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0 真的,你不懂牛頓!

如果說,在人類文明長河中,只選一位能讓我徹底膜拜的牛人——

沒有任何猶豫,我會選牛頓!

真的,你不懂牛頓!

在我眼裡,其他如柏拉圖、孔子、耶穌、佛陀、穆聖等號稱的偉大的聖人,和牛頓相比,其實都弱爆了——要麼只是思維稍微比當時人有一點兒突破,要麼只是故弄玄虛的裝神弄鬼之徒。和牛頓對人類思維的突破相比,差不多相當於鞭炮炸響和原子彈爆炸的威力區別。

也正是有了牛頓的自然科學理論奠基,人類才得以脫離持續幾百萬年的經驗文明循環狀態,開始進入現代文明,並由此建立起現代文明的各種架構。

天不生牛頓,萬古如長夜。

可惜的是,絕大多數人只知道牛頓是個大科學家,僅此而已。

實際上:

第一,牛頓一生最偉大的成就,當然是現代自然科學的奠基人,但他成年後絕大部分時間,並非在研究科學,而是在研究金錢;

第二,牛頓並非我們課本上描述的那樣品德高尚、光彩照人;相反,如果從與人相處來說,他是個人品和性格都很有問題的人,

心胸狹窄,情商很低。

文章有點長,大家準備好閱讀時間。

-----------------

(一)自古英雄出少年

牛頓出生於1643年。他還沒出生,他爹就死了——所以,牛頓是個遺腹子兼早產兒,而且沒喝過什麼DHA和RHA配方奶粉。

按照咱中國古代的迷信說法,這小子克父的命啊!

牛頓小朋友3歲的時候,親孃又改嫁了,暫時不能帶著這個拖油瓶,只能把他撂給姥姥。牛頓就這麼整天跟著文盲姥姥混日子,沒有鋼琴彈,沒有舞蹈學,沒有美術筆,沒有游泳館,除了跟著姥姥學點兒土著英語之外,沒有任何早期的智力開發和學前啟蒙。

後來,牛媽媽將小牛頓接過來和繼父一起住,但直到7歲上學之前,小牛頓的腦子裡一直空空如也——實際上,牛媽媽對牛頓的期望值很低,能認識倆字,當個好農民,就行了。

7週歲,該上學了!

可是,小牛家裡窮啊,沒有錢上私立學校,只能被送到公立學校(西方一直都是私立學校比較牛,公立學校便宜)。

少年時的牛頓並不是神童,他資質平常、成績一般,但他喜歡讀書,喜歡看各種簡單機械模型製作方法的讀物,並從中受到啟發,自己動手製作些奇奇怪怪的小玩意,如風車啦、木鐘啦、摺疊式提燈啦等等。不過,據說小牛同學脾氣不大好,有校園暴力記錄,話說有個小胖子同學不小心踩了他的風車,他一伸手就把人家給打哭了。

即便是公立學校,小牛家也覺得是個負擔,所以媽媽和繼父後來就乾脆不讓他繼續上了,在家裡至少還能放個牛啥的,給家裡幫襯一點——他老媽和繼父不知道,自己差點兒掐斷了人類現代文明。

小牛就這樣在家裡放牛。但小牛就是愛讀書啊,經常拿著一本書,只顧著看啊看啊看啊,結果一抬頭:哎,我放的牛跑哪裡去了?

牛媽媽一看,這孩子不適合放牛,不適合幹農活,那怎麼辦呢?咱勞動人民總要謀生的啊,那隻能讓孩子去集市上學著做點兒小生意吧。

於是,牛媽媽就讓人帶著小牛頓多上街,去了解買賣和做生意——沒想到,這熊孩子去了一兩次之後就開始偷懶,每次上街走到半路,他就對帶他的人說,你一個人上街去吧,然後自己躲在樹叢後看書……

這麼愛讀書,真不是好孩子!

真的,你不懂牛頓!

小牛同學有個舅舅,看他這麼愛讀書,於是勸說牛媽媽讓牛頓復學,並且鼓勵小牛同學要努力讀書,好好學習天天向上,將來考上大學,報效祖國,報效人民,做個對社會有貢獻的人(嗯,後面都是我加的)……

小牛同學重新回到學校,當然對讀書機會倍加珍惜,於是刻苦攻讀,很快就成為了學校裡最頂尖的學生,而且在學校掌握了拉丁語、希臘語、西班牙語……

可惜,牛媽媽還是認為,又不能當吃,又不能當喝,讀書有什麼用啊,成績拔尖又有什麼用?1659年,牛頓的繼父去世,再度守寡的牛媽媽,堅持讓牛頓回家當農民,畢竟種地這事兒,才是看得見摸得著實實在在的正當事兒……

成績優異的牛頓,就這樣不得不再度回家當農民,雖然他對種地一點兒興趣也沒有——而牛媽媽也不知道,自己又一次差點掐斷人類現代文明。

幸好,這次是學校校長親自出面,再次勸說牛媽媽讓牛頓恢復學業,牛頓又被送回了學校得以完成他的學業,並最終以優異的畢業報告,被英國著名的劍橋大學錄取。

1661年,牛頓進入劍橋大學三一學院學習哲學,雖然當時大學裡教授的是以亞里士多德學說為基礎的傳統基督教哲學,但牛頓當然喜歡閱讀笛卡爾等現代哲學家以及伽利略、哥白尼和開普勒等天文學家更現代的思想。

1665-1666年,牛頓正式從劍橋大學畢業。年僅23週歲,他就開始整理他上學期間的相關研究,進入神力爆發的前期階段:

牛頓發現了廣義二項式定理,並以此為基礎發展了一套新的數學理論,也就是後來為世人所熟知的微積分理論,這也是牛頓的大學畢業論文主題;

在發現並完善微積分理論的同時,牛頓還開始思考著名的萬有引力問題;

在完善微積分理論、思考萬有引力問題的同時,牛頓還用三稜鏡研究日光,提出白光是由赤橙黃綠青藍紫七色光合成的理論;

……

真的,你不懂牛頓!

