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5 美隱身戰機將迎中國勁敵,不是轟20卻息息相關

美隱身戰機將迎中國勁敵,不是轟20卻息息相關

近期,關於中國戰略轟炸機的新聞不斷見諸報端。先是央視紀錄片中首次出現轟-20的名字,接著俄媒也對中國轟-20進行了報道。一時間轟-20似乎已經是板上釘釘即將首飛的狀態。

這些報道和傳聞中,外界似乎達成了某種共識,轟-20基本是飛翼構型。然而,雖然筆者保持著對轟-20的關注,但更讓筆者持續關注的是一款用於驗證相關飛翼和隱身技術的國產無人機——“利劍”。

從網絡上流傳的圖片中我們可以看到,“利劍”無人機的造型比較奇特,和國內報道過的幾款國產無人機完全不同。從技術參數上看,其機體外形與法國的“神經元”無人機和英國“雷神”無人機類似,採用的是飛翼式隱身無尾佈局和翼身融合的外形設計。

機翼為直掠三角機翼尾部,而且“利劍”的“海狸尾”尺寸更大,三角形進氣口也更靠近機頭,目的是為了有效保證動力裝置所需的空氣流量。

這款無人機從亮相曝光,就受到了外界的廣泛關注。由於飛翼式佈局的特殊性,“利劍”無人機在隱身性能和內部裝載上比常規無人機有很大優勢,其有效載荷比尺寸相當的“翼龍”無人機大一倍,不僅可以使用“翼龍”無人機配備的各型武器彈藥。

如“藍劍”-7空地導彈,YZ-100航空子母彈、YZ-200激光制導炸彈、“飛騰”或“雷石”系列小型精確制導炸彈等,而且載彈數量更多,讓其可以在前方空中控制員的指揮下,執行目前由武裝直升機和攻擊機來完成的近距離空中支援任務。

該機還可掛載更大、更重的空射巡航導彈或空射反艦導彈,執行遠程打擊任務。而且還能掛載功能更全、性能更先進的偵察設備,或者是掛載多種偵察系統,大幅度提高偵察、拽尋、監視能力,成為我軍網絡中心戰的重要節點。

另外,該機的全隱身能力也讓其作戰應用更為廣泛,可以執行很多普通無人機難以完成的任務。比如可以掛載巡航導彈或精確制導武器,利用其隱身能力,悄悄飛至目標附近,對敵方防空節點進行出其不意的打擊,然後在戰,場上空保持“持續警戒”。

在敵方雷達開機後,自行發動攻擊,實現“發現即摧毀”,始終壓制敵人的防空系統,為後續有人駕駛作戰飛機打開通路。

該國不屑中國無人機:我們搞了40年你們不可能超過

據路透社8日報道,從剛剛舉行的新加坡航展上看,中國更便宜的軍用無人機正在開始動搖美國和以色列公司在這一領域的統治性地位,從而在亞洲這個新興的無人機市場展開更為激烈的競爭。

路透社稱中國外形和美軍MQ-9“死神”無人機非常相近的國產無人機,已經不斷進入非洲、中東和中亞的一些國家,而一直以來先進無人機的製造市場,歷來是美國通用原子動力公司和以色列航空工業集團(IAI)的天下。但是在新加坡航展上,中國中航技公司首次在東南亞國家航展上推出了翼龍無人機的兩種最新型號,並吸引了緬甸、馬來西亞等國家的注意。但是中航技很低調,謝絕了多次媒體採訪。

《簡氏防務週刊》軍用航空領域高級分析員本·莫爾斯認為,美軍的MQ-9無人機首架高達1億美元,但中國的翼龍無人機價格只有大約500萬美元。這對軍費開支有限的國家非常有吸引力。此外,如果某些國家和以色列、美國的關係不好,也會對中國的無人機感興趣。

莫爾斯表示:“很多全球買家對喜怒無常的特朗普都心存疑慮,儘管這位總統已經宣稱要放開無人機等軍備的出口。因為大多數購買美國武器的國家,都會反覆考慮美國政策的持續性,如果買了美國武器,轉眼特朗普翻臉,那麼就等於竹籃打水一場空。”

在2017年2月,新華社曾報道中國贏得了軍用無人機的最大海外訂單,促進了中國軍事裝備的出口。但本·莫爾斯認為中國宣稱的訂單量和實際的出售量,經常並不一致。而且他認為世界上還沒有軍事大國或者地區強國在購買中國的軍用無人機。《簡氏防務週刊》報道斯里蘭卡、哈薩克斯坦、菲律賓都有可能採購中國的無人機。馬來西亞和印尼也可能分別採購24架和20架。

西方分析人士認為,中國不可能撼動美國和以色列的軍用無人機地位,而只能賣給買不起美製和以制無人機的國家。航展上西方國家承認中國無人機崛起的勢頭很猛,但他們認為便宜的中國無人機不太可靠,而且無法和經歷多年實戰檢驗的美國無人機相提並論。

通用原子動力公司的副總裁約瑟夫·宋表示:你們可以看看中國的翼龍無人機和美國的死神無人機很相像,我不知道為什麼中國會把飛機設計成這樣,但中國有仿製能力而且勞動力便宜。任何工業國家都能造飛機,但是更重要當然是經驗。美國MQ-9無人機有500萬小時分飛行時間,這比世界其他無人機加起來的總和還要多!

而以色列航空工業集團市場銷售部副總裁丹尼·艾斯查認為,和中國的無人機相比,以色列的無人機已經行銷世界40多年,客戶遍及55個國家,這表明他們的產品經歷了長時間的考驗。中國不可能有捷徑在5年中達到我們40年的成就。他相信客戶明白一分錢一分貨的道理,如果你買便宜的中國貨,那麼可靠性和安全性就要差一些。不過西方公司也承認,中國公司在無人機領域吸收新技術的速度非常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