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8 北京海淀白家疃怡賢王祠

北京海淀溫泉鎮的白家疃村是溫泉地區見於歷史記載較早的村子。當年從京城翻過紅山口去往溫泉、南口、北安河、妙峰山,白家疃是必經之地。白家疃村沿三柱香、黃道嶺、半天雲嶺北麓東西延伸,村落狹而長,三里長街從村中而過,街兩邊佈滿商鋪小店,往來行人不絕,是當地一個交通和商業的中心。據說,白家疃原名白紙灘。多年以前,村子裡有一個世代以剪紙謀生的藝人名叫張忠,手藝精巧,遠近聞名,因而村名叫作白紙疃,時間久了就被叫成白家疃。另一種說法是,早期這裡的人們以製做盔甲為生,將製作出的盔甲擺出來供人觀賞選用,又叫作擺甲疃。至於從什麼年代改為現在的名字,還無有考證。但我們從明代文獻的記載中已見到有白家疃的記載。

北京海淀白家疃怡賢王祠

白家疃村三里長街西段路南,有一處很大的廣場。廣場北端是一座面向南面的大戲臺,而廣場南面是一座皇家古建築,這就是北京郊區少見的皇親祠堂——怡賢王祠。祠堂裡供奉的是清康熙玄燁第十三子允祥。怡賢王祠坐南朝北,由山門、前殿、正殿和戲臺組成。山門面闊1間,進深1間,歇山調大脊,飾吻獸、灰色筒瓦、垂獸和五小獸,磚石仿木結構,拱券門額上有“賢王祠”三字。兩旁原有小側門各一,硬山調大脊,灰色筒瓦。1993年政府對山門進行保護性修復,未恢復兩側小門。前殿面闊3間,進深1間大式做法,單層硬山,灰色筒瓦,長方形、六抹門窗,有旋子彩畫。東西配殿各3間,大式做法,單層硬山,垂獸、五小獸、排山滴水,因嚴重漏雨,有倒塌的危險,於1982年6月拆除。正殿面闊3間,進深2間,灰色筒脊,硬山調大脊,吻獸,排山滴水。前出軒,懸山捲棚3間,旋子彩畫,柱型圓型,柱礎古鏡,軒前有月臺。東西耳房各1間,大式做法,單層硬山,灰色筒瓦。由於年久失修,房屋下沉,牆體裂縫,即用鋼絲網罩起來,政府籌措資金,於2001年對正殿進行落架大修。賢王祠中軸線上有爐座一個,左中兩側為石碑。前殿北西側立有石碑,而今3塊石碑移在賢王祠西牆。其中有《敕賜白家疃賢王祠祭田碑記》,螭首、方座,現立於白家疃小學西牆處。另一塊為殘碑,無碑首和碑座,碑中記載白家疃、太舟塢、楊家莊、石窩村、埠頭村、屯佃、亮甲店、羊坊村的旗民數量。還有一塊碑臥地。

允祥俗稱“十三爺”。生於清康熙25年(1686年)10月,病逝於雍正8年(1730年),享年45歲。允祥的生母章佳氏深得康熙皇帝寵愛,康熙對允祥也同樣寵愛有加。13歲時,允祥第一次離開京城,隨父親拜謁祖陵。此後,康熙帝經常帶他四處巡遊。康熙一生6次南巡,允祥隨行次數最多。這充分說明,允祥的青少年時代,曾深得父皇的喜愛。自始至終追隨擁護雍正皇帝的允祥,在施行新政、舉賢薦能、嚴飭家教等諸多方面表現出了卓而不凡的能力,在雍正初年鞏固政權中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這在電視劇《雍正王朝》裡有很好的再現。

雍正初年,允祥曾奉旨到北京西郊白家疃一帶興修水利,解除水患。後來,他“嘗因田獵,往來於此”。允祥喜歡這裡的風土民情和美麗的自然風光,因此決定在此修建自己的別苑,作為憩息之所。不想允祥因病早逝,此處還沒有建造完成允祥死後,白家疃鄉民張明等感念允祥的恩德,申請建祠紀念。雍正下旨撥款,將允祥別苑改建祠堂,於雍正10年(1723年)6月建成,名賢王祠。乾隆19年(1754年),外埠四個賢王祠,奉旨改作關帝廟,唯一保存下來的只有北京白家疃賢王祠。解放初期,香山靜宜友學曾遷在此處,後改為白家疃小學。

怡賢王祠對面是一座大戲臺。戲臺高三米,座北朝南,硬山筒瓦,排山滴水。面闊3間,進深2間,屋頂形式勾連搭,脊形箍頭,灰色筒瓦,柱形方型,旋子彩畫。戲臺與山門遙遙相對,呈凸字形,照房面闊3間,前出抱廈為臺,曾是村民的娛樂場所,每年都在這裡唱戲。上世紀六十年代,曾在這裡拍攝電影《紅旗譜》,朱大貴賣鳥等幾場戲都在此處拍攝。大戲臺上演著古裝戲劇,戲臺前的廣場被佈置成舊時集市,各種農村日用商品、小吃琳琅滿目。南端借用賢王祠山門之景,佈置成熱鬧的鳥市,各色賣鳥買鳥的人來來往往。街上有軍閥大兵遊蕩。那一天來看熱鬧的四方百姓有上萬人。

1985年,白家疃怡賢王祠被北京市政府確定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大戲臺於2004年由區政府出資進行修葺,彩畫一新。由於有小學和幼兒園,不對外開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