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3 年度案例來了!廣清接合片區如何融入世界級灣區?

記者觀察

回首2019年,多個重要發展戰略接連出臺,標識出廣東發展的清晰航標。

年度案例来了!广清接合片区如何融入世界级湾区?

2019年2月18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世界級城市群等五大戰略定位讓粵港澳大灣區迎來了更明晰的前行方向。

2019年8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於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的意見》,深圳這個改革開放先行地迎來新的歷史使命。

綱舉則目張。粵港澳大灣區和先行示範區,點面結合的“雙區驅動”下,廣東加快形成全面深化改革開放新格局。

2019年10月,廣東省委深改委《關於印發廣州市推動“四個出新出彩”行動方案的通知》發佈,廣深“雙核聯動”活力迸發。

在廣州,南沙粵港澳全面合作示範區、中新廣州知識城等重大平臺建設正酣;永慶坊二期的微改造如火如荼……

在深圳,30平方公里產業用地面向全球招商,簽約額超過5600億元;從申請成立公司到拿到營業執照只要幾十秒……

隨著南沙大橋、穗深城軌的相繼建成通車,相隔僅100公里的兩地互動更加密切。根據《廣州市深圳市深化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兩市將在共建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打造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共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現代產業體系、共同引領“一核一帶一區”建設等領域合作。

如今,粵港澳大灣區的軌道交通一小時範圍內,廣深港3個GDP超2萬億元人民幣的城市緊密相連,加上佛山和緊追其後的東莞,未來數年,粵港澳大灣區GDP超萬億元人民幣的城市將達5個。

如此經濟體量的大城市扎堆,在世界也屬罕見。

國家發改委區域發展戰略研究中心區域戰略一室負責人、副研究員張燕認為,廣州、深圳在科技創新、產業發展、優質生活圈建設等方面優勢互補、強強聯動、競相發展,通過創新鏈、產業鏈、政策鏈的融會貫通,有望帶動全省躍升發展。

2019年,“一核一帶一區”區域發展新格局加速成型,區域發展不協調的難題有效破解:

在沿海經濟帶東西兩翼,巴斯夫(廣東)一體化基地等一批規模大、質量好、水平高的投資項目紛紛落子;在北部生態發展區,2019年前三季度陽江GDP增長7.5%,同期清遠GDP增長6.5%,多個城市經濟增速超過同期全省平均。

以廣深“雙核聯動”為樞紐的珠三角區域一方面通過“一核一帶一區”帶動全省發展,另一方面推動“雙區驅動”,粵港攜手打造世界級灣區。

正是在這樣的發展格局下,我們在廣東看到改革與創新“兩個輪子”驅動的生動實踐,看到產業與消費共同升級的鮮活演繹,更看到一個以全球為消費市場、要素來源和發展舞臺的世界級灣區正在南海之濱噴薄而出。

年度案例

廣清接合片區

入選國家級試驗區

3年前,學校初高中部僅有30名清遠學子入讀;3年後,初高中部清遠學生數量增至800人。廣鐵一中(萬科城)外國語學校位於廣清交界的北部萬科城,已成為廣清教育一體化成效的縮影。

每一個民生小切口,都是廣清一體化的生動註腳。

數據顯示,第二輪廣清對口幫扶以來,廣州支持清遠新建3所學校和改善124所學校教學條件,幫助清遠新增優質學位5800多個,向清遠派出醫療專家2864人次,支持培訓清遠醫技人員34215人次,老百姓在家門口得到省、市“三甲”醫院專家的診治。

連山壯族瑤族自治縣人民醫院外科主任黃兆慧說,在專家的“傳幫帶”下,當地醫生已經能夠獨立開展腹腔鏡手術、宮腔鏡手術、鼻內鏡手術等難度較高的手術,“連山群眾足不出縣也能治好大病,患者開始紛紛迴流。”

為提升廣清一體化格局,廣清兩市按照把清遠作為“廣州北”的區域定位、攜手全面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要求,編制《廣清一體化“十四五”高質量發展規劃》,不斷完善規劃,對《廣清一體化交通專項規劃》《廣清一體化產業專項規劃》進行修編,推進編制(修編)兩市《城市軌道交通線網規劃》,不斷深化兩市對口幫扶,促進廣清兩市交通、產業、營商環境一體化。

廣清產業園落地生根、社保醫保民生互通、政務服務跨城通辦、公交交通跨市運營……歷經7年推進一體化,廣清接合片區試驗上升到了國家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

近日,國家發展改革委、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等十八部門聯合印發《國家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改革方案》,廣清接合片區等11個地區被確定為國家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廣清一體化正迎來更強勁的政策推動力。

2019年12月24日上午,廣清經濟特別合作區廣德(英德)產業園舉行了世界500強雪松控股集團,國內500強廣建集團、上海電氣集團等17個項目集中籤約暨動工活動,項目總投資約124億元。

雪松控股集團董事、雪松大宗商品供應鏈集團董事長範佳昱說:“對於廣州黃埔和清遠英德兩地共建的廣德(英德)產業園,我們非常看好和信賴,集團計劃在園區建設銅基新材料基地項目,總投資超10億元,預計建成後年產值達25億元。”

隨後,位於清遠市的中國南部物流樞紐園區首期開業,吹響了廣清空港現代物流產業新城核心建設號角,也顯示廣清兩市響應廣清結合片區試驗的前瞻性和信心決心。

2019年上半年,廣清經濟特別合作區範圍首次披露,兩市將共同建設“三園一城”:廣清(清城)、廣德(英德)、廣佛(佛岡)三個產業園和廣清空港現代物流產業新城,建設現代產業和生態宜居相結合的經濟合作區。

深汕合作區

探路“飛地經濟”

