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1 楊望:小微紓困成2020年關鍵詞

“麥克米倫缺口”(融資缺口)問題的解決,關係到國泰民生,因此,小微紓困將刻不容緩。

杨望:小微纾困成2020年关键词

回顧2019年,經濟週期性放緩和結構性減速進入調整期,小微企業進入生死存亡的邊緣。經營效益日漸惡化,融資獲得邊際走低,“活著”是這一年的關鍵詞。

進入2020年,1月6日,金融機構全面降準0.5個百分點,釋放長期資金8000多億。服務小微、民營企業長期資金1200多億,佔比15%,資金成本每年下降150億元。由此可見,“活下來”的小微企業,正逐步改善利潤空間和資金獲得條件,“紓困”成2020年關鍵詞。

2019年,小微扶持政策緊密出臺,特別是銀保監會提出的優化小微“兩增兩控”的總體目標,對金融機構支持小微企業融資有顯著政策效應。各界對政策效果發力保持高期待,但小微企業的融資獲得性並未得到實質性的提升。據中國人民銀行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10月末,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餘額11.32萬億元,較年初增長20.5%,低於2018年21.79%的平均增速。小微企業融資困難的因素眾多,我們嘗試從金融功能視角,找到了“麥克米倫缺口”這個關鍵因子,即中小微企業因長期融資壁壘而形成巨大的資金配置缺口,來試圖解碼和尋找解決路徑。

2018年世界銀行發佈的《中小微企業融資缺口》顯示,中國5600萬的中小微企業中,超過41%存在信貸困難,中型企業融資缺口達42%,小微企業甚至存在76%的潛在融資缺口。“麥克米倫缺口”(融資缺口)問題的解決,關係到國泰民生,因此,小微紓困將刻不容緩。

“麥克米倫缺口”源於金融排斥

“麥克米倫缺口”是因為金融機構對小微企業的金融排斥形成的,我國小微企業受到的金融排斥主要來源於以下三個方面。

(一)宏觀層面:金融制度

1、機會型排斥。

金融制度的安排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特定時間內國家戰略的影響,使得金融資源傾向於重點發展產業或重點發展地區。差別化的金融政策和非均衡的資源配置,使得處於“雙非重點”領域的小微企業幾乎無法獲得基本的金融支持。

2、市場型排斥。

中央層面對於小微企業和實體經濟的支持,在制定金融制度與落地實施對接時產生偏差,各級政府或部門目標不一致也容易導致政策工具與目標的偏離,從而造成區域金融資源的非市場化配置。

3、價格型排斥

地方政府對金融市場進行的非正向干預,造成了金融產品價格的扭曲,例如,對部分國有企業或產業進行大額財政稅收補貼。金融資源的供給方式受到外部的非理性介入可能導致異化,進而加劇小微企業受到的價格型金融排斥。

(二)中觀層面:金融體系

我國的金融體系構成呈現出較為突出的單一性和壟斷性,企業融資途徑是以銀行貸款等間接融資方式為主、債券股票等直接融資方式為輔。然而,在間接融資層面,商業銀行往往將資金投向政府融資的大型項目,而對小微企業的金融需求則設置較高的貸款條件,以致小微企業貸款在銀行貸款中的比重低於國企(見圖1);而在直接融資層面,全國性或區域性的股權融資等直接融資市場的門檻較高,小微企業又難以進入。

(三)微觀層面:銀行運營

首先,商業銀行的傳統信用評估方法立足於企業的資本規模、資產質量、抵押情況等財務信息,而小微企業大多在資產和擔保層面存在弱勢,因此在傳統管理體系下無法客觀反映出小微企業的信用資質。

其次,商業銀行嚴格的信貸管理流程對企業提交信息的詳盡、規範程度具有較高的要求,而小微企業普遍存在抵押物缺乏、信息不透明等劣勢,提高了其借貸的難度。最後,繁瑣的信貸審批流程與小微企業“短、小、頻、急”的資金需求不相匹配,打擊了小微企業向商業銀行申請融資的積極性。

小微“麥克米倫缺口”解決路徑探究

小微企業“麥克米倫缺口”需要跳出過於關注金融結構的桎梏,迴歸到金融功能的實現路徑來疏通或創新。

(一)從頂層設計看小微金融創新

“麥克米倫缺口”的本質是市場失靈,宏觀層面的政府幹預是治理市場失靈的一般思路,具有普遍性和強制性的優勢。

我國小微金融的頂層設計創新小微金融體系在宏觀層面的發展更多體現在核心、擴展金融功能的實現。

(1)貨幣政策施力於核心功能:引導資源配置

2017年以來,中國人民銀行在小微金融體系中強化了金融核心功能的實現,總體貨幣政策框架下創新型地嵌入調整措施(見表1),旨在通過金融機構引導社會資金流向小微企業。主要政策創新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定向降準。定向降準是人民銀行以降準優惠為商業銀行設立小微企業貸款激勵目標,旨在增加流向小微企業的中長期資金貸款。與定向降準相結合,2019年4月份的降準置換中期借貸便利(MLF),對銀行的資金結構進行了改善。一方面將大部分釋放的流動性引導至城商行和非縣域農商行;另一方面,通過增加銀行長期資金供應,減輕企業貸款壓力。

