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3 從《戲說乾隆》到《延禧攻略》:中國清宮劇蛻變30年

從《戲說乾隆》到《延禧攻略》:中國清宮劇蛻變30年

傳媒內參導讀:現今,雖然滿屏盡是清宮劇,但能收穫一鳴驚人的卻是少數,自從2011年之後,清宮劇口碑、流量持續下滑,甚至有些一蹶不振。中國電視劇製作產業協會會長尤小剛導演在採訪中說:“清宮劇在選題材的時候只有對歷史有新的發現、有新的影響才可能是宣傳的主流方向。”

從《戲說乾隆》到《延禧攻略》:中國清宮劇蛻變30年

來源:《電視指南》雜誌(國家廣電總局主管)

今年7月19日播出的《延禧攻略》,開播2日播放量破1億,目前豆瓣評分6.9分。雖然“於正出品,必有天雷”,但是說實話《延禧攻略》在製作上要比於正的《宮鎖珠簾》《宮鎖心玉》《宮鎖連城》這些“宮”系列作品良心不少。《延禧攻略》起碼在傳統文化的傳承上面,做得不錯。該劇無論是服飾、道具,還是場景和故事情節,都融入了很多傳統文化的元素。不知道於正是否會因為這部劇丟掉“雷神的錘子”,但確實值得一追。

清宮戲作為古裝劇中最大的一個類別,因為題材和受眾的緣故,先天決定了清宮戲最繁盛的舞臺是電視劇,而非電影。說起清宮戲,20世紀80年代就已經有過《努爾哈赤》這樣的電視劇,發展至今,這個題材依然是電視劇作品中屢試不爽的“興奮劑”。為什麼清宮劇這麼受歡迎呢?

從《戲說乾隆》到《延禧攻略》:中國清宮劇蛻變30年

清朝從鐵騎入關到“康雍乾”帝王盛世,再到風雨飄搖、末代皇帝,短短300餘年,大起大落,使之蒙上了一層迷霧,而宮鬥中的爭寵、奪位背後的陰謀詭計、步步驚心,又讓人慾罷不能。

同時,作為距離現代最近的王朝,清朝遺留史書、文檔、影像資料與建築最為豐富齊全,當時社會的服化道與現代的差距最小。不僅編劇在採寫上所費精力遠遠低於編寫其他朝代的歷史故事,觀眾本身對於清朝的人物、關係、服裝、妝容與宮廷庭院等的熟悉度,也遠高於其他朝代。

雖然題材取之不盡,但隨著時代和觀眾口味的變化,清宮劇如何在審美上更加向現代靠攏,又如何用創新意識打造出自我的辨識度,當下,這些問題依然值得探討。

從《戲說乾隆》到《延禧攻略》:中國清宮劇蛻變30年

清宮劇蛻變30年,

溯源、開拓與進擊的小主

第一階段:“戲說“的開拓與奠基

代表作:《戲說乾隆》系列、《戲說慈禧》《孝莊秘史》《一代皇后大玉兒》、《雍正小蝶年羹堯》

《戲說乾隆》是最早的大陸、香港、臺灣三地合拍電視劇典範。通過乾隆的三次微服出巡,描述了在探訪民情、整治貪官的過程中,風流皇帝邂逅三位民間女子的愛情傳奇故事。1991年5月15日,該劇在臺灣中視首播。1993年,該劇獲得第11屆中國電視金鷹獎優秀合拍片獎。作為中國第一部戲說歷史的古裝劇,該劇被收入《中國電視劇發展歷程》教科書。它以其典型的“港式”煽情手法,贏得了大批當時對此還很新鮮的大陸觀眾,創造了當時的電視劇收視奇蹟。

