,收撿好東西,給爸爸媽媽寫了一封遺書。我在遺書中說:‘親愛的爸爸、媽媽,女兒就要離開你們了。當我就要離開你們的時候,我心裡是多麼的難過。我是一個熱愛生活的姑娘,活著是多麼的好。可是疾病使我失去了創造美好生活的權利。雖然我有病,但是,我不願做這沸騰生活的旁觀者。我願像別人一樣,做一個社會主義建設者。爸爸、媽媽,請你們原諒我,原諒我。我永遠也不會忘記跟你們生活的那些歲月。我吞服了大量的安眠藥,並且還給自己打了冬眠靈。我躺在床上,靜靜地等待離開這個世界。~’ 這是一段催人淚下的訴說。因而節奏緩慢,語氣厚實,音調低沉,語速較慢,停頓和重音較多。非此,既不能充分表達張海迪彼時彼刻的心情,又不能激發聽眾的情感。

3.激昂型:抒發激昂、喜悅、憤怒、緊張等多種感情時所使用的一種節奏。語調高揚,大起大落,語速快,節奏流暢,音色明亮,重音與停頓較多。

例如,《高山下的花環》中雷軍長的戰地講話,就是極好的範例。 “我們的大炮就要萬炮轟鳴,我們的裝甲車就要隆隆開進!我們的千軍萬馬就要殺敵!就要去拼命!就要去流血!可剛才,有那麼個神通廣大的貴婦人,她竟有本事從幾千裡之外,把電話要到我這前沿指揮所。她來電話幹啥?她來電話要給她兒子開後門,讓我關照關照她兒子!奶奶孃!走後門,她竟敢走到我這流血犧牲的戰場上!我在電話裡把她臭罵了一頓!我雷某不管她是天老爺的夫人,還是地老爺的太太。走後門,誰敢把後門走到我流血犧牲的戰場上,沒二話,我雷某要讓她兒子第一個扛上炸藥包,去炸碉堡!去炸碉堡!” 義正詞嚴,擲地有聲。前面幾句,急驟、強音,有雷霆萬鈞之力。接著敘述事態,中速、低音,再加上停頓,表現激情。從“奶奶孃”起到“還是地老爺的太太”,由低而高,由慢而快,憤怒至極。“走後門”之後幾句,停頓,由低而高,漸次提高,斬釘截鐵,怒不可遏,一瀉無餘。輕重、快慢、高低交錯有致,在極強的節奏中,完整地表現了當代軍人的氣質與氣魄。

這三種類型的節奏,既可作為整篇演講的基調,又可交替使用,靈活多變,但必須以演講者的情感為依託。


變音技巧

演講中,為了加強語音的表現力,造成形象感感染聽眾,演講者常常使用某些特殊的發聲技巧。因為聲音發生變化,便稱之為變音。 演講中常用的變音有擬聲、拖腔、氣音、噴口、顫音等。

  • 擬聲 因為表達的需要,演講者有時需要轉述別人的說話,有時還需要模擬各種聲音,如風聲、雷聲、海濤聲、狗叫聲等。這是一種聲色的變形。

例如,蔡朝東的《理解之歌》演講辭,有這樣一段話: “由於初上戰場,沒有經驗,還在埋頭看書,突然聽到一位戰士叫了起來:‘炮彈!’隨即一把將我往戰壕裡推,我們稀里嘩啦就進了壕溝,當時是跳下來還是滾下來的,我也記不清了,只知道趴在戰壕裡不敢動。就聽到一陣空氣撕裂的聲音‘唰一咣’,震耳欲聾的爆炸聲,緊接著整個陣地都在搖晃,大概一兩秒鐘以後,噼裡啪啦的,石塊泥巴打到了身上,等身上捱了幾下後,才反應過來應該進洞啊!” 為了加強逼真感,上述這些加點的詞都需要模擬,否則演講就顯得蒼白,缺乏表現力。

擬聲的直接作用,就在於通過各種類型的聲音幫助聽眾推想聲源,進而產生形象感。運用這個原理,演講中只要降低舌位,放鬆肌肉,使聲音變得蒼老,就可以使聽眾知道這是模擬老人講話;將發音器官的肌肉繃緊,舌位推前升高,從發出的明亮的聲音中,使人想到這是模擬小孩說話。

