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0 被譽為“東方小夜曲”的《草原之夜》背後的“叛逆”故事

在大部分人的記憶裡,都有那首讓人無法忘懷的《草原之夜》。歌曲創作於1955年,由張加毅作詞,田歌作曲,是電影紀錄片《綠色的原野》中的插曲,也是第一首被列入世界名曲的藝術經典,被譽為“東方小夜曲”。

在《草原之夜》的背後,有著一個稍稍“叛逆”的故事。

那是在1959年的春天,30多歲的張加毅奉命率八一電影製片廠紀錄片攝製組,赴新疆拍攝大型彩色紀錄片《綠色的原野》,並將其作為建國10週年的獻禮片。

被譽為“東方小夜曲”的《草原之夜》背後的“叛逆”故事

圖:年輕的張加毅

早在來到新疆之前,詞作者張加毅就接到了周恩來總理的三個指示:創作的這首歌第一要很好地歌頌兵團戰士建設社會主義的勞動熱情;第二要反映新疆13個民族的親密團結;第三要反映中蘇友好。

帶著周總理的要求,一天傍晚,張加毅約曲作者田歌到外面散步,他們騎馬走了幾十公里,看見了一群兵團戰士一邊在篝火上烤野兔,一邊在彈琴唱歌。在他們的歌聲中,張加毅聽出了愛情、親情、友情和未來。

被譽為“東方小夜曲”的《草原之夜》背後的“叛逆”故事

圖:田歌

被譽為“東方小夜曲”的《草原之夜》背後的“叛逆”故事

日落時分,動人的歌聲依然在草原上飄蕩不已,惹人沉醉。看到草原上的戰士們在那般艱苦的環境下,依然嚮往美麗愛情的精神,張加毅深深被打動。

被譽為“東方小夜曲”的《草原之夜》背後的“叛逆”故事

然而,當時的時代背景是大躍進時期,如此纏綿溫柔的曲子實在稀罕,他不禁想:為什麼我們的作品裡一定要塞滿了豪情壯志、催人激進的口號呢?張加毅把真實的想法如數地告訴了田歌。

這一別樣的想法激起了田歌的創作慾望。40分鐘後,興奮的田歌打開琴盒,邊彈邊唱了起來:“ 美麗的夜色多沉靜,草原上只留下我的琴聲,想給遠方的姑娘寫封信,可惜沒有郵遞員來傳情。”

就這樣,一首與當時音樂圈中流行的激進曲風背道而馳的《草原之夜》誕生了。

被譽為“東方小夜曲”的《草原之夜》背後的“叛逆”故事

國慶節後,周恩來總理親自主持盛大宴會,為優秀文藝作品嘉獎。周總理舉著酒杯,走到張加毅面前:“祝賀你,張加毅同志,兩年前你帶著《移山填海》在國際電影節上露了臉。國慶10週年,《綠色的原野》又為國增了光,尤其是《草原之夜》非常好聽。”

《草原之夜》很快紅遍了大江南北。但這並沒有讓它擺脫“運動”帶來的厄運。甚至,它一度被視為“修正主義大毒草”、“腐蝕青年的靡靡之音”。直到粉碎“四人幫”以後,《草原之夜》才徹底獲得新生,並被納入中國民族經典歌曲的寶庫。

可以說,這首經典也是歷經萬難,九死一生呀!但也正因為這樣,《草原之夜》才更加具有魅力,讓人如獲至寶般加倍疼惜。

被譽為“東方小夜曲”的《草原之夜》背後的“叛逆”故事

圖:李雙江

這首歌曲的演唱者之一中國著名男高音歌唱家李雙江曾說:“1959年,我在讀大學時就開始唱《草原之夜》了,1963年入伍到新疆和田歌同志同在一個團工作,受到他的指點,唱的很走心,更有情、有趣、有味了。至今50多年過去,這首歌幾乎天天唱,唱了有幾千次。”這也充分證明的《草原之夜》深受廣大人民群眾和演唱者的喜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