這麼多複雜的思考,連續發表出來,當即震驚了英國學術界,牛頓一下子就確立了自己在英國的超級科學大牛地位。

由24歲的牛頓,我想起另外兩個人類最聰明的大腦:

愛因斯坦,26歲發表狹義相對論;

高斯,18歲發現質數定理和最小二乘法;

……

你現在懂什麼叫做“自古英雄出少年”麼?

額外要說的是,歷史上的神人,小時候傳說都比較多,小牛當然也不例外。

據說,小牛把風車機械原理摸透後,自己製造了一架磨坊的模型,他將老鼠綁在一架有輪子的踏車上,然後在輪子的前面放上一粒玉米,剛好那地方是老鼠可望不可及的位置;老鼠想吃玉米,就不斷地跑動,於是輪子不停地轉動;

又一次,他放風箏時,在繩子上懸掛著小燈,夜間村人看去驚疑是彗星出現;他還製造了一個小水鍾,每天早晨,小水鍾會自動滴水到他的臉上,催他起床;

小牛還喜歡繪畫、雕刻,尤其喜歡刻日晷,家裡的牆角、窗臺上到處安放著他刻畫的日晷,用以驗看日影的移動。

真的,你不懂牛頓!

(二)上帝的秘密,被人類窺見

24歲的牛頓,成了當時最頂尖的數學家、物理學家和自然科學家,從此就迎娶白富美,走向人生巔峰了?

不,不,不,當時的英國人才不關心什麼微積分和萬有引力,他們關心的是——

世界末日是不是要來了?

原來,1665年開始,倫敦爆發了大瘟疫,一直持續到1666年,大約有1/5的倫敦人死於瘟疫;

到1666年9月2日,大瘟疫剛剛有所緩解,倫敦城突然爆發了史無前例的一場大火,火災足足持續了3天時間,整個倫敦有13000間房屋被燒燬,300多公畝土地化為焦土,連聖保羅大教堂都被燒燬;

同樣在1666年,英國天空還出現了象徵著不祥之兆的彗星;

……

基督教一直認為,6是魔鬼的數字,先後發生的瘟疫、火災和彗星造訪,讓英國人相信,1666年就是《聖經》裡提到的大審判到來之日——牛頓是相信這個說法的,因為他一直是基督徒。

既然大審判就要降臨了,那我們就回家待著,等著上帝來審判我們唄!

誰知道,大家在家等了2年多,上帝也沒有降臨人間審判大家,那怎麼辦?人們總還要生活下去的嘛!

1669年,因為其傑出學術成就,牛頓被請回劍橋大學,並被授予盧卡斯數學教授席位。

這也意味著,牛頓從此有了固定的收入來源,不必再為生計發愁,也可以專心於學術研究,聯想到牛媽媽曾經兩次讓牛頓輟學務農,用廣告語來說——

媽媽再也不用擔心我的生活了!

接下來,1669-1687年成為了牛頓神力爆發的中期階段:

從1670年到1672年,牛頓就在三一學院負責講授光學,而正是在當老師的過程中,牛頓有了一系列的光學發現,這些發現後來被牛頓擴充成《光學》一書,於1705年出版;

以畢業論文為基礎,1669年牛頓發表《運用無限多項方程》、1671年發表《流數術與無窮級數》、1676年發表《曲線求積術》,這三篇論文奠定了現代微積分理論的諸多基礎工作,到1707年,牛頓將代數講義整理後出版,定名為《普遍算術》;

1679年,牛頓回到力學研究中,他總結了開普勒、胡克以及弗拉姆斯蒂德在力學上的討論,將這些成果歸結在《物體在軌道中之運動》一書中,並於1684年出版;

1687年,在上述書籍的基礎上,牛頓發表了《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一書,闡述了其後兩百年間都被視作真理的三大運動定律:慣性定律、加速度定律、萬有引力定律,它們也分別被稱為牛頓第一定律、牛頓第二定律、牛頓第三定律,這就是今天我們中學物理課本上那些最基本的東西。

宇宙的秘密就這樣經牛頓之手,終於被人類窺見!

《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一書發表後,整個歐洲都震驚了:

居然有牛頓這樣的神人,能夠將整個宇宙的奧妙展示給大家——要命的是,這個理論完全正確,人類從此可以準確預測天文現象,更可以指導現實……

從此,牛頓成了英國和歐洲大陸公認的最牛科學家——當然沒有“之一”,歐洲也從此在全球步入科技領先時代。

聲譽越來越高,名氣越來越大,1689年,牛頓當選為英國國會議員,從此開始介入政治;1690年,牛頓加入英國皇家學會,後來甚至成為皇家學會會長。

按照中國歷史上習慣的人物二元劃分法,牛頓這麼牛,肯定是關愛老人、照顧兒童,謙虛謹慎、戒驕戒躁,遵循五講四美三熱愛……

你錯了!牛頓在學術上對別人相當尖酸刻薄,而且對名和利都極為在意,總想著自己才是第一。

其實,胡克(Robert Hooke,就是我們物理書上胡克定律的那個胡克)才是第一個發現重物引力定律並推導出公式的人,他在1679年給牛頓的信中提到,“引力應該與距離平方成反比”。可惜胡克數學不大好,只能勉強解釋行星繞日的圓周運動,而且也沒有意識到這種引力是萬有的。

數學可是牛頓的長項啊!有了胡克的思想火花,牛頓在腦子裡和草稿紙上,嘩嘩譁幾年運算,再加上開普勒三定律等,愣是把力學三條基本定律成功推廣到了整個宇宙。

話說牛頓發表這本書之後,胡克翻開書一看,說這不對呀,這是我給你寫信中提到的思想,你這不過發揮了一下而已——再不濟,你也該說一下嘛!

