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5 想來中國掙錢卻看不起中國人?傲慢的西方該學學入鄉隨俗!

想來中國掙錢卻看不起中國人?傲慢的西方該學學入鄉隨俗!

“美國企業向中國道了很多歉”,這一醒目標題出現在了近日的《華爾街日報》上。

文章回顧了近來美國公司被迫向中國道歉的案例,好市多、迪士尼等知名品牌及美聯航等多家航空公司皆在其中。這些公司或是將臺灣或西藏列為“國家”,或是未能準確表述香港和澳門的地位,引起中國民眾的強烈不滿和抗議。記者採訪的業內人士紛紛諫言,在華經營的外國企業要吸取教訓、躲避“雷區”。

想來中國掙錢卻看不起中國人?傲慢的西方該學學入鄉隨俗!

與其說這是一篇新聞報道,不如說是一份公關指南,因為其中缺乏對核心問題的深刻省思,更多是套路滿滿的“經驗之談”。

比如,進入中國市場之前,“聘請當地代理商預先評估營銷和媒體方案”;一旦犯錯,“唯一安全的做法是以極其謙遜的態度迅速回應”;每天的必修課是“進行地緣政治和聲譽風險分析”……我們或可替作者做個簡單總結:事前預防、事中控制、事後規範。如果僅從公關的角度來看,這套全流程方案已足夠完善,但問題在於,事關中國主權和領土完整的重大問題,光有這點“技術流”操作怎麼夠?

想來中國掙錢卻看不起中國人?傲慢的西方該學學入鄉隨俗!

外國企業屢屢在涉及中方核心利益的問題上犯事兒,或許並非都是有意乃至惡意為之,但至少能夠看出某種無知:異常看重擁有13億多消費者的龐大中國市場,但瞭解國情民意的基本功課卻往往沒有做足,對中國的底線紅線和中國人民的重要關切並不那麼在乎。

以臺灣問題為例,“一箇中國”在國人心中是不可動搖的原則性問題,但在某些外國企業眼裡卻並非那麼“重大”,所以才會出現為數不少的“國家/地區”列表標錯現象。這種無知,說到底是一種根深蒂固的傲慢,一種自我中心的優越。久而久之,這種心理甚至已經成為一種習慣。比如習慣了往中國傾銷洋垃圾,而對今天的中國不再接受洋垃圾百般非難,似乎環保是隻有西方能享有的權利。

太多的事實說明,西方的這種傲慢往往成為對其他國家和民族的嚴重冒犯。

想來中國掙錢卻看不起中國人?傲慢的西方該學學入鄉隨俗!

古語說:禮者,敬人也。中國人自古講究入鄉問俗、入鄉隨俗,入鄉問俗、入鄉隨俗的實質,是對不同文化風俗的尊重。

國際交往中,跨國企業的投資經營活動中,理應也有這樣一種對所到之處文化風俗、核心利益、核心關切的尊重。這種相互尊重、設身處地的換位思考,本就是跨文化交往中最基本的相處之道,也是“你好我好大家好”的合作前提。

比如中國倡議的“一帶一路”戰略之所以不斷贏得沿線國家的支持,就在於我們追求的是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鑑、互利共贏,歡迎大家都來搭中國發展的便車。這種處處體現平等與尊重,儘可能維護對方核心利益的做法,顯然與西方國家習慣表現出的自視優越、唯我獨尊截然不同。

想來中國掙錢卻看不起中國人?傲慢的西方該學學入鄉隨俗!

正所謂“不知禮,無以立也”,當今世界,各國曆史與現實情況迥異,對別人能不能保持足夠的尊重,決定了彼此能否長久愉快相處。

假如說,過去西方的優越感建立在實力懸殊之上,那麼今天,隨著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文化多樣化,時與勢已大為不同,企業跨國經營也好,國家跨文化交往也罷,都該收斂起散發著陳腐味道的傲慢與偏見,即便做不到入鄉隨俗、完全融入,也要了解和尊重別人的文化禁忌、底線紅線。

此番中國民航局要求美國航空公司更改錯誤標註,可以說是完全正當,而美國媒體為在華企業支招“避雷”,也許不乏應急而為的成分,卻也是識時務的必然選擇。在可以預見的未來,各個國家都應當凝聚起這樣的共識——文明的交往是平等相待而不是居高臨下,是彼此包容而不是相互排斥。

想來中國掙錢卻看不起中國人?傲慢的西方該學學入鄉隨俗!

有專家說,“如果想在文化全球化中獲勝,那將是一場預防、預防、預防的遊戲”。

全球化大背景下,人與人,國與國,命運休慼與共,發展相聯相通。歷史背景的差異,價值取向的多元,經濟利益的錯位,地緣政治的親疏,讓我們在互動中不可避免地出現種種誤解、矛盾甚至衝突。但歷史早已表明,“利劍總是敗在思想手下。”而對不同文明的尊重,正是當前可以勝過利劍的思想。當更多國家保持理性、拿出胸襟,我們就能實現美美與共。

想來中國掙錢卻看不起中國人?傲慢的西方該學學入鄉隨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