擬聲不是表演,它並不求逼真,只求會意。譬如,演講中要轉述這樣幾句話: “步話機裡團首長命令的話音剛落,連長便喊了起來,小王,中鋒號!同志們衝啊!” 戰場上,這種情景當然是十分壯觀的,連長喊出的這句話的音量是很大的。但作為演講,演講者如果在臺上同樣按連長當時情景聲嘶力竭地大聲吼叫,不僅會破壞演講的整體效果,甚至還會使聽眾覺得滑稽可笑。正確的處理方法應是適當壓抑,用略帶誇張的聲音表現當時的情景就行了。

因此,保持演講者語音的本色,這是演講中模擬聲音要特別注意的,否則就破壞了語音語調的協調統一。

  • 拖腔 拖腔是字尾的一種超長髮音。為了某種表達效果的需要,不強調字頭而強調字尾,讓字尾延長一定的時間,就形成了拖腔。

請注意下列三例:

1.“他為什麼總那麼說,我琢磨來琢磨去,難道——這話中還有話?”

2.“天氣愈冷了,我不知道柔石在那裡有被褥不?我們是有的。洋鐵碗可曾收到了沒有?……但忽然得到一個可靠的消息,說柔石和其他的人,已於2月7日夜或8日晨,在龍華警備司令部被槍斃了,他身上中了10彈。 原來如此!……” 3.“他把自己的力量投入了美好的事業——教育。”

第一例,在“難道”處用拖腔,表現說話者進入一種沉思狀態,他在細細琢磨;

第二例,“原來如此”,應該用拖腔處理,因為這四個字貯滿了魯迅先生的憤激之情;

第三例,“教育”也是用拖腔處理的,不僅起到了書面語的破折號的作用,而且也留給聽眾回味的餘地。 總之,演講中恰當地使用拖腔,可以渲染纏綿的感情、沉思的狀態,也可以表現深沉的內心矛盾。但不可亂用,更不可故意拖腔拖調,以此來顯示自己的身份地位,來教訓別人。

  • 氣音 氣音,是控制聲門的發音方法。用這種方法發出來的聲音類似耳語,語音中央帶著呼吸音。使用氣音,可以控制描繪耳語,可以表現軟弱無力,或者特別激動、特別勞累、特別緊張的情景。

例如: “在小曹地區的戰鬥中,一位戰友身上連中三彈,昏倒在地。當他醒來時仍堅持戰鬥,不料飛來一顆手榴彈,把他的小腹炸開,腸子“譁”地流出來,落了一地,這時他隨手撿來敵人的爛鋼盔,用右手抓起沾滿泥和血的腸子塞進肚子裡,用鋼盔卡住,用子彈袋紮緊,一米、二米、三米……他繼續向前爬了1 0米遠,打出最後30發子彈。” 這個事蹟曾經感動過許多人,除了英雄的舉動感人之外,與演說者恰當的表達很有關係,其中就使用了氣音。這種氣音的使用,不僅表達了演講者對英雄無可抑制的崇敬的感情,同時也恰如其分地表達了英雄頑強拼搏的毅力。 氣音不可濫用。為此,演講時話筒不可靠得太近,帶有呼吸聲的語音,聲音發虛,使人感到虛假。

  • 噴口

    噴口,這種發音技巧來源於戲劇,發音時把字頭(即聲母)發得特別有力,聲音是突然噴發出來的。 運用噴口,可以使字音響亮有力,傳送很遠,更主要的是可以渲染憤怒、激昂的情緒,加強氣勢。在聲母是塞音送氣的,如p、t、k噴口尤為明顯。

例如: “我們看,光明就在我們眼前,而現在正是黎明之前那個最黑暗的時候。我們有力量打破這個黑暗,爭到光明,我們的光明,就是反動派的末日!” “貪,是萬惡之源!” “看你橫行到幾時!” 上述帶著重點的字詞,用噴口發音,產生的效果都會特別強烈。

  • 顫音 顫音,是由聲門的開放與阻塞急速交替而造成語音的不穩定性的一種變音技巧。這種表達技巧,通常是在演講者異常激動或者十分悲痛時使用。

例如: “看看我們腳下這片大地吧!這才是我們自己的土地!她給予我們的是太多太多,而我們給予她的卻是太少太少,她的貧乏是我的不是、你的不是、他的不是……當我們明白了這一點,我們就會撲倒在她的懷裡,深情地喊一聲“媽媽”,又怎捨得離開她呢?” 帶著重點的詞語,演講者都用了顫音,從而表達了對祖國母親的一片深情,加強了感染力。