這時候,牛頓就說了一句流傳很廣的名言:“如果說我比別人看得更遠些,那是因為我站在了巨人的肩上!”

書本上摘抄的時候就把這句話給我們,我們單獨看到這句話的時候,大家都覺得,哇,牛頓這麼牛的人,居然還說這種話,好謙虛啊,好仰慕啊!

其實恰恰相反,這句話恰恰證明了牛頓有多賤,因為——

胡克是個駝背,個子比較矮,再看看這句話,你就知道牛頓到底有多麼促狹小氣和尖酸刻薄了!

雖然被諷刺了,但胡克忍了,誰讓人家牛頓牛呢!

後來,牛頓的《光學》出版,胡克又給他提了點意見,批評了他的一些認知,牛頓徹底火了,從此終生與胡克結下樑子,天天罵仗,直到胡克死去才消停。但後來的人們證明,在光學方面的觀點,他們倆都有正確的成分——這就是著名的關於光的波粒二象性。

和德國(當時是普魯士)數學家萊布尼茨的關係,更能體現牛頓的品行。

1684年,萊布尼茨已經發表了有關微積分理論的完整論述,但牛頓從1694年才有關於微積分整體理論的記錄,而且直到1704年,他才發表對微積分理論的完整認知。

然而,1699年,英國皇家學會有人卻指控萊布尼茨剽竊牛頓的成果;到了1711年,皇家學會乾脆宣佈,調查表明瞭牛頓才是真正的發現者,而萊布尼茨被斥為騙子——搞笑的是,後來人們赫然發現,所謂皇家學會調查報告,本身就是牛頓寫的。

根據牛頓的說法,他一直不願公佈他的微積分學,是因為他怕被人們嘲笑,沒想到居然被萊布尼茨鑽了空子,所以,他公開斥責萊布尼茨是騙子;

公開斥責覺得不過癮,換個馬甲(化名)在信中繼續罵萊布尼茨是騙子;

兩個人罵,還覺得不過癮,乾脆出錢僱槍手在報紙上繼續罵萊布尼茨;

……

又當運動員,又當裁判員,牛頓玩得很溜啊!

真的,你不懂牛頓!

相比之下,當普魯士國王詢問萊布尼茨對牛頓的看法之時,萊布尼茨卻說:“從世界開始到牛頓生活時代的全部數學中,牛頓一人的工作量超過了一半!”

根據諸多的歷史文獻記載,現在人們普遍認為,牛頓和萊布尼茨分別獨立發現了微積分,而且他們發現的著重點也不一樣,牛頓偏重一些無限積分及其可逆性的理論推導,而萊布尼茨偏重有限積分的計算——這就是我們大學裡學到的無限積分與有限積分。

西方就這條好,只要有才華,人品乖張不影響其他。要是在大中華區,德智體全面發展,但德永遠是第一位的,像牛頓這種人,這麼多道德瑕疵,早就被領導給拿下了。

西方人可不,道德瑕疵是道德瑕疵,科學水平是科學水平,這是兩碼事。

某種程度上說,1687年《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一書出版,才是現代文明和古代文明的分界點。

當然,歐洲人進入科學時代,關我們屁事!

1687年,我們中國可不認得牛頓是老幾,什麼狗屁萬有引力和微積分,我們就信奉天動地靜、天圓地方、陰陽相感,你能咋地?

更何況,1億蟻民有幸正處於偉大的康熙大帝統治之下,天朝上國無所不有,我們盛行的是文字獄,所有文化人一個字說錯(不一定真的錯,標準是皇帝認為你錯你就是錯)就會被砍掉腦袋,而萬民必須匍匐在皇帝腳下,頭頂一根豬尾巴辮兒撅著屁股喊萬歲,如果喊聲不夠響亮、磕頭不夠真誠、文字不夠恭順,甚至是豬尾巴辮扎得不好,那就不是好奴才,也是要犯死罪的!

10年後,20年後,50年後,100年後,我們還是信自己那一套,哪怕中間有個英國使節馬嘎爾尼不遠萬里來到中國,告訴偉大的乾隆皇帝,其實世界是有科學理論的——結果,因為不肯下跪,被我們當成不懂規矩的蠻夷;

150年之後,依然沒有人知道牛頓,3年後,鴉片戰爭爆發;

即使鴉片戰爭爆發,中國也依然是天朝上國,依然不知道牛頓,直到“洋務運動”開始,發現人家的槍炮很牛逼,發現人家的機器也很牛逼,中國人才開始知道,原來這些牛逼,居然都有“科學”這種玩意兒指導……

(三)要名要利要權力,但不要女色

鏡頭暫且從牛頓身上挪開,來看一下牛頓生活時代的政治經濟背景。

就在牛頓出生前後,英國爆發了資產階級大革命,國王查理一世(Charles I)被推上斷頭臺,英國建立起共和國體制,軍事強人克倫威爾(Oliver Cromwell)任護國主。

十來年之後(1658年),軍事強人死去,斯圖亞特王朝復辟,被送上砍頭臺的查理一世的兒子查理二世(Charles II)任國王。

查理二世沒有子嗣,於是查理二世的弟弟詹姆斯二世(James II),登上王位。

……

麻煩事兒來了!

詹姆斯二世是個虔誠的天主教教徒,他當國王之後想要復辟天主教,而且還打算指定信奉天主教的繼承人。然而,絕大多數的英國人(包括克倫威爾、查理一世、查理二世等)信仰的宗教都是英格蘭國教——新教,新興的資產階級商人和新貴族們也都信奉新教,根本受不了被羅馬教皇和當時法國國王路易十四操縱的那種嚴格禁錮人的天性的天主教。

大家一看詹姆斯二世要復辟天主教,大為驚惶,決定把詹姆斯二世搞下去。

怎麼搞呢?

