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7 建設師德,缺的是這兩項制度

近日,教育部等七部門印發《關於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師德師風建設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意見》指出,經過5年左右努力,基本建立起完備的師德師風建設制度體系和有效的師德師風建設長效機制。

建設師德,缺的是這兩項制度


關於加強和改進師德建設,我國教育部下發的文件眾多。此次下發的《意見》,“新意”之處就在於明確了構建師德師風建設的制度體系和長效機制的目標。這是我國師德師風建設的“薄弱項”,雖然國家高度重視師德師風建設,但是,師德師風建設還需要教育部門反覆發文重申、強調,缺乏制度體系和長效機制。

構建師德師風建設的制度體系和長效機制,首先必須搞清楚影響師德師風建設的制度、機制是什麼。在筆者看來,師德就是教師的職業道德,要基於職業屬性建設師德。從職業屬性出發,對師德師風影響最關鍵的制度,是國家教育公務員制度和現代學校制度。

2005年發佈的《教育部關於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師德建設的意見》,要求各級各類學校要把師德建設擺在教師工作的首位,貫穿於管理工作的全過程。學校主要領導要親自抓師德建設。高校要切實把師德建設工作擺上重要議事日程,加強領導,統一規劃,開展一次以師德建設為主要內容的教師輪訓,在此基礎上,做到經常化、制度化。學校基層黨組織、廣大黨員教師要充分發揮政治核心和先鋒模範作用。學校教代會和群團組織緊密配合,學生、家長和社會積極參與,形成加強和推進師德建設的合力。


建設師德,缺的是這兩項制度

這指的是抓師德師風建設經常化、制度化。而這樣抓師德師風建設,很容易變為空洞的“說教”,比如要為人師表,要增強教師職業榮譽感,要有奉獻和犧牲精神等。但與對教師的“高道德要求”對應,社會對師德師風的不滿情緒反而增加。這一問題不在於教師,而在於對師德師風建設的定位。師德師風建設對教師提出師德要求沒有問題,可不解決教師實際問題,師德是要求不出來的。比如,教師要求獲得合法的待遇,這也被部分人認為師德覺悟不高,老是提待遇。

教師就是一個職業,要讓職業有吸引力,必須保障從業者的待遇和權利,做到職責和權利對等。我國建設師德師風,卻有脫離職業屬性進行建設的問題。一方面,不少地方並沒有依法保障教師的待遇,在學校辦學中,教師的教育權利也沒有有效落實;另一方面,有關部門卻對教師提出高要求,而且還超出教師職責範疇,給教師佈置非教學任務,令教師非教學壓力和負擔沉重。

要解決這兩方面問題,對於中小學教師而言,有必要建立國家教育公務員制度。讓教師享有國家公務員的待遇、權利,同時履行教育公務員的相應的職責。去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於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提出要明確教師的特別重要地位。突顯教師職業的公共屬性,強化教師承擔的國家使命和公共教育服務的職責,確立公辦中小學教師作為國家公職人員特殊的法律地位,明確中小學教師的權利和義務,強化保障和管理。


建設師德,缺的是這兩項制度

除此,還必須推進現代學校制度建設,《關於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指出,推進現代學校制度建設,體現以人為本,突出教師主體地位,落實教師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維護教師職業尊嚴和合法權益,關心教師身心健康,克服職業倦怠,激發工作熱情。

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於減輕中小學教師負擔進一步營造教育教學良好環境的若干意見》。文件從提高認識,統籌規範督查檢查評比考核事項、社會事務進校園、精簡相關報表填寫工作、抽調借用中小學教師事宜,以及加強組織領導6個方面提出20項務實舉措,以期給教師減負,讓教師迴歸教書育人。而要落實這20項減負措施,也必須建立現代學校制度,突出教師主體地位。離開現代學校制度建設,教師缺乏參與學校辦學事務的權利,不被尊重,將很難有職業榮譽感,而會產生職業倦怠感,而當一個職業群體的不少從業者都充滿倦怠感時,如何要求出高的職業道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