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4 “李子柒”必須火?是的

按照常見的市場規律推論,短視頻已經是一個極其成熟的產業:產業上游看得見清晰的商業模式、產業下游看得見可行的上升渠道、投資者能夠獲得直觀的價值回報,再加上網絡環境的進一步建設、拍攝剪輯技術的進一步下沉、設備和相關人次儲備進一步完善等因素,像極了每個改變人們生活方式的現象級風口。

不過你也很容易發現,在行業語境中幾乎很難發現有人用“成熟產業”來定義短視頻,並且有兩個很難反駁的理由。

首先是所謂的產業下游上升渠道有歸有,但卻很難做到穩定。比如最常見的上升渠道“算法”,在短視頻平臺想要獲得熱門推薦的前提,是通過算法的初篩成為“待推薦視頻”從而進入人工審核階段,而推薦算法則通常參考作品在初期流量池內(比如前600播放量)的關鍵數據(點贊、評論、完播、分享等)來完成。

可內容產業是先天與C端充分對接的,甚至某種程度上是由C端主導的,在政策環境、市場環境、行業環境等諸多因素的不斷影響下,平臺必須以天為單位不斷對算法進行優化調整,要求人們投入更多的精力去研究透徹。

另一個無法反駁的理由來自於上游的商業模式。一方面,短視頻內容創作者們的確有豐富的商業模式,比如電商帶貨、內容採買等等,然而這些商業模式也充滿了拿來主義的色彩——電商帶貨是電視購物的新渠道變體、內容採買更多由專業影視團隊操盤、內容訂閱往往侷限於深度垂類——目前並沒有任何一種商業模式是基於“短視頻”這個內容載體的特性所原生的。

當然並不是說任何產業都必須要有自己原生的商業模式,短視頻區別於其他內容載體的新特性,完全有可能放大固有模式的優勢。但同樣無法否認的是,無論我們從什麼角度去理解,“短視頻”始終是被工具化對待的。它可以加速一個渠道的形成,可以放大一波流量的聚集,可以實現一次有效的推廣,但當他獨立存在時人們的印象隨即就變得刻板而負面:

“短視頻不就是拍著玩,難道你還想紅嗎?”

所以即使輿論已經呈現絕對的“一邊倒”,我們也有充足的理由相信李子柒在2019年12月的忽然爆火併不是一次精心策劃的公關傳播。畢竟對於人民、對於產業、對於產業中求生的人民來說,這次爆火真的太及時了。

作者 / 指北BB組

“李子柒”必須火?是的

拋開田園牧歌這樣的內容契合了年輕人逃離城市壓力的需求,從短視頻這個產業行業來看“李子柒”,其實有另一種路徑。

如果將這輪“李子柒爆火”的關鍵詞鎖定在新媒體、全民認同和影響力出圈,這樣的輿情節奏很容易讓人聯想起當年的papi醬。尤其是將成功出圈的核心因素、外部環境進行類比,人們很容易發現這兩輪時隔3年的全民狂熱有很多共同之處,比如對人們感官造成強烈衝擊的“價值創造能力”。


“李子柒”必須火?是的

如上圖顯示,papi將百度搜索熱度的巔峰出現在了2016年3月到5月之間。在這期間papi醬先後完成了首輪的1200萬融資、以及成交價2200萬的第一支廣告位拍賣——要知道當時自媒體(或者新媒體)團隊雖然也屢有融資,但基本都維持在百萬人民幣級別,papi醬直接將這個數字推上了一個新的維度。


李子柒的情況非常類似。雖然在各種採訪報道中李子柒都沒有表現出過於強烈的商業野心,她的內容自始至今也沒有多餘的商業植入色彩,但人們也從不吝惜文筆來描寫李子柒的收入有多誇張,第三方平臺Noxinfluencer估算的“單個視頻合作費用高達80萬、一年的廣告分紅預計達4452萬元”被大量引用。


“李子柒”必須火?是的

(你說巧不巧,前一姐“辦公室小野”的通稿也愛羅列收入數字)


成長方式就更加重合了。如果將papi醬的內容解構為“收集網友們最熱門的那些評論和段子,進行視頻化的集中演繹”、將李子柒的內容解構為“尋找符合公眾預期的理想生活方式”,不難發現兩者成功脫穎而出的背後有著共通的邏輯,即一方面消除了人們長期以來固有的鏡頭疏離感,將視頻能夠承載的內容更靠近平民語境,另一方面也找到了全新的公眾情緒/互聯網文化的集中表達方式,與同類競品們劃出了涇渭分明的界限,也通過這一波新鮮感積累了大量流量。

並且李子柒和papi醬都完成了圈層的突破。雖然從品類上看兩人都是短視頻創作者,但兩人並不依賴於短視頻內容平臺。當她們進入微博這樣更受眾面更大、社交屬性更重的廣角平臺後,仍然有出色的生命力,甚至能夠有效利用微博的社交資源,進一步完成社交資產的積累。


“李子柒”必須火?是的

(向“週一放送”顯然在結構語言上不太“短視頻社區”)