英國貴族們想了個方法,就是讓信奉新教的詹姆斯二世的女兒瑪麗來執政,瑪麗的丈夫是荷蘭執政王威廉(William III),還曾經帶領荷蘭人抵抗過天主教的總後臺法國的侵略,讓這一對夫婦當國王,英國商人和貴族再安心不過了。

不過呢,英國這幫子貴族們,搞政變呢,又心慈手軟、不想流血,心不狠,手也不辣——居然也能成功,因為沒有流血,沒有犧牲,沒有屍橫遍野的戰爭,由此這場革命被稱為“光榮革命”。

1689年“光榮革命”成功,詹姆斯二世被趕走,接下來由威廉和瑪麗共同執政,這一時期英國銀幣上的頭像也變成了雙人頭像。

就在1689年,牛頓最依戀的精神對象、曾兩度讓牛頓回去當農民的牛媽媽死去,這對獨身的牛頓是個極大的打擊,他精神失常了——時常陷入精神憂鬱、失眠和受迫害的恐懼——按照今天的說法,牛頓患了抑鬱症,有好幾年時間他沒有再像從前那樣集中精力,也沒有做出任何創新性的科學工作。

《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出版之後,牛頓有名氣了,得到歐洲人民的尊重了,也不缺吃不缺穿了——問題是,不缺吃不缺穿,離財務自由還遠著呢!

古人云,名利雙收,牛頓現在只有名,還缺利呢!

牛頓雖然在科學界會當凌絕頂,笑傲群雄,但經濟上一直很拮据。更何況,脾氣不好的牛頓學術固然很牛,但人品不行,導致他在圈子裡混得不咋地,他的待遇與其科學界大名極其不符,任首席教授多年,卻始終蝸居在日漸殘破的公寓,薪酬也僅能餬口。

牛頓有個貴族朋友,叫做蒙塔古(Charles Montague),很為牛頓鳴不平,看著那些不如牛頓的同輩科學家,紛紛獲得教會和皇室的賞識,名利雙收,而牛頓卻一直很寒酸,他感覺很不公平,想著要幫牛頓謀一份肥差。

蒙塔古本人身居高位,在皇室和貴族圈中人脈極廣,最初也就是他和朋友一道,推薦牛頓出任劍橋大學國王學院院長一職。然而,劍橋大學的校領導,卻公然違抗權貴推薦,以得不到教會支持為名,否決了牛頓的任命。

1694年,蒙塔古受封為帝國財政大臣,手握重權的他,再次想起那位憂愁而乖僻的大科學家,他給牛頓寫了一封信:

“親愛的朋友啊,我是多麼地高興,因為我終於找到了一個上好機會來證明我對您的友誼,同時也是國王陛下對您淵博才學的尊重。

財政部下屬的皇家鑄幣局總監——歐維東先生,即將被任命為海關專員,皇家鑄幣局總監一職懸空,而國王親自答允我將您——牛頓先生,作為鑄幣局總監接任者的不二人選。

我思來想去,這份工作實在是太適合您了。

鑄幣局總監屬於鑄幣局最高長官之一,每年有500至600英鎊的豐厚收入。更重要的是,這個職位其實沒有太多的事務需要處理,您可以隨心所欲地打發閒暇時間,甚至保留您在三一學院的教職。”

(提醒大家一下,當時的1英鎊價值7.3克黃金,按照2019年初的金價280元/克,大約相當於現在的人民幣2000元左右,所以500-600英鎊,相當於年薪百萬的級別)

看看這份工作,年薪百萬,還沒有什麼事兒要處理,原來的科研工作還可以停薪留職,這個天上掉下來的大餡餅,那個大喲、那個肥喲……

要是你,這還用考慮麼?

現在、立刻、馬上同意!

牛頓當然也這樣啊!

於是,就在1694年,牛頓離開劍橋這個小鎮,遷居大城市倫敦,正式出任皇家造幣廠總監。

就這樣,51歲的牛頓,決定放棄科學理論探索,轉而尋求金錢和政治地位。

金錢、美女、權力、名聲,這是一個世俗男人最難以割捨的四項誘惑,牛頓追求金錢、名聲和權力,但卻終身對女色不感興趣並始終保持獨身,關於他死時到底是不是童男之身,一直是世界科學史上的重大未解之謎。

當然,也有人猜測,牛頓壓根就是一個同性戀。

真的,你不懂牛頓!

一旦玩上政治和金錢,牛大人就馬上顯現出對枯燥無聊科學理論的不積極,他不僅疏遠這些科學理論,甚至出於對自己所信仰的宗教和上帝的虔誠,還表示出對以他自身為代表的理性科學的厭惡。

這人啊!

至於蒙塔古說的沒什麼活要幹,可以隨心所欲地打發閒暇時間

——這怎麼行?怎麼著也得敬業一點兒吧?

——更何況,這也太低估大科學家的水平和智商了吧?

本來沒事的閒差,到了牛頓這裡簡直有成堆的事情,因為他要搞清楚鑄幣廠鑄幣的各個流程環節,還要去關注社會上鑄幣的流通狀況,而公務繁忙,很快就治好了牛頓的抑鬱症——他滿懷熱情地開始研究金錢了。

搞數學推理的牛頓,到鑄幣廠第一件事,就是追求數字精確,追求程序合乎邏輯,作為英國皇家鑄幣廠的主管官員,牛頓很快深入社會進行調查,由此估計流通中大約有20%的硬幣是非皇家鑄幣廠出品——這是偽造貨幣!