乾貨分享演講技巧—聲音、表情、目光、手勢運用

在這一章裡,我們既說了發聲中的一些技巧,同時也講了一些特殊技巧。兩者雖然相輔相成,但側重點還在於基本技巧的熟練掌握與運用。俗話說,“熟能生巧”,連發聲的基本技巧都不掌握,就更談不上掌握特殊技巧了。熟練地掌握了發聲的基本技巧,一些特殊的發聲技巧的掌握也不是難事了。

態勢表達技巧演講不僅需要言詞聲音,同時還需要輔以動作表情。這種通過面部表情、體態、手勢進行思想感情交流和信息傳播的手段,便稱之為態勢語言,亦稱體態語、無聲語言。

態勢語言具有豐富的表現力,美國心理學家艾伯特·梅拉比安曾提出一個公式: 衝擊力1-0.07×言辭+0.38×聲音+0.55×面部表情

演講的態勢語言是經過加工提煉過的,既符合言語交際的規範,又具有一定的審美性。人的各種態勢語,仔細研究起來

有的是遺傳的,具有生物學意義,保留著人類遠祖進化過程中的痕跡,譬如,憤怒時咬牙切齒,磨拳擦掌;

有的則出於心理本能,譬如,難過時捶胸頓足、揪頭髮;

有的則是因為人的行為定勢,無意識地做出來了,具有很大的隨意性。

這一切都是自然狀態的態勢語言,並非演講的態勢語言。演講的態勢語言是在自然狀態的態勢語言的基礎上經過加工提煉而成的,這種態勢語言既能表情達意,又具有很高的審美性。正如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所說:“無須根據天性本身的原則來訓練演員的聲音和身體。這需要做一番艱苦的、有系統的和長期的工作,我號召你們從今天就開始來做。要不這樣做做,我們的體現器就會顯得過於粗糙,不能勝任指定給它的那種細緻工作。”這雖然是對演員講的,同樣也適用於演講者。 朱光潛先生說:“人生本來就是一種廣義的藝術。”演講者的態勢,既是一種表情達意的手段,同時也是聽眾的審美對象。

演講的態勢語言輔助有聲語言完滿地表達內容,充分地抒發感情,態勢語言可以看作是對重要的詞語、句子進行加重或強化處理,具有強調功能。 “言之不足手之舞之足之蹈之”,這就是說,態勢語言可以把有聲語言不便說、說不出的意思表達出來,或者幫助表達未盡之意,它具有取代和補充功能。

有聲語言有聲而無形,訴諸聽覺;態勢語言無聲而有形,訴諸視覺。兩者結合,彼此補充,相得益彰,具有優化功能。 演講的態勢語言是一個系統,它由頭部語言、面部語言、眉目語言、手勢語言和體態語言幾個部分構成,各個部分協調合作,互相配合,具有很強的技巧性。

頭部語言頭部是演講者形象的主體,是聽眾目光的焦點。頭要正,目光親切自然,發聲方向略高於視平線,這是對演講者頭部的最基本的需求。但是在不同的語境和情境中,演講者的頭部便呈現出不同的形態,常見的大體有四種形態。

  • 正位 面部正對聽眾,不頻繁晃動,目光落在會場中部的聽眾臉上。這種形態多用於陳述性演講,表達比較平穩的感情,顯得莊重嚴肅。這是演講中的一種最基本的造型,也是變化其他位型的基點。

  • 側位 側位的最佳角度是滿側,即由正面向左或右滿側35。左右。這樣,既能讓側面的聽眾看到臉部的正面,又能使其他方位的聽眾看到臉部的大半部分。 側位打破了正位的嚴肅、單調的造型,給聽眾一種優雅感。 詢問性、懷疑性的語言和表情多配合側位動作。

  • 仰位 頭部向上仰起,可微仰、可昂仰,亦可偏仰,但所表示的意義各不相同。一般說來,微仰表示思考和停頓,昂仰表示情緒激動,偏仰表示呼喚與憧憬。 恰當的仰頭,也可以給聽眾一種生動感。