日前,深圳市深汕特別合作區(簡稱“深汕合作區”)又簽約引進一重量級機器人項目。

2019年12月23日,深汕合作區管委會與哈工大機器人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簡稱“哈工大機器人集團”)正式簽訂合作協議,根據協議,哈工大機器人集團及其合作伙伴擬在深汕合作區投資25億元建設哈工大機器人集團(深汕)機器人創新基地(暫定名)。

這成為深汕合作區理順體制機制助推經濟社會後發趕超、跨越發展的一個縮影。

截至2019年11月底,深汕合作區地區生產總值同比增長23%,完成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8.0%,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57.3%。主要經濟指標增長之快前所未有,昔日的產業窪地正在崛起成為產業高地、創業熱土。

這些亮眼經濟數據的取得,離不開一大批來自深圳的優質企業“支撐”。

據統計,深汕合作區已供地產業項目共89個(82個來自深圳),其中已投產項目23個,即將投產項目7個,已動工建設項目26個,已供地未動工項目27個,正在招拍掛項目6個,計劃總投資超過490億元,全部達產後預計年產值900億元、預計年稅收約67億元,將提供6.3萬個就業崗位。

深圳市虹菱電器有限公司總經理李智開說:“虹菱電器是最早落戶深汕合作區並投產的高新企業之一,公司是國內領先的高端智能平板研發製造商,一年來產銷兩旺,深汕合作區是企業發展的福地。”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一系列利好消息,都在驗證深汕合作區建設發展的重大意義。廣東省政府參事、廣東省委黨校教授陳鴻宇認為:實踐證明,“飛地經濟”模式非常適應粵港澳大灣區建設。

從某種角度來說,深汕合作區的成功,就在於打破行政“藩籬”,破解體制機制障礙。

2000年以來,全國範圍內掀起一波波飛地產業園建設高潮,深汕合作區也是早期飛地園區的代表,因為體制機制的不順,也曾舉步維艱。

從2008年成立的深圳(汕尾)產業轉移工業園到2011年深汕兩市共建深汕合作區,再到目前成為深圳第“10+1”區,上升為國家戰略,深汕合作區以持續創新的姿態,迎來“飛地經濟”最深度模式,以深圳市一個經濟功能區的標準和要求,進行頂層設計、資源配置、規劃建設、管理運營。

從雜草叢生的荒蕪之地,到生機勃勃的產業集聚區,從對口幫扶的產業轉移園,到現代化國際性濱海智慧新城,深汕合作區始終堅定推動體制機制調整,不斷“破題”。

2019年11月5日,深汕合作區首次向全球推出5平方公里產業用地招商,位於深圳市各區前列。

深汕合作區堅持重大項目、高新技術產業項目、規模集聚項目“三個優先”,已形成電子設備及電子產品製造業、大數據、新材料、新能源幾大集群。

不少企業負責人紛紛表示,深汕合作區作為深圳第“10+1”區,且正迎來“雙區驅動”歷史機遇,他們十分看好深汕合作區的發展前景。

重大項目建設

夯實未來發展堅石

2019年12月15日上午,新建梅州至龍川鐵路開工活動在興寧市徑南鎮黃坑村嶺下舉行。在興寧城區居住的劉明陽說,梅龍高鐵的建設,極大地拉近了梅州和粵港澳大灣區的距離,方便群眾出行。

2019年,廣東加力推進一批高質量的重大項目投資建設,不僅支撐短期經濟增長,更有利於長遠的經濟高質量發展。

2019年10月底,廣東省重大工程建設項目總指揮部正式成立,標誌著廣東的項目建設管理從“串聯”向“並聯”轉變,設立6個領域、10個重大項目專項指揮部,標誌著廣東正式構建起跨部門、跨區域、全局性的協調指揮機制。

南粵大地,重大項目建設如火如荼,數據顯示,2019年廣東共安排省重點項目1170個,年度計劃投資6500億元,其中1—10月已完成年度計劃投資的98.9%。

——互聯互通,基礎設施大項目建設連接廣東未來。

南沙大橋海鷗島收費站、番莞高速一期開通,南沙大橋全面通車。南沙大橋作為粵港澳大灣區幾何中心的交通樞紐,直接聯通“黃金通道”廣深高速。2019年10月11日,梅汕鐵路正式開通運營,進一步發揮了粵東快速鐵路網效能,將拉動粵東地區經濟社會快速發展。

——生態環保,水利環保重點項目跑出廣東“加速度”。

練江流域汕頭段,9座汙水處理廠通水試運行,如鋼鐵衛士般縛住“黑龍”,吐出汩汩清流。2019年10月,練江海門灣橋閘斷面主要汙染物指標繼續好轉,月均值開始達到Ⅴ類標準。全面建設的珠三角水資源配置工程程設計年均供水量為17.08億立方米,將解決廣州南沙、東莞、深圳生活生產缺水問題,同時為香港及番禺、順德等地提供應急備用水源。

——資源要素加速流動促進廣東區域協調發展。

揭陽潮汕國際機場跑道延長及站坪擴建工程試飛成功,湛江國際機場遷建工程開工;10家廣東省實驗室突出珠三角、又兼顧東西北;30家廣東高水平醫院重點建設名單發佈,粵東、粵西、粵北地區均有入選。

一批批重大項目的接連開工建設或建成投用,為廣東實現“四個走在全國前列”提供強勁動力。

2019年1-11月,廣東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11.2%,連續17個月保持兩位數增長。其中項目投資增長11.6%,完成基礎設施投資同比增長23.3%,增幅比1-10月小幅加快0.1個百分點。

大項目的大不僅體現在建設規模上,更體現在高水平的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產業升級。

南方日報記者 王彪 陶清清 陳思勤

魏金鋒 劉倩 袁佩如 謝慶裕

【作者】

【來源】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客戶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