偽造貨幣在當時的英國屬於大逆不道的罪行,會被處以極刑。儘管如此,偽造鑄幣的定罪卻異常困難,因為英國的法律保留了“古老且麻煩”的習慣,給起訴設置諸多障礙:證明一個人有罪,需要有確鑿的證據和嚴密的邏輯,而且司法部門是獨立的,並不隸屬政府行政管理範疇。

對於牛頓這種對秩序、數字和精確度有著超苛刻要求的科學家來說,失序、造假和不足值的貨幣本身就足以讓他厭惡,他必須把這些東西處理到像他的力學三大定律一樣精確、秩序和符合邏輯,這樣他的心才能安靜下來——這是完美主義者的通病,哪怕這意味著偽造貨幣者被絞死,他也在所不惜。

然而,功夫不負有心人,牛頓找到了好方法來搞定這項任務。牛頓通過掩飾自己的身份,經常到酒吧和客棧裡秘密蒐集證據,並在1698年6月到1699年的聖誕節期間,引導了對200名偽造貨幣的證人、告密者和嫌疑犯的交叉訊問。

牛大人證據確鑿、邏輯嚴密、數字準確,焉有不勝之理?

勝訴之後,部分偽造貨幣者被判處死刑,牛頓還在1699年2月親自到刑場去觀看10名罪犯執行絞刑,後來他又下令將所有的訊問記錄予以銷燬。

1699年,搞貨幣和搞科學同樣出色的牛頓,獲得國王的嘉許,升任大英帝國鑄幣局局長,年俸上漲至1000英鎊,而且還被允許從重鑄貨幣的工作中提成,這樣一來,牛頓的總收入因此達到了每年1200英鎊至1500英鎊不等。

1000英鎊相當於今天多少錢呢?這裡給你體現一下財主的專業性。

按照物價水平,當時1000英鎊約相當於現在的17萬英鎊;

按照黃金價格,當時的1000英鎊相當於現在的23萬英鎊;

按照收入水平,當時1000英鎊約相當於現在的200萬英鎊;

按照GDP比例,當時1000英鎊約相當於現在的3000萬英鎊;

按照最新的英鎊匯率,當時1500英鎊的年收入,分別相當於今天的人民幣150萬元、200萬元、1700萬元和2.6億元。

——當年,建造著名的格林威治天文臺,總共才花費500英鎊!

更高的職位當然意味著更大的責任。但事實上,皇家鑄幣局的工作並非只有鑄造新幣、打擊假幣那麼簡單,箇中玄妙和矛盾,隨著當時英國經濟的飛速發展而愈加複雜。在金屬貨幣大行其道的那個時代,皇家鑄幣局的決策,維繫著英國乃至整個歐洲貨幣體系的穩定。

牛頓,已經成為手握大英帝國貨幣決策權的關鍵人物之一。

真的,你不懂牛頓!

(四)讓黃金成為唯一

對於牛頓本人來說,特別值得恭喜的是,在經歷多年的獨身生活之後,來到倫敦的他,終於有了自己的家——雖然牛頓沒有女人,但他確實有家了,因為,他和自己的外甥女凱瑟琳-巴頓(Catharine Baton)住在了一起。

這個凱瑟琳-巴頓,正是牛頓的朋友蒙塔古的情人——這個問題,大家不必用當前的道德觀看待,在那個時代,歐洲位居高位的政治要人們有個情人是相當正常的事情,法國國王路易十四擁有一堆情人,而這些情人們,甚至也擁有別的情人。

鏡頭再次切換,我們來看看英國當時的貨幣狀況。

長期以來,包括英國在內的整個歐洲,通常採用金銀銅三種金屬充當貨幣:黃金價值最高,但數量稀少;銀幣價值中等,使用最廣;銅幣則在小額交易中使用,更多是根據政府所標識的價值額度使用,通常不作為價值的基準。

17世紀末,英國流通貨幣主要是銀幣,金幣使用並不多。但根據政府授權,1個吉尼金幣價值1英鎊,相當於20先令(shilling)銀幣,1個先令又相當於12便士的銅幣——也就是說,英國當時的貨幣體系是1英鎊=20先令=240便士。

一枚銀幣經過多年手手相傳,花樣和麵值都模糊不清,更有很多銀幣邊角都被磨損,變得不足值——自然磨損是次要的,更多的其實是人為磨損:

最接近天然磨損的方法,是將很多銀幣放在一個袋子中,用力抖動,讓硬幣之間相互摩擦與碰撞,可以得到少量金銀碎屑,硬幣拿出來仍然可以用,將這些金銀碎屑積攢起來,集腋成裘,慢慢地就又賺了一筆;可抖動這個活兒,獲利畢竟太慢太少,有人乾脆用銼刀把銀幣周邊給銼一銼,這樣金幣銀幣都還能用,但銼下來的粉末聚沙成塔又變成一枚銀幣;更過分的,是“剪刀手銀幣”,其實就是有人故意把銀幣邊角剪去一點兒,銀幣本身還能用,而剪下來的部分集合起來融化之後又是一枚銀幣……

現在,你隨便從兜裡掏出來一枚硬幣,看看是不是邊上都有齒輪或者花紋?但最初,硬幣是沒有齒輪和花紋的,為啥要給搞成這樣?就是為了避免人們“打磨”硬幣!

1662年,英國將機械化鑄幣技術引入銀幣生產,所有銀幣邊緣都鑄成複雜的鋸齒狀作為防偽標記。

當漂亮、整潔、精美的新銀幣發行出來之後,與那些舊幣破爛不堪,被反覆偷銼而低於幣麵價值的銀幣一比——

人們當然更願意使用破舊的銀幣!

想想看,口袋裡有一張破舊鈔票和一張嶄新鈔票,你會先使用哪一張?

