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4 央行出手嚴管網上“炒金” 互聯網平臺將不得直接賣黃金

央行出手嚴管網上“炒金” 互聯網平臺將不得直接賣黃金

喜歡炒黃金的市民注意了,以後,網上炒黃金將會面臨嚴厲監管了!近日,央行金融市場司發佈《互聯網黃金業務暫行管理辦法(徵求意見稿)》,明確提出,在互聯網黃金業務中,由金融機構提供黃金賬戶服務,互聯網機構不得提供任何形式的黃金賬戶服務。

央行發5條“炒金禁令”

互聯網平臺不得隨意賣黃金

央行在《徵求意見稿》中明確指出5條“禁令”:

黃金賬戶作為黃金產品的簿記系統,在互聯網黃金業務中,由金融機構提供,互聯網機構不得提供任何形式的黃金賬戶服務。委託互聯網機構代理銷售其開發黃金產品的金融機構,應具備上海黃金交易所銀行間黃金詢價市場做市商資格(含嘗試做市商)。金融機構應在各項風險可控的範圍內選擇互聯網機構,並對其資質負責。互聯網機構註冊資本應不低於3000萬元人民幣,且必須為實繳貨幣資本,同時應具備熟悉黃金業務的工作人員。互聯網機構對其代理銷售金融機構的黃金產品,可提供產品展示服務,不得提供黃金清算、結算、交割等服務,不得提供黃金產品的轉讓服務,不得將代理的產品轉給其他機構進行二級或多級代理。也就是說,未來互聯網平臺不得直接賣黃金,網上炒金將面臨嚴格的限制。

半數黃金平臺或面臨整頓

由於多種原因,國人一直對黃金有獨特的偏愛,“買黃金”,一直是市民買房、炒股、買理財之外的一大投資方式。曾幾何時,“中國大媽”一度掀起“搶金潮”,幾乎買空了不少地區黃金櫃臺上的黃金產品。近年來,隨著國際金價的回落,市民買實物黃金的熱情有所降溫,但是互聯網平臺上卻又開始興起“炒黃金”的熱潮。據網貸之家梳理,全國黃金互聯網平臺已超過50家。記者也發現,這些平臺普遍以高收益吸引客戶,不少產品年化收益都超過10%。網貸之家認為,這其中至少有20家平臺將會面臨整頓。而記者發現,目前,有部分平臺已暫停黃金交易。

此外,國內兩大互聯網巨頭——騰訊和阿里,也推出有互聯網黃金業務,如微信“微黃金”,支付寶的“存金寶”。不過記者發現,這兩大平臺的黃金業務仍可正常使用。據瞭解,微信“微黃金”是和工商銀行共同合作,相關賬戶服務均由工商銀行提供;而支付寶“存金寶”與博時基金合作,產品本質是基金。所以這兩大平臺受影響較小。

網上“炒黃金”陷阱多

揚州也曾發生多起炒金被騙案件

事實上,近年來,互聯網炒黃金遭遇陷阱的案例也頻出。記者發現,揚州地區近年就曾發生多起互聯網炒黃金被騙的案例。

比如上月本報就曾報道,高郵市民王女士,因為在直播間上受一位“投資大師”誘導,投資48萬在一個炒金平臺上炒黃金,在短短一個月時間內,就虧掉了42萬元。

2月份,本報也曾報道,高郵一居民稱在網上認識一女網友,相信對方通過炒黃金暴富的話,在對方勸說下參與“炒黃金”理財,最終被白白騙走4萬多元。

前幾年,揚州市公安局江蘇油田分局也曾破獲一起非法黃金平臺案件,挖出3個非法黃金期貨網絡交易平臺,涉案金額累計達1135億餘元。

業內認為,目前,互聯網炒黃金平臺的產品魚龍混雜,監管處於真空地帶,投資者很容易被誤導。有的平臺以高槓杆的方式宣揚“一夜暴富”,有的平臺則沒有正規的資金監管體系,很容易捲款潛逃。所以,行業整改也很有必要,這有利於保護投資者利益,對貴金屬交易長遠來說是一件好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