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31 野菜好,吃對才叫好

野菜好,吃對才叫好

之柔嫩,擷薺之翠綠,忽忘歸間不亦樂乎?

剛從南方來京的那些個春天,惦記著的都是雲貴高原漫山遍野、俯拾皆是的野菜,等到實地考證後,才發現京城的野菜遠比我假設的豐美繁多。低頭去挖,苦菜、薺菜、車前草、蒲公英……抬頭去採,香椿、榆錢兒、柳芽、杏葉……

野菜的美和好,於今日,不再是充飢果腹,而是幫忙洗去瀰漫了一個冬天的慵懶。踏青以及野菜,要的是詩意棲居的調調。一則,吸日月之精華,納天地之靈氣的野菜,契合了渴望天然,希冀迴歸大自然懷抱的樸素情懷,“野”,可謂“土”和“柴”的最高境界。再則,七年之癢深入人心,可憐的胃,何止七年啊?十幾年幾十年如一日被人工養殖的蔬菜填滿了,不僅只是癢,是可忍孰不可忍也是情理之中了。

對野菜的一往情深可圈可點,但採擷之前,先學習一點不負如來不負卿的雙全法,還是有必要的。

先說“陟坡南山,言採其蕨”的蕨,“知君秉性甘薇蕨,暇日相思還杖藜”的蕨,堪稱山野菜之王的蕨,居然被國際癌症研究機構將蕨菜評級為2B類致癌物,也就是說有充分的證據表示蕨菜對動物有致癌性,但人類致癌證據還有限,有相關性但無法排除其他因素的干擾。這讓蕨的粉們,情何以堪?日本科學家從蕨菜中分離出一種叫做原蕨苷的物質,就是壞了蕨菜好名聲的主要罪魁禍首。不過還好,這物質不穩定,蕨菜上桌之前的各種浸泡漂焯和蒸煮煎炒,都會大大降低有害物質的含量,只要適度控制吃蕨的數量和頻度,比如一個月吃一次,兩個月吃三回,那麼致癌風險就可以忽略不計。蕨的幼嫩葉部的原蕨苷含量大約是蕨根的十倍左右,蕨根粉的風險應該小於鮮蕨,但也不要當做頓頓不可無的美味。總之,可以不再迷信蕨菜防癌,但大可不必談蕨色變,依舊可以淺嘗輒止,偶爾吃之。畢竟,泡菜、咖啡,還有汽油,赫然在列於2B類致癌物中。風險只是一種幾率而已。

再說其他的野菜,這幾點一定要明晰:在哪裡採的,採的是什麼,採回來怎麼吃?

路邊的野菜不要採,公園小區綠地的野菜也不要採。路邊車來車往,尾氣肆虐,乾溼沉降都可能造成野菜重金屬超標;另外,行道樹噴灑防病蟲害的農藥,也會禍及路邊野菜。至於公園和小區的綠地,噴灑殺蟲劑更是家常便飯,躋身其間的野菜不可能獨善其身,農殘超標的可能性自是大大的。安全起見,山青水綠、車輛罕至的郊外才是採摘野菜的寶地。

不知姓甚名誰的野菜不要採。無復俗累的深山老林,若論在哪裡採,那基本算是無可挑剔了,但是採的是什麼的問題,又凸顯出來了。一定要採自己認得的,很熟悉的野菜,對於那些叫不出所以然的野菜,或者只是似曾相識,但模稜兩可的野菜,萬萬不要隨便採摘。野菜中毒的事情不是聳人聽聞,那可是經常在發生的。採摘回來的野菜,也還可能魚龍混雜,還要精心挑選一番,防止有毒雜草混於其間。

把知根知底的野菜採回家之後,怎麼吃也是有講究的,雖說是野的,也不能隨便將就湊合的,而且因為是野的,更要悉心處理,讓“野”性恰到好處,既消解了舌尖對人工養殖“家菜”的審美疲勞,又不至於偷雞不成蝕把米。野菜中含有的一些微毒物質,用熱水焯一下的方法,能行之有效地減少。當然不提倡對性格良善的野菜草木皆兵的過分浸煮,傷了鮮美。當然,怎麼吃,除了預處理和烹飪方式之外,還有一層含義,就是誰吃,吃多少。過敏體質的,試著循序漸進地吃,風聲不對趕緊停止;不能吃苦的不必勉強為了“去火”而食之,吃野菜是快樂的享受,不能適應沒必要強迫;蕨菜不宜多吃常吃,其他野菜也不要海量攝入,珍饈野味,留點念想,更待明年。

野菜好,吃對才叫好

耐旱的苦菜,是京城的春裡,最早破土而出的野菜之一,不過好遺憾,我居然吃不了這個苦。蒲公英的苦我還受得了,還沒撐開小傘的蒲公英也淺淺地綠起來了,把挖回來的蒲公英根,清洗乾淨,剁碎入鍋,大火烘焙至乾燥無水,研磨成粉,煮上一壺色香味俱全的蒲公英咖啡,田野春香,明媚滿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