因為政府法律規定,銀幣價值按照標註的面值使用,但新銀幣的實際價值比舊銀幣高,所以大家更願意把新幣儲藏起來,或熔化掉換取更多的舊幣,新銀幣自然而然就從市場上消失了,仍然留下那些破爛不堪的銀幣在市場上流通——政府強制幣值管制之下,自然而然就會出現“劣幣驅逐良幣”

沒錯,“劣幣驅逐良幣”這個理論,就是當時討論英國新舊銀幣時有人提出來的——但必須強調的是,如果沒有政府強行規定銀幣按照面值計價(這一時期中國的白銀貨幣體系,就是直接按照重量計價的,不存在劣幣驅逐良幣,反而是正常的良幣驅逐劣幣——成色好的白銀要比成色差的白銀更值錢),純粹市場經濟不會出現什麼“劣幣驅逐良幣”的怪胎。

作為鑄幣廠廠長,牛頓面對的問題,不僅來自外衝擊,還有來自政府內部的投機取巧,很多造假者並非社會閒雜人員,甚至還是鑄幣局下屬的造幣廠負責人,儘管政府明文規定了硬幣的質量及成色,但很多造幣廠依然以次充好,故意鑄造不足值的硬幣從中牟利。

在牛頓掌管鑄幣局的時代,正逢英法九年戰爭時期,政府如果用降低銀幣成色的方法發行新幣,再以新幣支付軍費和債務,就可用較少的白銀來償還較多的債務,但精明如英國的民眾,對政府的“小聰明”很快就察覺,坊間流言四起,銀幣價值一落千丈。

眼看民眾意識到這個問題,英國議會經過大辯論,決定不再耍小聰明,在1695年底,頒佈了按照原有成色重鑄銀幣的法令,為了解決重新鑄幣的費用,政府還重新徵收了新稅,面值達550萬英鎊的舊硬幣被收繳,然後被重新鑄成270萬英鎊含有足量白銀的硬幣。

然而,這些份量足的硬幣還是未能保持在流通之中——因為白銀在東方的中國和印度購買力更強,所以此後20年,大量的白銀都流失去了東方(主要被運到中國),鑄幣局也很快發現無銀可鑄,只有12%的銀幣重新回到了流通之中。

真的,你不懂牛頓!

在以上背景之下,經過廣泛的考察和深入的思考,牛頓提出了新的貨幣主張,1717年9月21日,牛頓先生向英國議會提交了一份貨幣報告。

在報告中,牛頓分析了歐洲各國和中國、日本、印度的金銀價格情況,認為英國當時的白銀短缺和黃金充裕,已經是不可改變的事實,隨著黃金的大量流入(因為當時東方金銀價值比較低,歐洲人把白銀運到東方,除了換取消費型商品外,還大量換回黃金),人們開始拒絕使用銀幣進行支付,即使接受,支付者也要付出額外的費用。

更重要的是,黃金的大量流入歐洲也使金價自動回落了。政府面臨的問題就是:是政府主動降低金價還是讓金價自己緩慢回落?

牛頓認為,當時英國尚有很多銀器,把這些銀器拿來進行鑄幣也許能夠解決白銀短缺的問題。但是,既然英國和其他區域存在著金銀利差,黃金仍然會源源不斷地從東方和歐洲大陸流入英國,因此,他主張不再用白銀進行鑄幣,乾脆把黃金當做英國貨幣價值的基礎定價。

有了這份數據翔實、邏輯清晰的“研究報告”,牛頓推動著英國議會立法,規定1個金基尼和21個銀先令等值,等量金銀的鑄造比價為15.21∶1(精確),這就形成了所謂的“複本位制(Bimetallic Standard)”——在此前提之下,牛頓將每盎司(純度為90%)的黃金定價為3英鎊17先令10便士(注意,當時英國乃至整個歐洲的貨幣體系均為20、12進制,其他國家在後來逐漸變更為100進制,但英國堅持到1971年,才將其改為1英鎊=100便士)。

整個報告總結下來,就是說,既然英國黃金比較多,那就乾脆選擇黃金作為貨幣定價的基礎;而白銀,讓它變成一種由黃金計價的“商品”即可——雖然說牛頓看起來是在支持“金銀複本位”,但卻促成了英國此後在世界上第一個確立了金本位貨幣體系。

如果一個國家的貨幣能夠兌換到確定數量的黃金(或金幣),這種貨幣體系被稱為金本位制(Gold standard);

如果能夠兌換到確定數量的白銀,就稱為銀本位制(Silver standard);

如果白銀和黃金之間政府規定了確定的兌換比率,這張紙幣代表著確定數量的黃金或者白銀,就被稱為複本位制(Bimetallic Standard);

所謂的“本位”,就是貨幣體系的“錨”,當前全世界所有國家的貨幣體系都是“不兌現紙幣”體系,政府可以根據需要印刷,不保證兌換任何確定數量的金屬。

牛頓或許不會想到的是,對於大英帝國乃至整個世界來說,他的這份建議更深遠的影響就是:以此為起點,黃金逐步終結了所有其他金屬世界範圍內的貨幣地位,然後,隨著政府對金本位之下的紙幣管理日漸嫻熟,信用紙幣最終反噬了黃金的貨幣地位。

牛頓死後,到了1774年,眼看著銀幣越來越少,英國議會通過了一個旨在使銀幣成為輔幣的法令。然而隨著白銀和鑄造銀幣的輔助材料的持續短缺,銀幣在生活中變得完全不再重要,人們不再考慮銀幣本身含有的白銀價值,而更多地開始把銀幣變成只有信用價值的硬幣。

1816年,英國議會正式通過《金本位制度法案》,從法律的形式確認用黃金作為貨幣的本位來發行紙幣。1819年,又頒佈條例,要求英格蘭銀行的銀行券在1821年能兌換金條,在1823年能兌換金幣,並取消對金幣熔化及金條輸入輸出的限制——英國就此建立世界上第一個真正的經典金本位制度。