  • 垂位 垂下頭,垂下的程度不同所表示的意義也是有區別的。淺垂位一般表示謙虛、停頓和思索;深垂位表示悲傷、傷感和難過。

演講中演講者的頭部不是僵直的,而是各種位型交替變化,時而正位,時而側位,時而點頭,時而搖頭,時而抬頭,時而低頭,並配合各種手勢和身姿,既有表現力,又生動多姿。

總結演講者的各種姿態,研究者們指出,演講者的頭部和兩肩構成了三點,這三點最好不要同時正對聽眾,這樣做,演講者的姿勢可能會更優雅動人些。

面部語言俗語說,出門觀天色,進門觀臉色。觀顏察色,看臉色行事。

這就是說,人的面部是可以反映出內心變化和情緒的。如氣憤時,血管收縮,臉色蒼白;激動時血管擴張,臉色漲紅;高興時笑逐顏開;得意時容光煥發;失意時滿臉陰沉。心理學家指出,人的心靈的每一個活動都表現在他的臉上,刻畫得很清晰、很明顯。

因此,演講者在演講時面部應該表情豐富,通過積極的調節、控制和支配,使表情準確地、自然地、恰當地體現自己的豐富感情,使聽眾便於領會。

面部語言,可以是抒情性,即將演講者各種心理活動和情緒變化,外化為面部的肌肉活動和神色的變化

例如,口角向上,臉色和悅紅潤,紋路順當,這是高興;口角向下,嘴唇或緊閉或張大,臉色或陰鬱或蒼白,紋路只是協調,這是悲痛或厭惡;咬住下唇,這是忍耐;咬牙切齒,這是仇恨;如此等等。除抒情性語言之外,還有示意性語言,即面部肌肉均衡運動,動作協調,表現出微笑、莊重的神情。譬如,當聽眾鼓掌和發出善意的笑聲時,演講者微笑頷首;明白了聽眾的要求時,嘴角兩邊肌肉均勻拉開,溢出笑意;向主持點頭、揮手,以示謝意,等等。

在面部語言中,笑是一種特別值得提倡的語言。這是一種特別有效的交流與交際工具。不管演講者的心情如何、態度怎樣、情緒好壞、有何傾向,只要他笑,不管他是怎樣笑、是何種笑,聽眾便立即可以讀懂這種語言,並且受到感染;笑是愉快的,是獲得友誼、取得信任、融洽關係、化解窘態的重要手段;笑也是一種武器,它可以“把屠夫的兇殘化為一笑”,對膽大妄為的人也是一種制裁。

笑是千姿百態的,有微笑、大笑、狂笑、歡笑、苦笑、嘲笑、冷笑、獰笑、奸笑、真笑、假笑、嘻皮笑、皮笑肉不笑等等。 不同的笑,顯示著不同的思想態度,情感心態,也產生不同的影響。有人曾對笑的情態作出這樣的歸類與評價:

最愉快的笑是有說有笑;

最高興的笑是開懷大笑;

最幽默的笑是別人笑而自己不笑;

最痴呆的笑是莫名其妙地跟別人笑;

最自豪的笑是哈哈大笑;

最美麗的笑是微微一笑;

最有情味的笑是回頭一笑;

最遺憾的笑是邊哭邊笑;

最委屈的笑是苦中痴笑;

最沒意思的笑是不笑裝笑;

最難為情的笑是掩面而笑;

最使人不高興的笑是嘲笑;

最使人摸不透的笑是假笑;

最陰險的笑是皮笑肉不笑;

最可怕的笑是奸笑和獰笑;

最難聽的笑是狂笑;

最殘酷的笑是冷笑;

演講者在演講中一般應面帶微笑。微笑是美好感情的自然流露,真誠的微笑,不僅表明自己有教養、有信心,同時也表明對聽眾的友善與信賴。除此之外,還要在演講中不失時機的製造笑的語境。最能引人發笑的是諷刺。諷刺本身就是笑的藝術。諷刺之所以能引發笑,是因為演講者把社會生活中的不協調的、矛盾的、反常的、違反常規常理的現象加以集中,並通過諧趣手段加以表現,從而使聽眾產生了心理撲空,因為心理撲空,便產生心理刺激,因為心理刺激,於是笑聲勃起。這種笑是最徹底的,在使聽眾獲得極大的愉快感的同時,對社會生活的醜、惡、假的現象的否定也是最徹底的。

