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自媒體到底能有多“自我”?

頭條的試水文章。

小時候對文字有種莫名的渴望。三叔是師範學校畢業的,從學校帶回的文學常識小冊子看的是津津有味——確實也是“有味兒”的 ,因為都是幼時無聊翻箱倒櫃時候從放在廚房旁邊一張老舊桌子的抽屜裡翻出來的,至今還記得抽屜裡那一粒粒綿密的蟑螂屎的氣味兒,有些就粘附在小冊子上。可我依然愛不釋手。

自媒體到底能有多“自我”?

Lost

小冊子畢竟是有限的,很快就翻看完了,甚至可以說是細細品味過了。畢竟在物質存在與精神存在同時匱乏的童年時代,對剛剛認得幾個文字的小學生來說,能有一些課外的讀物看看真實難得。所以,一有機會就各種找字兒來看。沒錯,就是找“字”兒。但凡有字的東西,都能吸引我的注意力。蹲在旱廁的木板上,看著從廁所門口撿到的藥品說明書,都能帶來不少新鮮的體驗,“老少咸宜”、“遵醫囑”、“酌減”等詞,應該就是那時候從旱廁裡學來的。魯迅在中國文學史,甚至是在中國近現代史上所處的地位,也是幼時翻小冊子時候有的初步映象。當然,一同瞭解的還有他棄醫從文的故事。

自媒體到底能有多“自我”?


自媒體到底能有多“自我”?


那個時代還有魯迅們在“吶喊”,可是現在呢?古人云,“防民之口甚於防川”,魯迅也說,“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我們的願望,自然是要生而不是要死的。於是,我們不能沉默。或者說,我不會沉默。

魯迅是豐碑,於我此等無名小卒,自然是仰視的存在。假若有幸成為豐碑底座上的小石子便已是榮幸之至;自然,現在更不是魯迅所處的那個黑暗年代。我的願望,就是有一天,大家都能把想說的話想到了便能說出來——一是不用思索該怎麼迂迴婉轉遣詞造句,不用管頭頭聽到了會不會給自己小鞋穿;二是沒人管你說還是不說,你說的對,喜歡聽的人會給你鼓掌,你說的不對,人家就當你做夢了還沒醒。

我相信21世紀的中國是不會有文字獄的。那是我們中學歷史教科書上的批判對象呢。

發出來了,我便繼續。否則我就沉默,也只能沉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