從《戲說乾隆》到《延禧攻略》:中國清宮劇蛻變30年

《戲說乾隆》劇照

同樣是戲說,《戲說慈禧》因為是大陸投拍,所以在表現上和《戲說乾隆》展現出的偶像劇氣質涇渭分明。這部連續劇中“戲說”的是情節,但仍然是一貫以來的正劇表現形式。

孝莊是清宮史上的風雲人物,有很多戲也是關於她的。其中比較有影響的是《一代皇后大玉兒》與《孝莊秘史》。平心而論,兩部劇各有特點,但總的來說,《一代皇后大玉兒》是最完整的,《孝莊秘史》受眾面更廣。

《雍正小蝶年羹堯》劇中小蝶是架空人物,這是一版徹頭徹尾的“戲說”,但三角虐戀的戲份賺足了觀眾的眼淚,也為以後的苦情戲打下了基礎。

第二階段:喜劇與正劇的“拓金”年代

代表作:《還珠格格》系列、《宰相劉羅鍋》系列、《康熙微服私訪記》系列、《雍正王朝》系列、《日落紫禁城》、《蒼穹之昴》、《少年天子》

從1997年開始,清宮劇進入了一個黃金年代,在正劇向和喜劇向領域都有了突破性發展。在這一時期經典作品如雨後春筍般拔地而起,產生了數部影響深遠的代表作。

到了這個階段,不得不提《還珠格格》。《還珠》究竟有多火?第一部於1998年引進內地播出後最高收視突破62.8%,創造中國電視劇有數據統計後的收視記錄,並將第17屆中國電視金鷹獎最佳連續劇等多項大獎收入囊中;1999年的第二部單集最高收視達65.95%,再次刷新記錄。《還珠》在國內大火之後,版權開始賣給包括日本、韓國、泰國、越南在內的亞洲國家,後來又進軍北美地區,同樣收穫諸多好評。

從《戲說乾隆》到《延禧攻略》:中國清宮劇蛻變30年

《還珠格格》劇照

《還珠》火了,一大波“格格劇”撲面而來。除了《還珠格格》系列,2003年李小璐的《十三格格》、李小冉的《皇宮寶貝》,2005年鄭家榆的《懷玉公主》,2008年霍思燕的《最後的格格》……其中《格格要出嫁》和《還珠》有很多相似之處,導演也是同一人,劇中的格格金蟾與小燕子性格、氣質相近,在初拍時倪思睿的表演更是或多或少都帶有“小燕子”的影子。

同時期,《宰相劉羅鍋》和《康熙微服私訪記》系列及《鐵齒銅牙紀曉嵐》系列則更像《戲說乾隆》的大陸版演繹。不同於“還珠”系列以女性角色為主題,雖然同樣是詼諧的清宮喜劇,但是是以男性角色為主題進行表現,算是正劇的一種變體。

從《戲說乾隆》到《延禧攻略》:中國清宮劇蛻變30年

《宰相劉羅鍋》劇照

以《宰相劉羅鍋》的誕生為標誌。它與戲說系列相比,既有不同之處,也有相同之處。相同之處很明顯:“不是歷史”(意思就是“戲說”),“高大全”的乾隆形象(顯然是模仿《戲說乾隆》)。

而不同之處則非常值得注意:從劇本來說,該劇是脫胎自相聲《君臣鬥》,但在立意上,它與《君臣鬥》有本質的不同——《君臣鬥》是在民間傳說的基礎上改編、創作而成的,在這個相聲裡,劉墉依靠自己的聰明才智與貪官和珅、昏君乾隆鬥智鬥勇,讓他們出盡洋相;而在《宰相劉羅鍋》中,由於它繼承了《戲說乾隆》的風格,因此它變成了一個“明君賢臣”惺惺相惜、“君臣一心共輔國家”的故事。可以說,正是《宰相劉羅鍋》這部電視劇,創造了後來清宮戲中“好皇帝”加清官再加貪官的基本戲劇結構。

