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中国现存最早的跨海石桥,900多年前的技术让人咋舌


中国古代的大桥一般都是跨河的,但实际上在距今1000年左右的宋朝,在泉州就修建了一座跨海大桥,还用了生物技术,体现了劳动人民的的智慧。

这个跨海大桥的名字叫洛阳桥,是不是很奇怪,泉州有个洛阳桥?的确如此,泉州还有洛阳镇,而这个洛阳桥就架设在洛阳江上,洛阳这个名字还是有来历的。

唐朝末年,社会动荡,大量中原人主要是河南一带的人,来到了福建泉州这个地方。这些中原人士,带来了中原先进、发达的农业技术和经验,引导当地人们开垦、发展。

他们看到这里的山川地势很像故都洛阳,就把这个地方也取名为洛阳,也就有了后面的洛阳镇,而这个洛阳江也因此而得名。

当时洛阳江“水阔五里,波涛滚滚”。很多人过河都是坐船,但是波浪太大,所以大多数都连船带人沉入到海底。。这让过河的人心惊胆战,于是把这个渡口称之为万安渡,以祈求过河的人都平安。

但这个是自然环境造成的,并不是取个名字就真的没有翻船的事件,所以到了宋朝,就有人在洛阳江上修建了浮桥。虽然解决了部分过江问题,但是依然不稳定,波涛大了就会摧毁浮桥。

因此蔡襄做郡守的时候,决定修一座石桥。这个不是普通的河,修桥是没那么容易的。所以蔡襄组织人员花了六年零八个月的时间,耗资白银一万四千多两才建成。

建成后的洛阳桥长1200米,宽5米,桥墩46座,两侧有500个石雕扶拦28尊石狮,兼有7亭9塔点缀其间,武士造像分立两端,桥的南北两侧种植松树700棵。

实际上建造起来是非常困难的,在河上建桥都已经很困难了,何况是在海上,而且涨潮的时候的风浪要比大河的冲击大多了,所以洛阳桥不能采用传统的桥墩。

因为那样会把桥墩摧毁,所以蔡襄发挥工匠的智慧,采用了新型桥基——筏形基础,通俗来说就是桥墩两边都是尖的,像一个船的两端,这样可以减少冲击力。

修建好以后,如何加固也是一个难题。蔡襄通过观察,采用了牡蛎固基,牡蛎会吸附到桥墩上,分泌物和尸体可以将桥墩的石头牢牢的凝在一起。

所以这座桥自从建成以后,历经千年,虽然各朝代也整修过,但都是维护,基础还是蔡襄建好的桥。

筏形桥基、牡蛎固基可以说都是当时的黑科技,正是有了这两个科技,才能将桥建好,并且非常的牢固。

由于之前这个渡口叫万安渡,现在桥修好了,渡船就不用了,真正实现了万安,因此洛阳桥也叫万安桥。正因为洛阳桥的巨大价值和意义,它与北京的卢沟桥,河北的赵州桥,广东的广济桥并称为我国古代四大名桥。

桥身及其附属建筑物,有许多艺术石碉,造型美观,-有昂首挺拔的石狮,有口含石球的球狮子。整座桥梁规模宏大,样式美观,花费14000多两银子,全是人民自动捐献的。蔡襄也卖了家里160多亩地,捐献洛阳桥。

洛阳桥建成后,人们给它总结了三个绝妙的特点.称为“三绝”,一是工程艰苦浩大;二是《万安桥记》简洁;三是碑石、碑字艺术精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