二是再貸款政策。人民銀行將小微企業債/貸款納入合格抵押品,不僅激勵了銀行增配與中小微企業相關的較低評級的信用債,還提高了小微企業相關擔保品的流動性,增強了金融市場對其投資的信心。

三是宏觀審慎評估體系(MPA)。人民銀行將在MPA的“信貸政策執行情況”考核中加入對小微企業貸款的臨時性專項指標,並對貸款利率做了限制。在普惠金融領域表現達標的銀行,將得到更優惠的結構性參數。

(2)行業指導施力於核心功能和擴展功能:增貸與風控並重

在金融體系中,銀保監會充分發揮行業指導的作用,將對小微金融發展的探索集中在優化資金配置和風險控制上。銀保監會更貼近金融主體的行為規範,其規整制度也更為嚴格,在一定時期內效果較為明顯。銀保監會對小微企業的貸款進行了強制性的目標設定(見表2),對金融機構的核心功能及擴展功能進行硬性指導。

(3)融資支持工具施力於核心功能和衍生功能:增貸與激勵並重

國家融資擔保基金由財政部和超過20家金融機構聯合成立,其運作機理(見圖2)是由政府設立基金,通過再擔保和股權融資的方式,為被投企業注入政府信用。該工具可起到吸引社會資本流向小微企業、分散擔保機構資金壓力的作用,實現資源配置優化的核心功能。

融資支持工具的另一重要嘗試是產業引導基金。其由政府出資設立母基金,再以基金管理人作為普通合夥人(GP),與其他社會資本合作共同設立子基金,對特定產業的小微企業進行股權投資。產業引導基金的亮點在於基金的市場化運營及讓利於民的激勵措施。政府在其中僅承擔出資的角色,基金的日常操作交由基金管理人進行市場化的運營,且在進行投資收益分配時政府讓出大部分給社會資本,採用分批退出機制來盤活引導基金。這一系列的舉措,可通過資本市場機制來激勵金融機構參與作為基金管理人、激勵社會資本參與小微企業的投資,達到小微金融衍生功能的實現。

(二)從微觀實踐看小微金融創新

  • 我國小微金融的微觀實踐創新
  • 我國小微金融的微觀創新則更多集中於金融基本功能和風險控制的實現,體現為金融與科技機構創新型小微金融產品和服務開發(見表3)。在小微金融體系中,金融機構作為金融中介的角色,側重於對資金融通環節進行各方面的優化,開發有梯度的金融產品。

    (1)簡化業務流程:引入移動金融

    各金融機構將小微企業貸款業務入口轉移到移動端的APP上,實現實時詢價、全線上申請、自動審核放款等一系列貸款流程的簡化。相比傳統的貸款申請,創新的金融產品基於後臺的大數據支撐和模型分析,以標準化的流程提高了業務處理的效率,更好地迎合了小微企業申貸“短、頻、急、小”的特點;同時,智能處理分析技術的引入,則減少了更多的人工中間環節,降低了小微企業貸款業務的成本,解決了金融資源配置扭曲、長尾客戶難以觸及的問題。

    (2)加強風險控制:引入大數據技術

    大數據技術的引入改變了銀行傳統的風險管理手段。傳統的風險管理除了在貸前進行基礎信息、評級信息的調研外,更多的重點放在了貸後的懲戒約束。而針對小微金融的創新金融產品,則從企業的數據模型構建和銀稅、銀政合作兩個渠道,實現了大數據的分析風控。

    (3)開發差異化產品:引入需求分析

    從小微企業的實際需求出發,結合實際條件,為不同類型的企業提供差異化的融資服務,避免標準化條款對不同小微企業的限制。例如,為科技型企業提供零抵押融資;利用供應鏈的首付款憑證,為鏈上的任一企業提供融資、保理服務。

    正如小微金融創新領軍人物曹彤所說:“在中小企業普遍缺乏抵質押物的大前提下,有效解決這部分穩定現金流的銀企信息不對稱的問題,是化解中小企業融資難的關鍵”。

    如何修建信息到數據、數據到信用的“最後一公里”金融基礎設施,漸成解決“麥克米倫缺口”問題的核心路徑。因此可以預見,小微紓困將是2020的關鍵詞,也是必修課。

    (瀚德金融科技研究院副研究員周鈺筠對本文有突出貢獻)

    (本文作者介紹:瀚德金融科技研究院執行院長、中國人民大學金融科技研究所高級研究員國際貨幣研究所研究員。)

    關注同花順財經微信公眾號(ths518),獲取更多財經資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