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論酒之文化危害

論酒之文化危害

文∥亦然


近日,發生的一些酒“事”,頗令筆者感慨良多,同仇敵愾於酒。一是一下屬酒席慷慨激昂,酒後竟然忘卻上下左右,在政府機關胡攪蠻纏,至夜深不歸,惹來圍觀者甚眾。二是新春時節一副科領導在民眾家酗酒,酒後吐之於豬圈,致使一窩豬仔食之後醉“生”夢死。直到該面對記者鏡頭,仍然酒氣熏天,言辭鑿鑿,說:“喝酒是建立和諧社會的需要”。筆者也親歷親為了一次狂飲醉酒,出口就是“杜康這個雜種……醉了的醉了/醒了的醒著。” 居然浮想聯翩,酒使神差,成就了這一首廣為叫好的詩——《酒》。

論酒之文化危害


直到翻開中國文化史,才明瞭酒之害也,莫過於摧毀神經,麻木鬥志。而酒之文化危害,是酒害之禍首。原來,發生在身邊的這些閒聞野史尚不足怪。令人大跌眼鏡,以至落眼珠的晦明歷史的酒怪事,早已佔居了中國文化重重的一頁呢。

遠的不談,單說竹林七賢,就以飲酒癲狂,聞名著稱於世。而七賢中尤以阮籍、稷康為甚。前者酒癮入骨,卻文章含蓄藏鋒,雖然,骨子裡“明白通脫”,卻能達到“口不臧否人物”,突出了含而不露,隱而不發,是標準的“借酒藏憂”的代表。以至連作虎視狀的司馬懿也拿他沒有辦法,終於想以結親為裙帶籠絡。好個阮籍呢,又想起了一個擋箭牌——喝酒,借酒的“防火牆”遮掩,一醉就是二個月,終於推脫了與虎瞪狼視者結親為伍。可見,酒變成一種文化是多麼智慧而受用?!

而嵇康則大為不然,嵇康狂飲,卻思想如芒,文出匕見。於舊禮教、舊權威化筆為刃,大唱反調,以至,後來酒後赤身進出大堂,終至慘遭戈伐戮殺,成了司馬君的刀下魂,走向了“酒”文化的祭壇,為中庸之道作了最好的反面教材。酒文化發展到後來,就變成了逃避現實、尋求忘我的最好註腳。以至到了清朝,一個鄭板橋,七顛八倒,酒意讕姍而來,滿嘴酒氣,出口就是一句“難得糊塗”,竟然畫龍點睛,讓普通意義的酒搖身一變,真正“文化”起來。於是,才有酒文化麻醉了那些思想新人,從揭竿而起的反禮教反舊習反皇權,走向了“訥言敏行”的謙謙君子。由此可見,酒的文化精髓應該是與中國的儒家要義相呼應,與和諧社會的質本相潤澤的。韜光養晦,三國時張飛何等英武霸勢,而違背酒文化的精義,酒後激起兵變被殺,可以說,蜀國的滅亡始於酒也!漢高祖杯酒釋兵權,以絕臥榻之患,可謂智者酒文化的極致發揮的典範。斗酒詩百篇,“天子呼來不上船”的李白,“一斗復一斗”,沽酒銷紅樓的曹雪芹,橫槊千軍,慷慨賦詩,“人生幾何,對酒當歌”的曹操,又何止不是深諳酒文化的要義,借酒成大業,酒後吐“大言”的英雄絕響?!

論酒之文化危害


然而,縱橫對照,上下追溯。酒之過者,何也?人之過也!人之過者,何也?“度”之過也。如何做到“美酒喝至微醉時,好花開在未放日。”這“度”之把握掌控實在難上難啊!酒“害”至“文化”,其害大也!麻醉一個人的靈與肉事小,麻醉一個民族的靈與肉事大。記得,有一句工聯書寫於“東興”酒館門楣之上,聯曰:“東不管,西不管,酒館。”“興也罷,衰也罷,喝罷。”從“路易十八”登堂入席,“東遠千里馬”奔跑上市,國產五糧液,小角樓盛世推出,諸君在杯籌交錯間可否聽見詩聖“豬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嚎啕大哭?據統計,國民生產總值的30%是消解在一個英雄“喝”字上面的,“官越喝越大,利越喝越多”,好一個喝字和由此而產生的“喝”文化,不但囊括了全部的財富,而且席捲和左右了諾大中華文化精髓。古人說的好,“歷覽前世國與家,成由勤儉敗由奢!”是啊,我們的農業大國,經濟窮國,還有5000萬到8000萬人,掙扎在“嗷嗷待乳”的飢餓線上,是何等令人反思和憂心啊!

論酒之文化危害


看官,酒之文化危害如此為甚,君苟同否?無酒不成禮儀,存在就是合理。而我的饒舌如此,恐有敢冒天下之大不韙的嫌疑,惹吃酒飯,發酒財,成酒業,玩酒文化的諸君們群起而吠?如此,借酒舉觴,懇請諸君謝罪亦然啊!


2008年4月2 日蓉城半醒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