這一時期除了輕快的喜劇,莊重大氣的“雍正王朝”系列(《雍正王朝》《康熙王朝》《乾隆王朝》)也備受推崇。這三部大作均改編自二月河的同名小說,由唐國強、陳道明、焦晃等主演。雖然加入了一些野史以及編劇臆想,但仍是莊重嚴謹、荷爾蒙激盪的帝王戲劇。

從《戲說乾隆》到《延禧攻略》:中國清宮劇蛻變30年

《蒼穹之昴》慈禧劇照

最後要說的是《蒼穹之昴》,這部劇導演是汪俊,原著作者是日本人淺田次郎,編劇是寫過《孝莊秘史》的臺灣編劇楊海薇。劇裡最重要的角色,女一號慈禧,扮演者是日本演員田中裕子。

如果說這是正劇,其中又有很多虛構,你說它是“戲說”,它又給人華麗蒼涼的感覺。片頭曲剛開始時的畫面就是十分中正的紫禁城內景,慈禧一個人站在畫面正中。整個畫面陰沉、開闊而通透。這部劇最為大家稱道的恐怕是服道化。《蒼穹之昴》的格局不算大,但是這些人物的喜怒哀樂,悲歡離合,就像布在一個精巧的棋盤上。加上近現代中國的大背景,格外地悲壯、無奈和無力。除了對個人和國家命運的處理,一些細節也十分令人感動。

第三階段:宮鬥、瑪麗蘇與進擊的小主

代表作品:《金枝欲孽》《宮心計》《宮》系列、《步步驚心》《深宮諜影》《甄嬛傳》

現代人對宮斗的愛恨糾葛,恐怕離不開“女性崛起”“到底愛誰”與“復仇解恨”。如今霸屏多年的真正意義上的宮鬥劇風潮,開創於《金枝欲孽》。這部以嘉慶年間后妃爭寵、勾心鬥角為題材的作品,也是自它而起,宮鬥劇強勢佔領熒屏。加在《金枝欲孽》前面的定語有很多,有人說它是“宮鬥劇的鼻祖”,有人說它是“挽救了2000年以來TVB收視頹勢的第一佳作”。這部劇無論什麼時候重溫,都不覺得過時。就像那首《詠歎調》插曲,悽美典雅,回味悠長,入耳入心。TVB不擅考究歷史,更多的側重點,就放在了人上。

每個人的行為邏輯,都出自於她們的身份、性格,沒有“臉譜化”的純粹正派和反派,只有每一個鮮活的人。如妃後期不再黑化,贏得人心,是因成為一個喪失小格格的母親;玉瑩裝傻充愣步步為營,並非貪圖榮華富貴,而是爭取母親在家族的顏面,最終葬身火海,亦是保全母親;爾淳前半生難捨義父和柳大娘的養育之恩,重逢親姐姐福雅、懷孕離宮是親情的延續;安茜背叛姐妹、成功上位,完全是為了替奶奶報仇;孫白楊一生都活在對亡母的思念裡;甚至連寶嬋、芷蘭都記掛親人。劇中的親情,和愛情一樣動人。

從《戲說乾隆》到《延禧攻略》:中國清宮劇蛻變30年

如果沒有《金枝欲孽》就不會有之後的《甄嬛傳》,流瀲紫是因為太愛這部劇所以才有了靈感寫出了《甄嬛傳》。說到已經擠進暑期輪播好幾年的《甄嬛傳》,熱播期間還出現了“甄嬛體”:“賤人就是矯情”“真真是極好的”,粉絲們開口“小主”,閉口“本宮”。並且該劇在臺灣地區的三個頻道重播3次,同時段收視率甚至打敗了綜藝節目《康熙來了》。

其實《甄嬛傳》開播前聲勢並不浩大,但隨著劇情的推進,收視率節節攀升,成為近年來鮮有的不分男女,不受地域、年齡限制的佳作,連一眾配角“果郡王”李東學、“華妃”蔣欣、“溫太醫”張曉龍、“沈眉莊”斕曦、“安陵容”陶昕然、“瑾汐”孫茜也因該劇而走紅,片約紛至沓來。