與笑相反,哭也是一種語言。俗話說,人不傷心淚不流。講到悲傷處、悽慘處,演講者不僅常常從痛苦的面部表情表現出來,而且還從聲音中傳導出來,有時還流淚流涕,泣不成聲,臺下的聽眾也同樣潸然淚下,抽抽泣泣,或淚如雨下。 笑與哭,這兩種語言是最明確的,效果也是顯然的。

在演講中若使用這兩種語言

第一,感情要真實,不能做作,否則將弄巧成拙;

第二,要把握好語境,並且要善於渲染;

第三,要善於控制。

譬如笑,演講者覺得好笑,聽眾還不知道是怎麼一回事,自己就笑起來;或者事先就宣稱如何如何好笑,這樣做,聽眾往往笑不起來。哭也是一樣,演講者在臺上痛哭流涕,雖然有時也能獲得臺下聽眾某種同情,但震撼力和穿透力是不強的,而且形象也不美。

正確的做法應是:

含淚不掉淚, 能哭不出聲;

有笑不大笑, 可笑反不笑。

眉目語言人體用來發射信息的所有部分中,眉眼是最重要的部分,可以傳遞最細緻的感情。達·芬奇說:“眼睛叫做心靈的窗戶。”我國兩千多年前的孟子對這點說得更精闢更具體,他說:“存乎仁者,莫良乎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惡。胸中正則眸子焉,胸中不正則眸子焉。”(《孟子》)羅真人在《冰鑑淺注·神骨章》中寫道:“一身精神,具乎兩目。”據現代科學統計,利用目光,人類就能交換幾千種信息。

由此可見,一方面眼睛具有反映深層次信息的功能,另一方面,透過眼睛又能窺視人的內心世界。因此,演說者恰當地使用眉目語言,不僅有助於思想感情的表達,同時也有利於相互理解與合作。 眉目語言運用得好,演講者與聽眾之間的思想感情的交流便息息相通,成為最有效的視覺通訊工具;運用得不好,就會成為演說者的累贅物,看也不是,不看也不是。例如,初次上臺的演講者,往臺下一看,黑壓壓的一片,於是害卟白了,在這種情況下,有的低著頭念稿子,有的則抬頭望著天花板背臺詞。像這樣不善於運用眉目語言的演講是很難達到理想效果的。 上臺演講,兩眼應該向下平視,目光自然、親切、專注。 巧妙地使用眉目語言,這是一種藝術。演講中,演講者隨意自然,有時盯著某處看,似乎專門說給一個人聽;有時一會兒衝左邊微笑,一會兒衝右邊點頭,一會兒朝後邊示意,一會兒朝前面揮手,目光流盼,使全場每一個聽眾都感覺到演講者是在看著自己說話,造成了一種極為親切的交流氛圍。

乾貨分享演講技巧—聲音、表情、目光、手勢運用

有經驗的演講者是怎樣具體運用眉目語言的呢?

  • 環視 環視,即演講者有意識地環顧全場的每個聽眾,從左到右,從前到後,從聽眾的各種神態中瞭解和掌握現場的情況與情緒。 這種方法既使用在演講的開頭,也不斷地使用在演講的過程中。開頭的環視,即演講者一走上講臺,站定之後,就立即環視全場,戲劇中叫“亮相”。

這種環視的作用有三:

其一,向聽眾打招呼,是尊重聽眾的一種表現;

其二,體驗聽眾情緒和現場情況,便於把握好演講的方式與重點;

其三,幫助靜場。

演講中的環視,即每講完一個內容或一個層次,尤其講完某些重要內容或某個重要觀點,演講者常常需要環視全場,甚至還作短暫的停頓。這種環視,實際上是一種短暫的現場調查,目的在於檢驗演講的效果,以便及時調整自己的演講方式與演講內容。如果聽眾點頭,面帶讚許的微笑,甚至鼓掌,這是一種認同,是一種鼓勵;如果聽眾搖頭,甚至還發出唏噓聲,這是不贊成,是反對,需要演講者立即採取補救措施,或者更正,或者說明,或者改變一種說法:如果聽眾情緒呆滯,甚至木然,這是沒聽懂,不理解,需要進一步說清楚,需要採取更通俗的方式表達;如果聽眾無精打采,交頭接耳,注意力潰散,這是對演講內容和方式都不感興趣,不願聽,需要改變話題和演講的方式。如此等等,環視都是十分必要的。