就這樣,從牛頓時代開始,黃金作為貨幣價值的基準開始大行其道,“盯住黃金,200年不變”的穩定貨幣為英國稱霸全球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英鎊紙幣也逐漸成為了全世界財富和價值的衡量標準。在金本位的支撐下,英國成為世界上第一個推動在全球實施自由貿易的國家。大英帝國的國力蒸蒸日上,一層樓更上一層樓,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小小的英倫三島,已經變成了一個殖民地遍佈全球的“日不落帝國”(其佔據土地約佔地球陸地總面積的1/4)。

根據《經濟學人》雜誌對英國曆史物價數據的梳理,從1664年到1914年的250年時間裡,英國的物價始終保持著平穩而略微下降的趨勢,英鎊的購買力,保持了驚人的穩定性。

那時候,歐洲人形容一樣東西值得信任、恆久不變,是怎麼說呢?

“像英鎊一樣好”!

怎麼樣才能做到“像英鎊一樣好”?

當然就是貨幣體系和英鎊一樣採用經典金本位!


真的,你不懂牛頓!

1873年,新成立的德國決定採用金本位,隨後引發了世界主要國家紛紛將其貨幣體系改為金本位,這些國家包括葡萄牙、德國、丹麥、芬蘭、瑞典、瑞士、海地、加拿大、阿根廷、埃及、日本、俄國、美國等……

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金本位成為了世界上最主流的貨幣體系。

(此後國際貨幣體系的變遷,請參照本人的“世界貨幣體系100年回顧”一文)

正如牛頓的科學理論改變了整個人類的生活一樣,牛頓的貨幣報告,也改變了整個世界的貨幣體系——人類創造金錢,金錢塑造人類,當採用金本位的紙幣成為所有人心目中的財富衡量標準之後,金屬貨幣不再是人類貨幣的價值基準,人類貨幣體系最終在1971年完全放棄了貴金屬,變成以債務和信用為錨……

(五)蘋果砸頭是假的,但理財高手是真的

我們每個上過學的人,都聽說過下面的故事:一隻蘋果從樹上落下來,砸到牛頓的頭上,然後牛頓頓悟,據此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

不好意思,這個故事有極大極大可能是瞎扯的!

蘋果砸頭的事情,從未有信史提及,根據英國皇家科學研究院的文獻,牛頓提到蘋果的最早記錄,是1726年對為自己寫傳記的作家所打的一個比方,他也不是說蘋果砸頭,而是說蘋果落地引發了自己思考萬有引力——這一年牛頓84歲,距離去世僅剩1年。

前面說過,萬有引力定律發表後,胡克認為,牛頓剽竊了自己的思想和研究成果,兩人關係惡化,牛頓為了否認胡克給他的啟發,就故意編造了蘋果落地的故事,或者,就是牛頓希望自己的傳記中加一點兒有趣的東西——如果真是這麼好玩的事情,以牛頓的性格,恨不得早就讓人人都知道,還能等到84歲才講出來?

除了那份傳記文件之外,另外可以查閱到的關於蘋果與萬有引力關係的最早文獻,是法國思想家伏爾泰的《哲學通信》一書。後來人們以訛傳訛,就變成蘋果砸頭所以發現萬有引力了。

真的,你不懂牛頓!

大家還應該聽說過一個故事,牛頓炒股大虧,然後仰天長嘆:

“我能計算出天體的運行軌跡,卻難以預料到人們如此瘋狂!”

這個事兒,反而是真的。

1711年,以當時財政大臣哈利(Robert Harley)為首的英國國債持有者,以債券為股本建立了一家公司——南海公司,這家公司得到了英國和西班牙殖民地貿易的特許權。

1718年,英國國王決定出資加入南海公司並擔任董事長,然後南海公司又通過大肆行賄,在1720年2月經議會批准獲得了全部英國國債的承銷權——這意味著,南海公司的股票帶有國家信用性質。

南海公司承諾接收全部國債,並且允許客戶以分期付款的方式(第一年只需支付10%的價款)來購買公司的新股票,並提出種種誘人諾言,其公司股價在短短的幾個月中,暴漲500%。

在國王本人成為南海公司股東的光環加持之下,從軍人到家庭婦女,從神父到學術精英,從議員到小商小販,他們不在乎這些公司的經營範圍、經營狀況和發展前景,只相信發起人吹噓公司如何能獲取巨大利潤,人們惟恐錯過大撈一把的機會——英國上下兩院,有超過一半的議員們都購買了股票。

按前文所說,牛頓雖然年薪極高——但誰又會嫌錢多了扎手呢?

如果買入股票就能爆賺,而且還不用辛辛苦苦勞動,那幹嘛要像傻子一樣工作呢?

更何況,如果能夠通過炒股掙錢,證明自己比其他人都牛逼,再順便損一下萊布尼茨和胡克之類的學術對手,證明自己不僅科學領域是超一流高手,而且在貨幣金融領域也是個超一流高手,只要想一想這個念頭,牛頓就覺得爽呆了!