所以李子柒未來會有什麼樣的發展,理論上我們已經可以根據papi醬的發展軌跡來進行一個大概率預測。比如將個人升級為品牌再提煉成方法論、搞個“ziqitube”全媒體內容平臺什麼的,看上去只是個時間問題。

但這輪全民李子柒狂熱僅僅是重複了papi醬3年前的軌跡嗎?顯然不是。翻看兩者爆火之後的輿論走勢,又不難發現“papi醬爆火”與“李子柒爆火”表面上都成功地將公眾注意力聚焦在了短視頻上,客觀刺激了產業向前發展,但在輸出結果上卻有著非常微妙的差異,並直觀體現在輿論環境給予兩者的待遇上。

肉眼可見的是,papi醬在2016年的爆火也隨之迎來了一輪全方面的質疑。比如在投資人層面,藍港在線總裁兼CEO王峰在papi醬3月完成首輪融資後曾經在朋友圈說道“無論是投資者還是創業者,最好別迷失在所謂網紅的鬼探中,那些眼球都是浮雲”,充分表明了其“不看好”的態度;而到了4月,papi醬又因頻繁出現粗口低俗內容,在“群眾舉報和專家評審結果”推動下被廣電總局勒令下架修改。

而人們對待李子柒的認同不僅是全方位的,更是以由內而外的姿態展現。除了來自資本市場和產業端的肯定,自媒體的“議程設置”在整個輿情發展過程中起到了非常關鍵的作用——自媒體發起話題、自媒體參與討論、自媒體再將這種熱論熱度充分地表現出來,最終吸引來自官媒的認同——

換句話說,“李子柒能成功”基本已經成為了專業領域內的共識


“李子柒”必須火?是的

當然理論上兩者之間形成這樣的差異是一種必然,畢竟papi醬和李子柒分屬兩個不同的內容品類,受眾不同也自然決定了她們面臨的輿論環境會有所不同。但也正如郭德綱所說的那樣“只有同行之間才有赤裸裸的仇恨”——能夠讓自媒體等內容產業從業者,尤其是被短視頻大量分流注意力的圖文類自媒體認同,這無論如何都是一件很難實現的事。

再考慮到李子柒的最大“黑點”,即“過於田園牧歌式的內容策略”,本質上是幫助人們在精神上實現對現實生活的一種逃離——其現實意義僅僅侷限在一次發洩壓力的心靈馬殺雞,遠不及papi對公共情緒的即時反饋——似乎與許多自媒體所堅持的價值底線相悖,這樣的集體認同更增添上一層魔幻的色彩,也更值得我們去繼續發問:

從papi醬到李子柒,人們到底需不需要短視頻?如果需要,人們又想通過這種全產業生態式的集體認同,對外界傳遞出什麼樣的信號呢?

“李子柒”必須火?是的

首先我們可以明確人們肯定需要短視頻。最起碼從非常功利的角度來講,大環境越是信息過載就越強調傳播路徑的重要性,當短視頻實現了低門檻、短路徑和直觀表達,人們沒有理由去拒絕這種更符合當下傳播環境的內容載體。而從這個層面上來看,我們開頭所提到的“短視頻工具化”其實也無可厚非,至少短視頻在這樣的設定裡有明確的產業分工,能夠為整個產業的繁榮程度提供一個穩定的下限。


那為什麼整個產業還需要為一個產業分工已經明確的內容載體,掀起新的一輪狂歡呢?這個問題我們或許可以從短視頻產業的發展簡史談起。

根據公開的資料顯示,國內最早的一批短視頻產品出現在2013年前後。比如快手成功GIF製作工具到短視頻內容平臺的轉型,就發生在2012年11月;還有如今被重啟並且砸入重金的微視,其初代產品的雛形可以追溯到2013年;美拍是稍晚一些的產品,最早的版本出現在2014年上半年。

這種時間點高度集中的現象並不是孤立存在的。我們很容易在相關的行業報道中,看到這個時間區間的另一個稱呼,即國內手機市場的“第二輪換機潮”——智能手機成為主流、4G流量資費進一步降低、網絡環境得到充分改善、手機在供應鏈充分保證的情況下實現成功下沉,推動移動互聯網用戶開始超過PC用戶。

“李子柒”必須火?是的

(中華酷聯的最後巔峰出現在2012年)



所以當你將這兩個發生在相同時間點的大趨勢結合起來看時,不難得出這樣一個結論:如今大量的網民是原生於移動互聯網時代的,短視頻作為同樣原生於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內容載體,是他們最重要也最主流的互聯網場景之一,並定義了他們的互聯網畫像。


當然,如今我們站在上帝視角來看,正是這樣的背景拓寬了互聯網產業的賽道,讓人們看到了許多新產業發展的契機(例如新媒體)。但對於當時的人們來說,至少有三個問題影響著人們對於新趨勢的判斷:

-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到底能不能帶來一條新的生長路徑?

-新的內容載體到底有怎樣的產業分工?