  • 點視 點視,即把目光集中投向某一角落、某一部分,或者個別聽眾,並配合某種手勢或表情。這是一種最有實效、最有內涵的眉目語言。

譬如有的聽眾,面帶微笑,頻頻點頭,甚至情不自禁地鼓掌喝彩,演講者投去一絲親切的目光,這是表示讚許、感謝;有的聽眾輕輕搖頭,甚至還在嘀咕著什麼,演講者在作了某種調整以後,再盯著看一眼,這是表示徵詢、探討;有時會場的某一角、某一部分聽眾發出議論聲,甚至有騷動,演講者立即把目光投過去,這是表示調整和制止。

  • 虛視 虛視,即虛眼。演講者的目光在全場不斷掃視,好像是看著每個聽眾的面孔,實際上誰也沒看,只是為了造成演講者與聽眾之間的一種交流感,彌補因為環視和專注而可能使部分聽眾感覺受冷落的缺陷。

在演講的過程中,演講者總是把實眼與虛眼交替使用。

環視法與專注法是使用的實眼,即看得很實在,看清楚了;

虛眼,即虛視法是似看非看,甚至什麼也沒看,只是一種神態。

雖然這兩種眼神都可以造成交流感,但實眼更具體、更真切、更能表現為演講者與聽眾之間的直接交流,而虛眼只是給聽眾造成一種感覺,好像演講者是在看著自己說話,其實是演講者的一種掩飾,或掩飾膽怯,或掩飾緊張的思維。使用實眼要短暫,尤其是使用專注法,老是盯著人看,容易使被看的人感到不好意思。

除了以上示意性的眉目語言之外,還有一類表情性的眉目語言。前者在於溝通,即溝通演講者與聽眾之間的心理,形成息息相通的情感交流;後者重在表現,即表現演講者的思想感情,情緒態度,加強表現力。演講者講到興奮處,神采飛揚,目光炯炯有神;講到哀傷處,眼皮下垂,眼神呆滯;講到激憤之處,兩眼圓睜,雙眉倒豎;表達鄙夷之情時,則眉毛下掛,眼光斜視,等等。這些眉目語言還常常與其他的態勢語言配合使用,一旦配合,表現力就更加強烈了,而且視覺形象也更加鮮明。

例如,“這些無恥的東西,不知他們是怎麼想法?他們的心理是什麼?他們的心是怎樣長的?”說這幾句話時,聞一多先生不僅昂頭斜視,顯示出一種極為蔑視的神情,而且還重重地捶擊桌子,表示了極大的憤慨,由此而鑄造了一尊大氣凜然的形象。正如黑格爾在《美學》中所論述的那樣:“不但是身體的形狀、面容、姿態和姿勢,就是行動和事蹟,語言和聲音以及它們在不同生活中的千變萬化,全部可以由藝術化成眼睛。人們從眼睛裡可以認識到無限自由的心靈。”

除了演講之外,社交活動中眉目語言同樣顯得重要。與人談話,視線應該接觸對方的面部,接觸的時間應占全部談話時間的30%—60%。超過這個平均值的,就表現對聽話者本人比談話內容更感興趣;低於這個平均值的,則表明對談話內容和談話者本人都不怎麼感興趣。

根據視線停留的不同區域,目光分為親密注視、社交注視和嚴肅注視三種類型。

  • 親密注視:視線停留在對方兩眼與胸部之間的倒三角形區域,叫近親密注視i視線停留在對方兩眼與襠部之間的倒三角形區域,叫遠親密注視。這兩種注視都表明對對方很親熱,很有興趣。

  • 社交注視:視線停留在對方兩眼與嘴之間的倒三角形區域,這是社交場所最常見的視線交流的位置。

  • 嚴肅注視:視線停留在對方前額的一個假定的倒三角形區域。這種注視方式能造成嚴肅氣氛,使對方覺得有正經事要說,並使自己保持主動。

社交談話中,巧妙地運用眉目語言常常可以收到一些特殊的效果,這既是社交手段,也是社交藝術。

與人談話,可以看對方,也可以不看對方,看與不看,什麼時候看,可根據談話內容、談話的環境與氣氛而定。

有時有意避開對方的目光滔滔不絕地說下去,這是為了不讓對方打斷話題,需要充分地把自己的意見表達清楚;