另一個現象類劇就是,2011年於正的《宮鎖心玉》,該劇則引領了青春偶像類清宮劇的風潮。

從《戲說乾隆》到《延禧攻略》:中國清宮劇蛻變30年

《宮鎖心玉》劇照

稍晚推出的《步步驚心》則被《宮鎖心玉》搶佔了“首部穿越劇”的名頭。兩部劇的人物設定基本雷同,在“瑪麗蘇”統治的清宮裡,這有一個特定歷史時期成為諸多穿越女主的首選:那就是康熙末期雍正初年——有眾多皇子可以選擇的“九龍奪嫡”時代。“四爺很忙”的說法應運而生,意思就是“雍正”奔波於該時期的各大清宮戲片場,或為9個阿哥都喜歡的女主肝腸寸斷。而這樣的劇情套路也在一個個熱門IP改編的清宮劇中反覆出現,屢試不爽。

雖然清宮戲的青春化、偶像化、瑪麗蘇化是為了順應形勢,但回顧昨日,仍然不免讓人惋惜。一個離我們最近的王朝,其數百年傳奇不是幾場少女少男的情感糾葛就可以承載。觀眾其實從未厭倦過清宮戲,只是因為缺少有誠意、有角度、有積澱的作品而已。

從《戲說乾隆》到《延禧攻略》:中國清宮劇蛻變30年

以精品意識做精準類型,

是國產清宮劇的發展方向

清宮戲從發展歷史來看,太多角度,太多題材,每一個時期都會有側重、會有青睞。擺脫“唯市場是從”的風向,樹立行業引領觀眾審美的觀念,彰顯每一段歷史的獨特個性,尤為重要。中國電視劇製作產業協會會長尤小剛導演在採訪中說:“清宮劇在選題材的時候只有對歷史有新的發現、有新的影響才可能是宣傳的主流方向。”

現今,雖然滿屏盡是清宮劇,但能收穫一鳴驚人的卻是少數,自從2011年之後,清宮劇口碑、流量持續下滑,甚至有些一蹶不振。本刊特別邀請了三位資深評論人一起探討,當下清宮劇所面臨的一些問題。

特邀評論人(排名不分先後):

才東亮:影視編劇、影評人,院線電影作品有《光的棍》《瘋狂的蠢賊》等。

韓浩月:資深文化評論人

楊勁松:香港《大公報》專欄作家

《電視指南》:因為時代的發展和觀眾口味的變化,清宮劇越來越脫軌走向“胡說”,您怎麼看待這個現象?

才東亮:1999年《雍正王朝》、2001年《康熙王朝》、2005年《漢武大帝》,連續三部大戲把歷史正劇推到了頂峰,是有原因的,隨後的衰落也是正常的。清宮本來就限制了選題範圍,以史實為基礎的宏大敘事也不可能以一種風格反覆拍攝。因為政策的限制,客觀上三部劇也出現了同質化的創作傾向,求變求新是必然的選擇,“戲說”是正常的。

從《戲說乾隆》到《延禧攻略》:中國清宮劇蛻變30年

《還珠格格》戲說清宮,《甄嬛傳》故事清宮,都取得了口碑、收視的雙豐收而成為現象,泥沙俱下的“胡說”當然也是可以想見的。我個人概念中的“胡說”也是一種風格,是對歷史現實的荒誕展現、辛辣諷刺,我倒是挺期待的,只是沒有看到。那麼什麼時候清宮正戲能再回來呢?就像大清以更開放的創作理念三英戰呂布取代了偏於保守傳統的老版《三國演義》一樣,以更開明的觀念、更高端的追求、更先進的方式來表現歷史、表達思想,就能讓清宮正戲再度輝煌。

任何一個歷史劇,都要受到政策限制、選取角度、認識深度的影響,大清宮也只是局部的、一定層面的正劇,那個人類歷史上空前甚至可能絕後的大穩定大繁榮與時代大變革、人性大扭曲、道德大崩壞相互交織的清朝,還有很大的空間可以挖掘、發揮、表現,這要看上面的政策和下面的野心。

