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0 火星這片神祕構造是如何形成的?天文學家終於找到答案!

火星上存在一片非常奇特的沉積結構,在火星赤道延伸5000多千米,這便是著名的梅杜莎槽溝層。由於受到長期侵蝕,這片區域的地勢出現輕微起伏,同時還遍佈山脊、溝槽。這片與眾不同的結構是怎麼形成的呢?數十年來,其成因一直不明瞭。

火星這片神秘構造是如何形成的?天文學家終於找到答案!

現在,天文學家宣稱找到了答案,他們認為這是火山爆發的結果。

在一項新研究中,研究人員利用數個火星軌道探測器收集的火星重力數據展開分析,對梅杜莎槽溝層的密度進行估測。結果頗為出人意料,這裡的密度竟然要比火星地殼其他區域低三分之二。研究人員認為,最可能的原因是這裡主要由多孔岩石構成,而這些多空岩石來自於遠古時期火星火山的爆發。

火星這片神秘構造是如何形成的?天文學家終於找到答案!

據推測,在大約30億年前,火星上發生大規模火山爆發,大量灰燼、岩漿、氣體以及水分被拋射而出,最終形成這片巨大的沉積結構。由於火山爆發出的物質中包含大量易揮發的氣體,經過長時間的氣體揮發後留下的便是多孔岩石。

從規模來看,梅杜莎槽溝層相較於太陽系其他星球的沉積結構,都算得上出類拔萃。在經歷漫長的歲月洗禮後,最初火山爆發形成的沉積物大約已有一半被侵蝕殆盡,留下一片千溝萬壑的面貌。時間就是一把殺豬刀,說得一點都不錯。

火星這片神秘構造是如何形成的?天文學家終於找到答案!

另外,這項研究還表明了火星的內部要比我們原先所想的複雜。至少,要形成這樣的結構,火星內部就必須擁有大量揮發性物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