既然如此,科學家牛頓決定發一筆大財,他孤注一擲把所有資金都投到股票市場中來,而且幾乎把自己的所有錢財都購買了南海公司的股票,妄圖一夜暴富,由科學界的第一牛人變成炒股大神……

南海公司股票的成功刺激了一堆亂七八糟的股份制公司“上市”,相應的股票也都跟著雞犬升天,據說有這麼一家“自稱從事特別賺錢的產業,但大家都不知道幹什麼”的公司,股票價格漲幅居然也達到好幾倍。

看著這些亂七八糟的爛公司分流購買南海公司股票的資金,南海公司特意給英國國會提議,通過一部《泡沫法案》(Bubble Acts),禁止皮包公司“上市”。

福兮,禍之所伏。

法案一出,皮包公司的股票價格固然飛流直下,可南海公司本身的弄虛作假和官商勾結行為也被媒體披露(哎,圖樣圖森破,大英帝國居然不知道管制媒體,保護國有企業,防止“國有資產貶值”),公司股價也一起飛流直下,後來,被政府立案調查,最終一蹶不振。

這就是金融史上著名的“南海泡沫事件”,而牛頓,在這場當時英國的全民發財夢中輸了個底朝天,當時年收入已經達到2000英鎊的他,股市中損失了一大筆錢——後來有人傳聞說是2萬英鎊,但根據一些文獻顯示,這個2萬英鎊的說法是他的外甥女凱瑟琳-巴頓所說,更有可能的,是從最高點跌去2萬英鎊。

這一年,牛頓78歲。

投機失敗對大科學家打擊相當大。自從投入金錢活動之後,他再也沒有恢復“往昔那種心智上的一致性”,“他在眾人面前講話很少”,“他的表情和舉止總顯得有些倦怠”。

有人說,科學家和經濟學家中,根本就沒有炒股成功的例子——這個觀點也是錯的,經濟學家炒股固然有大把失敗的例子,但也有極為成功的。

據我個人所知,經濟學家中投資最牛的兩個人,應該是李嘉圖和凱恩斯,其中李嘉圖主要投資於政府債券和地產,而凱恩斯則是炒股極為成功。

雖然炒股有損失,但對牛頓而言並非致命,而且,與大家的認知相反,老年牛頓是一個極其成功的投資理財人士,根據有關文獻估算:

1699年至1727年,27年的鑄幣工作中牛頓得到的年薪+分紅合計超過4萬英鎊,此外還有老家的房產收入,扣除食宿費用,牛頓積累財富約在4萬英鎊,因為牛頓既無婚姻又無子女要撫養,這些基本是淨儲蓄,自然會用於投資;

幾份文件顯示,1713年牛頓擁有2500鎊的南海股票,1720年4月初股票要開始大漲時,牛頓簽署一項文件授權出售3000鎊的南海股票;1720年6月初,他曾高價買進1000英鎊南海股票;1722年8月的信中,牛頓表示他擁有的南海股票價值2.17萬英鎊;

1724年時,東印度公司(就是那個往中國運鴉片的公司)股東名單顯示有48位股東擁有的股票價值1萬英鎊以上,牛頓是其中之一(1.1萬鎊的股票),但3年後他逝世時,這些股票已不在他名下。

……

1722年,牛頓已經80歲了,他患上了膽結石;

1725年,牛頓又患上雙腳痛風,後來又患肺炎,為此,他辭去造幣廠廠長職務,由凱瑟琳的丈夫康杜伊特繼任;

1727年3月20日,85歲的牛頓與世長辭,死前他已經被女王授予“爵士”頭銜,死後更是被以國葬禮隆重地安葬在倫敦威斯敏斯特教堂。

真的,你不懂牛頓!

成千上萬普通市民湧向街頭,前往威斯敏斯特教堂,為這一真正的天才送行,而整個英國的王公大臣、文人學者,但凡與牛頓有過照面,紛紛弔唁致哀。

在牛頓活著的時候,法國大思想家伏爾泰感嘆,“他用真理的力量統治我們的頭腦,而不是用武力奴役我們!”

牛頓死後,親自參加牛頓葬禮的伏爾泰又酸氣十足地說,“走進威斯敏斯特教堂,人們所瞻仰的不是君王們的陵寢,而是國家為感謝那些為國增光的最偉大人物建立的紀念碑。這便是英國人民對於才能的尊敬。”

英國著名詩人為牛頓寫下這樣一段墓誌銘:“自然和自然的法則隱藏在黑夜之中。上帝說:‘讓牛頓降生吧!’於是,一切光明!”

雖然在77歲的時候遭遇股票血虧,但在死去的時候,牛頓的理財成果其實還相當不錯——他擁有英格蘭銀行股票面額14000鎊,南海公司5%股利的股票面額10000鎊,當時總市值28000英鎊(也就是說,如果不考慮其在南海公司的股票買賣中的賠賺,如果一開始就是股東,牛頓並沒有賠那麼多錢),其擁有的不動產價值也高達31822英鎊——

也就是說,在去世的時候,牛頓擁有的總財富高達7萬英鎊以上,相當於其擔任鑄幣廠廠長時年薪的50倍,這超越了當時絕大多數英國貴族的財富水平。按照前面我所說的估算,牛頓留下的財富,折算到今天的人民幣大約在1億元到180億元之多。

從出生時貧困鄉村一無所有的遺腹子,到死亡時的億萬富豪,又有幾個人有資格去嘲笑牛頓炒股失敗的投資呢?

根據相關記錄,牛頓有錢之後,對自己和僕人也都相當慷慨,他有兩位女僕和一位男僕(過世時有六位僕人)、每季支付20鎊僱用馬車和兩匹馬,車伕的薪資為4鎊6先令9便士,這在當時都屬於較高的報酬,牛頓屋內裝潢與日用品,也都是當時的高檔用品,這自不必說。

牛頓死後,其書稿及財產繼承人就是他的外甥女凱瑟琳-巴頓,凱瑟琳-巴頓死後,牛頓的書稿和財產又被凱瑟琳-巴頓的女兒普茨茅斯伯爵夫人(the Countess of Portsmouth)繼承,所以牛頓手稿也被稱為“普茨茅斯手稿”,如今這些資料大多數保存於英國國家檔案局。

最後,簡單總結牛頓85年的生平:

前面20年,成長上學,被媽媽逼著當農民;

中間30年,研究科學,成為人類最牛的科學大神;

後面35年,研究金錢,為英國人提供穩定鑄幣,種下金本位的種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