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汪洋談《活法》:轉換心智模式,活法就會不同

好和壞,真的是一念之間的事情,這由我們的心智模式決定,這也決定了我們的活法。

松下幸之助說,他在20多歲的時候,原本家裡面的十個人在兩三年之內相繼去世,最後只剩自己一個人。當他從這種極度的絕望當中轉換出來後,他便認為自己真的很難死掉。於是他開始努力地工作,身體反而越來越健康,並創建了松下這樣的企業,並且一直活到94歲。類似的,稻盛和夫年少時,一家人得了肺結核病,同樣經歷了幾乎絕望的人生境遇,這種體驗讓他總結出事情沒有絕對的好壞,而是取決於每個人看待事物的心智模式,這也是一種世界觀。

旌華老師分享 | 汪洋談《活法》:轉換心智模式,活法就會不同

在人的一生中,把不好的事情都轉換為好事情的心智模式,不僅是一種能力,更是一種活法。世界絕對的沒有好,也沒有絕對的沒有壞,好與壞皆是相對而言的。它就像一個圓環一樣,轉著圈兒地從好到壞,再到好,再到壞再回到好……人能夠真正修養到心物相忘,外界與自我都相忘,才可以迴歸到那個環中的境界。

好壞只不過是人們心智模式的一個判斷,如果你發現自己不能超脫好壞的迷失,還是會為好事情而高興,為壞事情而傷心,你又知道好壞是可以通過自己世界觀的改變而改變的話,把一切壞事都朝好的方向去想,就變成一種在艱難的人生當中值得擁有的心智模式。

你是不是覺得這有點兒阿Q精神?實際上,我們可能對阿Q精神有點誤解。在那樣一個時代,魯迅先生把這樣的心智模式批判為阿Q精神,然而放在更高的維度來看,如果我們沒有一點兒把壞事看成好事的能力,甚至當你看到壞的一面而把事情看的真的很壞的話,不是活的很悲催嗎?

旌華老師分享 | 汪洋談《活法》:轉換心智模式,活法就會不同

如何讓我們境隨心轉,活出精彩?其實,只要從自我做起,改變心智模式,你就會慢慢地發現,只需要改變自己,就可以改變環境,因為你是整個環境中的一點。在稻盛先生的《六項精進》中談到的利他是很好的方法。把自己能做的,能有的積極分享給他人,你就會發現你能影響整個環境。

所以我們要放下單一思維與偏見,從一個真正的、環狀的、禍福相依的整體去看待世界,你就不會情緒悲觀,你就會“不以物喜,不以已悲”,你就會活出精彩的人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