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云南石林记


云南石林世界地质公园位于云南省昆明市石林彝族自治县境内,占地总面积400平方公里,特级保护区44.96平方公里,一级保护区62.10平方公里,二级保护区107.21平方公里,三级保护区135.73平方公里。

海拔1500米—1900米之间,距省会昆明78千米,素有“天下第一奇观”、“石林博物馆”的美誉。

石林因其发育演化的古老性、复杂性、多期性和珍稀性以及景观形态的多样性,成为世界上反映此类喀斯特地质地貌遗迹的典型范例和“石林”二字的起源地,并具有很高的旅游地学科普价值。

云南石林保存和展现了最多样化的喀斯特形态,高大的剑状、柱状、蘑菇状、塔状等石灰岩柱是石林的典型代表,此外还有溶丘、洼地、漏斗、暗河、溶洞、石芽、钟乳、溶蚀湖、天生桥、断崖瀑布、锥状山峰等,几乎世界上所有的喀斯特形态都集中在这里,构成了一幅喀斯特地质地貌全景图。

云南石林世界地质公园也是首批中国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中国国家地质公园、世界地质公园,与北京故宫、西安兵马俑、桂林山水齐名。

石林于1982年被命名为首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2001年被命名为首批国家地质公园,2008年被命名为首批国家5A级旅游景区,2007年6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03年石林被云南省政府授予“云南省科普教育基地”,2011年成为国土资源部 “国土资源科普基地”。

云南石林世界地质公园位于北纬24°38′~24°58′; 东经103°11′~103°29′之间;在云南省昆明市石林彝族自治县境内,距云南省首府昆明市中心78千米,海拔1600米~2203米。

石林县碳酸盐岩分布面积达900千米,其中石林喀斯特面积超过400千米,集中于石林县中部,北起乃古石林北、南至蓑衣山,长30余千米,宽约10千米的南北向条带。

云南石林世界地质公园属亚热带低纬度高原山地气候,年平均温度约16℃,具有“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如春”的特点。

云南石林世界地质公园主要地质遗迹类型为岩溶地质地貌,是以石林地貌景观为主的岩溶地质公园。

石林可分布于溶丘、洼地、湖泊、河流、瀑布、洞穴内等喀斯特地形,这丰富了石林的类型和科学意义。石林与分布地形的组合称为石林组合地貌。

主要分布类型有:石林洼地、石林谷地、石林岭脊、石林坡地、石林盆地、石林溶丘、尖峰溶痕城堡等。

表面溶蚀形态有30种以上的表面溶蚀形态,主要是各种溶沟、溶盘、溶纹、溶窝、土下溶蚀面、溶蚀边槽、井状溶槽、溶蚀贝纹、尖峰溶痕、暗河管道残余、红色藻痕、重力崩塌沟痕等,装饰点缀石柱。

不仅丰富了石林的观赏性,也提供了研究石林形成演化的科学依据。

这里有典型的喀斯特半湿润常绿阔叶林,具有部分珍稀濒危物种,丰富了石林景观。

公园有国家级保护植物近10种,省级保护植物20余种,近百种公园、昆明、云南省特有和珍稀植物,国家二级保护兽类7种、鸟类8种,特有的洞穴鱼类。

石林是地球演化的杰作,经历了近三亿年沧桑巨变。

最初的石灰岩形成于大海之中,后因地壳变动,海洋变陆地,平地变高山,石灰岩也匪夷所思的被塑造成了石林地貌。

这期间石林还被炽热的火山熔岩烘烤过,也被广阔的湖水淹没过,石林的形成是一部真正的地质传奇。

石林的形成是在有利的地质、气候和水文条件下,可溶性岩石——碳酸盐岩被两组以上垂直裂隙切割,又经水、生物等沿裂隙溶蚀,随着溶沟的加深加宽,石柱被分隔出来而成为形态万千的石林奇观。

石林的形成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地质演化过程。在2.7亿年前的早二叠纪时代,石林地区为海洋环境,海底沉积形成了数百米厚的石灰岩,后经地壳抬升,石林地区处于湿热古海岸边缘,溶蚀形成了最早期的石林。紧随其后的火山熔岩喷溢,使石林被厚厚的玄武岩覆盖。

漫长的中生代至新生代早期,石林地区一直处于剥蚀夷平状态。约六千万年前的早喜马拉雅运动,使石林地区掀斜抬升,转为内陆山间湖泊环境。

第三世纪以来,石林地区继续抬升,向现代高原河谷环境演进。

在持续的抬升过程和不同的地理、气候条件下,石林地貌也处在继承、更替和叠置的演变中,老的石林逐渐消失,新的石林不断形成。

云南石林以石多似林而闻名,景区范围广阔,景点众多,有大小石林景区、黑松岩风景区、飞龙瀑风景区、长湖风景区、月湖风景区、芝云洞风景区、奇风洞风景区、圭山国家森林公园等。

其中已开发为游览区的是:月湖风景区、石林风景区、黑松岩风景区、飞龙瀑风景区、长湖风景区。

大石林面积约8平方公里,为主要游览区。在石林入口处,有石林湖,湖中一尊石峰突出水面,故称“出水观音”。在石门右侧石峰上镌刻着“石林”两个隶书大字,与拔地而起的石柱、石峰交相辉映,引人入胜。

游人至此,美景目不暇接,那差错密布的灰褐色怪石奇峰,平地拔起,冲入云霄,许多石峰恰似各种动物,形象逼真,栩栩如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