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5 「科技英才」張國良:做中國人自己的碳纖維

在今年1 月召開的2017 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一個來自連雲港的項目格外引人矚目。這個“ 幹噴溼紡千噸級高強/百噸級中模碳纖維產業化關鍵技術及應用”項目獲得了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該項目第一完成人、中復神鷹碳纖維公司董事長張國良的經歷更堪稱神奇。作為企業負責人和科研帶頭人,張國良帶領公司員工艱苦創業,將一座海邊瀕臨倒閉的國有小廠,發展成紡織機械領域科技創新的典範。作為一個愛國企業家,張國良更是一度放棄優渥穩定的生活,以驚人毅力,帶領團隊攻克一個個碳纖維難題,最終鳳凰涅槃,打破西方國家對我國碳纖維行業軍工和民用產品的技術封鎖,成為碳纖維產業領域的佼佼者。

「科技英才」張國良:做中國人自己的碳纖維

工作中的張國良

執著攻關 “小作坊”變身為現代化企業

“我相信科技創新能創造奇蹟。”不斷上進,不斷追求創新,這是張國良完成一個個逆襲的最大王牌。正是不斷推動技術進步和產品創新,張國良讓一個“小作坊”式的傳統工廠,轉型升級為高科技企業,創造了鳳凰涅槃的傳奇。

一直以來,張國良對技術的研究近乎痴迷。1982 年武漢理工大學畢業後,張國良被分配到連雲港紡織機械廠工作。作為廠裡為數不多的大學生,他潛心鑽研業務,很快成長為技術骨幹。1992 年,在工廠經營不善、瀕臨倒閉之時,他臨危受命,當上了“受罪廠長”。此後,張國良果斷瞄準市場需求,和技術人員一起研發出燙光機,順利擺脫企業發展困境。2001 年,他又帶領紡機廠進行了股份制改造,並起了個響亮的名字:“鷹遊”。

張國良對創新的執著在公司可是出了名的。一位公司老員工告訴記者,2004 年初,一家西班牙客戶拿來一條軋花毛毯的樣品,工藝難度極大,詢問張國良能不能做。當時正趕上要過春節,職工都放假了,張國良就把毛毯掛在自家二樓陽臺上,整天沒事就坐在那裡盯著毛毯琢磨:這些花型是怎麼軋出來的?年還沒過完,他就迫不及待地把廠裡的技術人員喊來,“紡織工藝的提升還得靠設備支撐,我們需要開發新的紡機設備!”經過技術攻關,一套新的設備又誕生了。

這樣的攻關故事數不勝數。正是因為這份執著,經過十幾年的深耕,張國良帶領鷹遊實現了從小作坊向高新技術企業的華麗轉身。“鷹遊”也成長為擁有十八個公司的企業集團,在國內享有很高的知名度和市場佔有率,多項專利更是填補了國內空白,並擁有自己的知識產權。也就在此時,張國良開始尋求新的發展可能。2005 年,年近半百的他,獨自踏上了一條佈滿荊棘的創業之路——闖入從未涉足的碳纖維研發領域。

甘做“碳痴” 掘開“黑色黃金”寶藏

談起張國良,不得不提碳纖維。

日常生活中,我們對碳纖維自行車、羽毛球拍、球杆、滑雪板、弓箭等都有所耳聞,這種神奇的新材料被稱為“黑色黃金”。

“碳纖維是材料領域皇冠上的一顆明珠。假如沒有碳纖維,就不會有現代的競技體育運動會。”一談起碳纖維,張國良便滔滔不絕,他告訴記者,除了體育領域,碳纖維還廣泛應用於其他領域。比如在航空航天領域,碳纖維可應用於飛機機身、衛星零部件、火箭發動機、噴管等。碳纖維材料的最大特點,就是在實際應用中不會發生塑性變形,重量輕、強度高、抗腐蝕、耐高溫,具有非常好的應用性能。

不過,由於發達國家長期實行貿易禁運和技術封鎖,中國碳纖維僅侷限於實驗探索階段,一直沒能實現產業化,成本居高不下。而這,成了張國良的“ 心病”。

“我心裡有一團火,我要做中國自己的碳纖維。”為了獲取國家的立項支持,他甚至給時任江蘇省科技廳廳長的王永順寫了一首散文詩作為申請報告:“我在實現一個夢想,我被夢中的激情所燃燒,做出中國人自己的碳纖維。”

認準了目標,張國良便把自己完全拋進了碳纖維的世界。他查遍有關碳纖維的信息,記下3000 多個主要工藝數據,從決定做碳纖維的半年多時間裡,他讀過的相關書籍和資料足足有兩米高;幾個月時間,他幾乎找遍了國內碳纖維的專家。這股痴迷的勁頭,為他贏得了“碳痴”的稱號。2006 年,中復神鷹碳纖維有限責任公司在江蘇連雲港成立,一系列技術攻關隨之展開。

正是這團火,張國良帶領公司在碳纖維產業化上取得一系列成果。如今,中復神鷹已成為國內產能和產量最大、技術和應用最為成熟的碳纖維領軍企業。截至目前公司總投資18 億元,碳纖維年產能達到6000 噸,產品質量處於世界上第一大碳纖維生產商日本東麗公司的同類水平,連續多年國產纖維市場佔有率達60%以上。

「科技英才」張國良:做中國人自己的碳纖維

張國良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步履不停 創新求變在路上

展望碳纖維產業的未來,張國良坦言,碳纖維研究還有廣闊的空間,“目前的工藝,只能把碳纖維理論上的性能發揮出很小一部分,將來還能做出性能更好的碳纖維產品,潛力很大。”

同時,他還表示,現在我國碳纖維產量仍不夠高,供應大約只能滿足需求的五分之一。

未來,首先要不失時機地擴大產量、滿足需求,特別是滿足國家的重大需求,在保證品質的前提下,量要跟上。

2017 年5 月,國產大飛機C919 在浦東機場第四跑道成功起飛,標誌著我國成為世界上少數可以製造大飛機的國家。據悉,C919 使用的12%的複合材料主要是碳纖維複合材料。“目前,我們的碳纖維產品主要應用於航空航天、武器裝備、碳芯電纜、建築加固、壓力容器、體育用品、風電葉片、汽車製造等領域。”張國良表示,隨著國產大飛機等一大批國之重器成功研製,未來幾十年碳纖維的使用量肯定會加大。

張國良告訴記者,近期,由公司牽頭完成的“ 幹噴溼紡千噸級高強/百噸級中模碳纖維產業化關鍵技術及應用”項目,生產線研發技術水平達到國內領先,產品部分性能指標超過國外同類產品水平,可完全替代進口。張國良表示,今後要將國產化貫穿在整條生產線上,真正掌握碳纖維生產核心技術,更好地服務碳纖維及複合材料終端用戶。

“帆歡勁風滿,破浪如追奔。”如今站在行業制高點的張國良,仍如振翅翱翔的雄鷹,帶著夢想搏擊長空,繼續尋找下一個新的起點。(孟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