韓浩月:借清宮劇的殼,說現代人的情,最初有新鮮感,但由於把握不好分寸,後來乾脆成了穿著古裝的惡搞劇,甚至戲說、胡說成了主要的手段,成了創作者的路徑依賴,雖然仍能在低質的劇集時代擁有一定的觀眾,但主流觀眾對這類劇的厭煩感已經在加深。

楊勁松:歷史題材影視文學作品與歷史史料的本質區別就是戲劇文學創作,在不背離史實與歷史未有定論的史料空間的前提下的文學創作。影視核心是戲劇敘事,歷史題材作品只有通過戲劇敘事才得以成立,否則就去圖書館看史料即可。戲說不是胡說,是不背離歷史背景與史實的,歷史真實與藝術真實的統一。“胡說”的歷史題材影視作品是不會得到更廣層面的觀眾歡迎的,更是不可能經受住時間考驗的。

從《戲說乾隆》到《延禧攻略》:中國清宮劇蛻變30年

《電視指南》:2011年起,清宮劇基本走向就是宮鬥、穿越、偶像化,後勁明顯不足。近期比較火爆的《延禧攻略》展現了黑蓮花和反套路等元素,您覺得這是清宮劇的下一個出口嗎?

才東亮:三大清宮正劇和後來的宮鬥、穿越、小花、小鮮肉、大女主等等,區別只在於前者是靠譜的、有功力的編劇作品,後者是魚龍混雜。不管是《宮鎖珠玉》的清宮諜戰,還是《延禧攻略》的黑蓮花,甚至可能是奇幻清宮、懸疑清宮、高智商清宮,都可以成為清宮劇的新出口,關鍵在於做劇的態度和水平。菜做的都好,一大桌子食客就不會給你剩下哪一盤,正劇與種種非正劇之間沒有絕對的高低貴賤之分,關鍵是能否達到那個類型的高標準,讓於正帶一幫小孩東拉西扯地攢,不管什麼類型都不是出口而是尿道,一兩股就沒勁了。

韓浩月:清宮劇如果不迴歸歷史感、文化感,如果沒有內涵作底蘊,沒有思考價值,那麼任何性質的創新都有可能走向譁眾取寵。

楊勁松:我有種觀點:歷史劇與科幻劇,都是同一題材,都是我們沒有經歷的時空,一個在前、一個在後。什麼小白花、蓮花,都是戲劇人物的人設模式,高度戲劇性的人物,是最常規的戲劇創作。我們現在習慣使用新的網絡名字來概括或說明一部熱播劇熱播的原因,腹黑女主角真不是《延禧攻略》勝出的主要原因。腹黑大女主的手法不是《延禧攻略》首次用,也非這部戲的創新,想想《大長今》以及財經劇等等都是。

從《戲說乾隆》到《延禧攻略》:中國清宮劇蛻變30年

《大長今》劇照

只是《延禧攻略》在故事背景、人設命運上結合得更好、也更突出而已。其他創作者會不會跟風我不知道,創新的風險永遠低於跟風的風險,跟風成不了大氣候。

清宮劇是華語影視作品中比較多的歷史題材,因為清朝是距離最近的封建王朝,當代觀眾熟悉的史料較多,是最能普及的歷史題材。宮鬥會是清宮劇最主要的戲劇衝突,還將會是未來清宮劇的故事方向。穿越是敘事形式與結構,不會一直被使用,沒有可持續性,起碼在單一的清宮劇中是如此。清宮劇未必後勁不足,只要寫出獨特人物、動人故事,加上製作上的創新與紮實,還是會再引起觀看熱潮的。

《電視指南》:今年幾部清宮劇在視頻平臺和衛視連續調檔,限古令和限制穿越等調整下,是否感覺清宮劇已經是帶著鐐銬在跳舞?什麼才是清宮劇發展的可持續模式?