有時抬起頭來正視對方一下,這是希望對方表明態度,做出反映;

有時談話停頓了,但不看對方,這表明說話的思路還沒斷,暫時思考一下還要繼續往下說。

如果再配合一定的手勢,常常可以起到控制對方的作用。手勢語言人的手是很能說話的,手的動作靈活,開合自然。人們在說話時,常常做出各種手勢。手勢都有一定的心理依據,正如法國心理學家格·吉畢什和莫·弗爾維爾格指出的:“手勢是人體中樞調節器官的某次調節動作過程的‘反映’……同時還是這次調節動作過程的‘外衣’。”

《演講與藝術》動於衷,形於外,手勢是能表達心理活動,表達思想感情,傳導信息的。

據某位研究演講藝術的學者統計,手勢與表情結合,可以傳導演講信息的40%。

羅丹說過:“沒有靈敏的手,最強烈的感情也是癱瘓的。”幾乎是所有的演講都有自己獨特的手勢語言。據林肯的朋友赫思登說,林肯對聽眾演講時,那瘦長的右手指自然地充滿著動人的力量,一定的思想情緒完全關注在那裡。為了表現歡樂情緒,他把手臂舉成50度的角,手掌向上,好像已抓住了他渴望的喜悅。

他講到痛心處,如痛斥奴隸制時,便緊握雙拳,在空中揮動。而列寧演講手勢卻是另外一種情緒了:“他時而踮起腳來,把一隻手臂有力地伸向前方;時而俯視面對他的萬千群眾,有力地向下攤開雙手;時而猛然抓起帽子,時而有力地緊握拳頭……”從這些手勢中,不僅表現了演講者的個性,更為重要的是把他們的思想情緒、情緒態度表現得淋漓盡致。

手勢語言,雖然是表情達意、傳播信息的重要工具,雖然也能像語言文字一樣富有很強的表現力,但它畢竟是一種“無聲語言”,是一種非語言信息,手勢只有在人類活動和生活中使用語言、進行語言交際的基礎上才能被理解,它只能是口語表達的輔助手段。

手勢只能是在說話人說出某句話,而這句話需要增強表現力的一瞬間才做出來的

  • 如描摹性的象形動作,說“雞蛋是圓的”,便將拇指與食指彎成一個圓形並舉起,說桌子是“方的”,便平行伸出兩手,橫一下,縱一下做出方的形狀,等等,增強直接性;

  • 如表現情緒的動作,激動時揮拳,痛苦時揪胸,等等,增強感情色彩;

  • 如指示性的動作,當說出“我今天講三個問題”時,演講者便豎起三根指頭,講到緊要處,指頭還要在講臺上重重地點幾下,等等,這是為了引起聽眾的特別注意;

  • 如象徵性的動作,揮手,象徵號召前進,舉起食指和中指象徵勝利,等等,用這些手勢補充和解釋臺詞中未含之意。

手勢是指從肩部到指尖的各種活動,包括手臂、肘、腕、掌、指的各種協調動作。手勢所表達的意義,是由手勢活動的範圍、方向、幅度、形狀幾方面來決定的。

  • 手勢活動的範圍

手勢的活動範圍不同,所表達的意義是不一樣的。手勢活動的範圍,大體分三個區間,肩部以上為上區手勢,表示積極向上或激昂

例如,講到激動處時,演講者常常雙手向上舉甚至揮動拳頭;肩部到腹部間為中區手勢,表示客觀冷靜

例如,敘述一件事,分析一個理,演講者的手勢常常在胸前出現;腹部以下為下區手勢,表示鄙夷、厭惡、決裂

例如,當講到:“我們需與一切沒落的、腐朽的,甚至是反動的封建勢力和封建思想徹底決裂!演講者會做出一個往下劈的手勢。

  • 手勢活動的方向

手勢運動的方向不同,意義也大相徑庭,一般說來,向內、向上的手勢,意味著肯定、贊同、號召、鼓勵、希望、充滿信心,是積極的手勢:向外、向下的手勢,意味著否定、拒絕、制止、終止、摒斥、冷漠,是消極的手勢。