-移動互聯網用戶僅僅是技術下沉的普惠者,還是能夠重新定義未來的產業環境?

這些問題顯然決定了這個即將到來的新趨勢的上限與下限,而原生於移動互聯網時代的短視頻創作者們顯然是最合適的回答者,甚至沒有之一。

papi醬並沒有很好地替人們找到這些答案。在她之前,草根內容創作者們(比如胡戈、叫獸、盧正雨)雖然也能夠得到價值認同,但背後總是有“正規軍收編”的影子(比如叫獸之於正統形態的影視公司萬合天宜、萬合天宜之於優酷),並沒有跳出傳統產業模式所設置的成長框架。

因此當papi醬以草根創作者的形態獲得資本市場的認同,能夠順利進入產業的上游時,人們自然會用足夠的熱度來匹配這樣的嘗試:至少我們看來了移動互聯網時代所帶來的新可能性——而遺憾的地方也在這裡,隨著papitube的建立以及經紀公司的簽約,人們原本期望的“新可能性”再次妥協於傳統產業模式所設置的成長框架——人民需要“papi醬”還是一個名為“papi醬”的娛樂明星,答案不言而喻。

“李子柒”這個賬號的成長過程顯然更接近答案。比如在內容構成上,或許你會覺得李子柒“田園牧歌”式的內容節奏過慢,不如同類型賬號“野食小哥”那樣帶來衝擊感,不如“辦公室小野”充實,甚至不如美食類綜藝那樣有絕對的注意力焦點(比如明星),但新內容載體的特性卻也在這個過程中被髮揮得到了一種極限:

-畫幅更小,意味著人們的注意力更聚焦,更強調對細節的把控;

-時間更短,意味著人們需要鮮明的主題,更強調內容的完整性與延續性;

-觀看場景更隨機,意味著人們的需求更直觀:將時間交給你,你來替人們進行更好的規劃……

甚至在我們傳統概念裡互相孤立、品類不同的內容平臺,也在李子柒的成長過程中被串聯起來,以不同的分工組成了一個“極有移動互聯網時代特徵”的成長路徑,比如微博。

在人們的印象裡,微博更像是一個進階式的平臺,代表著一個人的熱度高低。比如雙11到雙12期間基本從熱搜下不去的李佳琦,在通常的邏輯判斷中,這就意味著“李佳琦紅出圈了”。

但實際上微博顯然不僅僅是一個流量集散地。一方面,微博能夠成為“出圈標誌”的前提,是它囊括了容量足夠大並且維度足夠豐富的用戶樣本——這是其他任何平臺所無法提供的,也意味著創作者面對著更大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微博近乎於全品類的內容展示方式,也給創作者提供了與市場充分交互的手段。

也就是說,如何真正意義上的激活“微博”平臺的潛力,是每個內容創作者都必須處理好的問題。而李子柒的成長過程則提供了一組理想的答案。


“李子柒”必須火?是的

理論上微博並不是李子柒最主要的內容發佈渠道,但拉通她的成長經歷你很容易發現,李子柒的每個重要節點幾乎都有一個“微博蓋章”的過程。以2017年5月爆發的輿論危機為例(主要集中在李子柒是否為團隊操作的成品、怒吃獨立製作者人設的爭議上),其最終是以李子柒在微博上官宣“停更”為最終節點。

當然類似的例子也有很多。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今年早些時候“辦公室小野”所引發的輿論危機,從爆發到解決幾乎每一個環節都是以“微博”作為節點進行擴散的,但考慮到不同內容載體的職能明確,和成長路徑的完整性,“李子柒”毫無疑問是一個再合適不過的模板了。

總之我們完全可以將“李子柒熱”進行這樣的提煉:人們想通過對於李子柒的共同認可,為這個時代的發展方式尋找一個參考答案。這個答案或許並不是最好的,但至少是它充分探索了這個時代的所有特性,並這些特性的優勢儘可能地發揮了出來。

“李子柒”必須火?是的

現在的“李子柒”就像一個框,什麼都可以往裡面裝。從文化輸出到現代人的理想生活,李子柒在不同的通稿中不斷更換著頭銜,以不同形式滿足著人們的想象,支撐起了一篇又一篇10W+。

當然李子柒值得這樣的褒獎,但可怕的地方在於,當這種集體認可上升到足夠的規模時,無論李子柒的初心是否如此,她都很難在“尋找人們理想生活”的需求上選擇獨善其身,人們也很快忘記了當初追捧“李子柒”的真正意義,開始符號化地對其進行改造,然後又一個一地雞毛的故事。

所以李子柒必須火,也有充分火的理由,但如果不能在有限的時間裡,快速找到“李子柒火”背後的真實訴求,那麼隨著“李子柒爆火”帶動了行業的大量複製生產,當“李子柒熱”的規模影響了產業的規劃和相關法律法規的完善,當李子柒的意義被媒體當大到了社會問題的思考層面,這個本來可以很完美的模板的解讀全,也將肉眼可見地失去實際意義,最終被遺忘在了不斷的迭代過程中。

“留給我們的時間已經不多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