才東亮:跟在人家屁股後面跑的註定會有倒黴的時候,沒有突破的膽量、沒有完全出新的思維換湯不換藥,是影視公司的問題。各種限制封鎖,是上面的問題,在個體精神缺乏的社會中,任何一個行業都是一抓就死、一放就亂,哪怕政策並不想封殺只是想控制調節,但公司往往杯弓蛇影、聞風就跑,所以,2013年以後報備的清宮正戲是零。

和所有的類型劇一樣的,清宮劇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就一條——精準化、精品化。

清宮戲不一定從人的角度切入進去。清宮的每一塊磚頭、每一棵樹都是有講究的,都是一個文化符號,都藏著歷史的、人文的、情感的、道理的故事,把它們都挖掘出來,經過加工編纂、想象發揮,就可以做成中國文化版的美劇《達·芬奇密碼》,懸疑、神秘、詭異、強情節,又有濃厚的文化氣息,又宣揚中國文化的魅力。

從《戲說乾隆》到《延禧攻略》:中國清宮劇蛻變30年

《延禧攻略》劇照

清宮裡的每一個小宮女或者太監都是人性大扭曲的,宮中生活不代表就是腹黑爭鬥,只要把他們的生活挖掘得夠深,把愛恨仇怨、一顰一笑表現得足夠細膩、深刻到位,就可以和韓劇風格的古裝劇一樣感人。

清宮裡的每一幅畫作、每一篇詩文、每一株花草,都凝結著千百年的歷史精氣。清宮的奇幻,不代表就是迷信,可以是民族文化魂魄的糾結和昇華。以中國的歷史文化,完全可以創作新的劇種。

別說常見劇,就是所謂的頭部劇的標準都是遠遠不夠的,要想做好劇,就需要有敢於超過美劇的膽量和野心,有突破式的、高端的基礎策劃方案,有極其大量的資料蒐集,有適合的編劇做精準的落實,才能有所突破,改變收視越來越慘淡的現狀。不這樣要求是不行的,人們都能看到美劇,你憑什麼要求他看你的國產劇呢?以精品意識做精準類型,是國產清宮劇的發展方向。

韓浩月:創作者必須有莊重的創作心態,做正劇,依靠正劇恢復清宮劇的聲譽。可以有娛樂或者突出娛樂,但劇情一定要嚴謹紮實,人物形象一定要立得住,一定要讓觀眾有收穫感。

從《戲說乾隆》到《延禧攻略》:中國清宮劇蛻變30年

《步步驚心》劇照

楊勁松:今年幾部清宮劇調檔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針對包括清朝在內的所有封建王朝背景的歷史題材,而非只有清宮劇,戴著腳鐐跳舞的不僅有清宮劇。因為中國衛視是隸屬各地黨政部門的國有資產,對於觀眾也是免費公共電視頻道,對電視劇內容的限制是非常正常的。

相對而言,民營資本主導的視頻平臺就寬鬆些,因為這是資本屬性決定的。清宮劇的可持續性發展模式或方向,我認為是堅持不背離大的歷史背景與史實的基礎上的內容創新與藝術創新,注重人民性與當代性,人民性是寫清宮內外平民階層的努力、掙扎與救贖,當代性是指價值觀與藝術表現手法的時代表達。

比如瓊瑤的《還珠格格》就是內容創新,寫了清宮後花園年輕一代的情感救贖,突破了以往君臣嬪妃的套路。《步步驚心》就是用“穿越”敘事結構進行了藝術創新,最近這部《延禧攻略》也進行了美術、服裝、攝影等多方面的藝術創新,而女主角魏瓔珞則具備了當代觀眾最能理解、接受甚至共鳴的情感行為準則,該劇引觀看熱潮便在情理之中。

從《戲說乾隆》到《延禧攻略》:中國清宮劇蛻變30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