例如,同樣是搓手,朝上搓,可能是摩拳擦掌,急不可待;往下搓,則可能侷促不安,不好意思。

同樣是舉起兩個手掌,掌心向內,往內縮這是表示向我靠攏、注意我;

掌心向下,往外推,則是意味著拒絕、迴避。

  • 手勢活動的幅度

幅度的大小與演講者的感情、語勢有很大的關係。

幅度大,表示強烈,幅度小表示平和。

手動臂不動,是小幅度;

手臂揮動,甚至還帶動全身,雙手揮舞,這是大幅度。

一般說來,演講者大幅度的手勢不宜過多,只能偶爾使用;

太多,“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像個瘋子,會破壞協調美,甚至還會引人發笑。

  • 手勢活動的形狀

由手指和手掌構成各種不同的手形,即手勢活動的形狀。演講中,更精細、更確定的定義,常常是通過各種手形來表現的。俗話說,“十指連心”,在手的動作中,手指和手掌是最敏銳、最靈活的部分,從而表意性最強。

演講中常見的手形有以下幾類:

  • 一是指法,由手指構成不同形狀。

食指點:伸直食指。向上或向下,起強調作用,即強調話題所涉及的人和物;向前指,指聽眾的某個人,挑明話題,表明說話的針對性,常有一定的威脅性。

拇指翹:翹起拇指。表示和好,讚許。向鼻前翹,是稱道自我;向前或向後翹,是誇獎別人。

啄指:互相啄緊,構成兩種手勢,一是五指接觸,啄成一團,向內,表示反覆強調重點;二是指尖不接觸,尖銳地對著聽眾,表明不是泛泛而談,而是有某種針對性。

叉指:手指伸直叉開。可叉兩指,也可叉三指或四指,一般都是表示數字,有時也表示摒斥。

抓指:五指僵硬地彎曲,呈抓狀,表示力圖控制全場,吸引聽眾。

  • 二是掌法,由手掌運動的不同方向所構成的不同形狀。

①伸掌:五指合攏,手掌平伸。掌心向上,表示徵求意見;掌心向下,表示要抑制和安定聽眾的情緒,制止某種行為的發生:掌心向前,表示迴避;掌心向內,並向胸前縮攏或向外推,這是一種表示慰撫性的手勢;掌心向上側向外,即攤開雙手,表示希望聽眾理解。

②劈掌:手掌挺直展開,像一把斧子嗖嗖劈下,這是一種很果斷的手勢,表明要果斷地下決心解決急於解決的問題。

③合掌:雙手慢慢合攏,一隻手搭在另一隻手上,表明有必勝的把握。

  • 三是拳法,這是由拳頭運動的方式所構成的手勢。

拳頭向上擺動,這表明說話者的心情不允許聽眾持有懷疑態度,以此抓住聽眾的注意力;

拳頭向上舉,這是一種挑釁性的動作,能給持不同觀點的人以打擊性的印象。

手勢並沒有什麼統一的規定,也無須做專門的訓練,只不過是人們在語言交流中,在大體相同的心理基礎上所產生大體相同的手的動作。

手勢也絕不止這麼多,而且與其他部位的協調動作,所表現的意義就更為廣泛,更為豐富了。

手勢不在於多,而在於簡練,在於有表現力。簡練是藝術的規律。

手勢是直接作用於聽眾的視覺的,反覆出現,很容易失去吸引力。

一個人具有表現力的手勢,也不會有很多,何況手勢本身也只能是有聲語言的輔助手段,手勢再多也不能取代語言的表現力。

因此,作為一個優秀的演講者,既要注意培養和加強手勢這種非語詞的表現力,又要適當控制這種表現力。 手勢還需要自然協調。符合演講內容的需要,符合聽眾的文化心理需要,符合演講者的身份和性格特徵,恰如其分,和諧得體就是自然。與演講者的表情配合,與有聲語言同步,與其他動作一致,不生硬、不粗俗、不瑣屑,這就是協調。自然協調是一種美。

體態語言

體態是由多種人體動作組成的一種相對穩定的身體形態,同樣可以傳導信息,表達思想感情,各種體態都有特定的含義,因而是無聲的態勢語言。

乾貨分享演講技巧—聲音、表情、目光、手勢運用

今天的分享結束啦~對演講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在留言板上留言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