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0 如何從根本上破除教育腐敗?

《祖國》記者 楊晨

教育是立國之本、強國之基,建設教育強國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應有之義,是基礎工程,是我國從人力資源大國邁向人力資源強國的關鍵。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和政府制定發佈了多項利於教育的政策、法規,大刀闊斧實施教育改革,下大力氣整治教育腐敗和不正之風,為教書育人創造了更加利好的條件。

與以往政策多行動少,治理多效果少不同,近年來國家和教育主管部門頻繁出臺教育政策的同時,大量教育治理、改革舉措也接踵而至,配合政策的實施,而且這些政策和舉措大多指向社會關注度極高的教育熱點和難點,比如小升初擇校,再比如減負、課外班、奧數、各種五花八門的獎項,這些都是加重學生課業負擔、家長經濟負擔和滋生教育腐敗現象的根源。

多個地區已經或者正在開展針對民辦校外培訓機構的整治。這些機構作為民辦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應作為公辦教育、學校教育的有益補充,滿足一部分家長、學生的個性化教育需求。如今,部分培訓機構“給力”不成,反倒成為學校教育的“負能量”。他們為了擴大規模、賺取利潤,將利益觸角伸向學校,採取各種手段搶佔市場、招徠生源,對正常教育教學秩序的負面衝擊愈演愈烈,其危害要引起足夠重視,背後的深層次原因更值得深思。

以往由於治理行動一陣風,治理措施不配套,造成教育市場持續混亂,學生和家長的壓力沒有減少,反倒增加,因此質疑的聲音也此起彼伏。如今我們看到,教育界越來越多地從學生和家長的實際需要出發謀篇校園改革,例如,許多放學早的學生,放了學可以進入各種學校內設的學習班、輔導班,家長不用掏一分錢,就可以讓孩子學到許多課外知識,或鞏固課上所學。還有一些以入學、進好班為誘餌的社會獎項、盃賽被叫停。這些獎項、盃賽美其名曰提升孩子學習能力,實際缺失某些機構甚至學校的斂財門路。如此教育產業,則毫無公益可言,不僅汙染了教育的神聖,更動搖了中國人才培養體系的根本。

教育要想搞好,不能搞“黑貓白貓抓錢競賽”,要徹底斬斷教育盈利的體系模式和非正常升學擇校機制,並將其上升到法律治理的高度。違者抓罰並舉;充分應用國家監察體系填補學校這一曾經的反腐真空地帶,讓教育腐敗現象無處藏身。在全國範圍內取消以營利為目的的基礎教育課外班,只允許公益性質(不收費)的課外培訓機構存在,並禁止以家長委員會名義或通過社會培訓機構變相開展有償補課,禁止學校為社會培訓機構或個人有償補課提供場所、提供生源等違規行為;國家監察機構啟動對有教師從業資格人員從事校外補習授課的監督機制,並將違規者從教師隊伍中清退。

此外,從根本上解決教育頑疾,還要在因材施教和社會選拔人才的機制上進行改良,破除“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腐朽觀念,提倡“不拘一格降人才用人才”“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時代風尚,讓教育的腐敗和不正之風不再有得以滋生的土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