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2 奮鬥的青春最美麗——讀《樑家河》有感

奮鬥的青春最美麗

——讀《梁家河》有感

“作為一個人民公僕,陝北高原是我的根,因為這裡培養出了我不變的信念:要為人民做實事!無論我走到哪裡,永遠是黃土地的兒子。”——摘自《梁家河》

去年七一前夕去了延安,走過了梁家河,參觀了習近平總書記曾經生活七年的地方,在這裡看到了一個青年成長的過程。最近又拜讀了紀實文學《梁家河》這本書,樸實的語言、真摯的情感,有幾次我被感動得潸然淚下,從書中讀到了那一代人埋頭苦幹、攻堅克難、甘於奉獻的精神。

“樹高千尺忘不了根”,這一部分通過七個篇章講述了習近平總書記從1975年離開梁家河後分別於1993年9月27日、2015年2月13日兩次回來時的情景。從一句句“近平回來了”、“哎,隨娃”、“迎兒,你老了”、“向前,你上次可去過我家呢”等,可以看出習近平總書記與鄉親們的深厚情誼,時隔四十年,他依然能夠清晰叫出每一個人的名字,從窯洞、沼氣池、知青院、酸菜……,邊走邊回憶,梁家河的角角落落都有著他滿滿的記憶。習近平也留給了鄉親們一個“能吃苦、幹實事、好讀書的好後生”印象。在這片黃土地上,他利用放羊間隙認真讀書識字,以“一物不知,深以為恥”為座右銘;不斷思考“生存還是毀滅”的問題,立下為祖國、為人民奉獻的信念;正像他說的一樣“陝北高原給了我一個信念,也可以說是註定了我人生過後的軌跡。經過了陝北這一人生課堂,就註定了我今後要做什麼,它教了我做什麼。”

“窯洞里長滿了故事”,這一部分通過十六個篇章講述了習近平在梁家河七年中如何艱苦奮鬥,帶領鄉親們搞社教、打水墜壩、修建沼氣池、成立鐵業社、打甜水井。在這裡他加入了共青團、加入了中國共產黨,迎來了政治生活的曙光。也是在這裡,他過了“跳蚤關、飲食關、生活關、勞動關、思想關”,明白了實幹就是解決辦法、事實是最好的辯手。為了讀書臉被燻黑、吐的痰也是黑的,三十里路去借書;忘不了李印堂家吃過的一頓白米飯、忘不了糞水噴射到臉上的喜悅;忘不了寫過的八份入團申請書、十份入黨申請書……。梁家河是一所學校,教會了他什麼叫實際、實事求是、群眾等,也培養了他的自信心。

“一聲聲喊我小名”,這一部分通過四個篇章對習近平小夥伴隨娃、鐵鎖、能人、黑子故事的描寫,告訴我們:村幹部要“一碗水端平”、要做行動的巨人、要想辦法巧幹,避免苦幹、當幹部的身上要留住泥土味。

“我們走在陽光路上”,這一部分通過七個篇章對梁家河變化的描寫,從整潔的農家小院、新修的石窯、柏油鋪成的村道,不僅僅是硬件提升,更是人們思維方式的改變,家家戶戶過上了好光景。梁家河的變化正折射出中國改革發展的故事。

作為一名90後檢察干警,我們要從《梁家河》中汲取精神養分。在日常的辦案中,注意類案總結,發揚“巧幹與苦幹”的精神;在平時學習上,注重提升個人理論素養,拓寬知識面,努力做一個“書痴”;在扶貧攻堅工作中,發揮黨員先鋒模範作用,積極融入群眾,多幹實事;在黨建活動中,充分尋找與檢察工作的結合點,創新活動形式,做到有實效,而不是走形式。

我們生活在一個最好的時代,享受著優越的物質資源,身處在最美的年華,有著最真的夢想,讓我們用奮鬥去點燃人生的底色,釋放出光與熱,溫暖更多的人!

(作者單位:陝西省扶風縣檢察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