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8 因为懂保险,所以我从来不为自己买寿险

因为懂保险,所以我从来不为自己买寿险

最近重新看了《罗辑思维》向死而生的境界,这是在谈世界末日。

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在节目里面,罗胖提到自己前几年有到埃及旅游,他看完很多古迹之后,心中忽然冒出了一个疑问,于是问了导游一个问题:

「在埃及所有的文物古迹,都是为死人准备的,没有一个古迹是为活人准备的,你看中国,在北京,第一要看故宫,对吧;皇上住的,第二看长城,这是为了防备北方民族,对吧;都是为活人用的。可是到埃及所有东西,要不就是金字塔,要不就是神殿,总而言之都是死人住的东西。」

他就问这个导游:「所以,在埃及有没有活人的古迹啊?」

这个导游说:「你还真是问到重点了,埃及古代人呀,就不觉得活有什么重要,这乱糟糟的世界有什么可活的?抓紧时间为死后赚点东西。比如现在赚点钱,就赶紧找人给自己做一个木乃伊,然后上到法老,下至小民都觉得应该为死后去营造一个天国,因为那个时间长。这一世活不活就那么回事,可以潦草一点。」

因为懂保险,所以我从来不为自己买寿险

寿 险从来不是为了自己,而为了让你挂念的人能活下去

每个人对「死亡」这件事情看法不同,但也无须逃避这件事情,本文并非要恐吓大家「没买寿险」就一定会怎样,而是希望大家能够去「正视死亡」这个问题。

传统观念认为「死」不吉利,于是导致早期保险难以营销,直到近几年,人们的观念才渐渐有了进步,开始能够接受保险,并且勇敢面对死亡这个不确定性的到来。

因为懂保险,所以我从来不为自己买寿险

死是“我”的扩大。死去同时也就是新生,那时这个“我”渗透了全宇宙和其他一切东西。山、海、星、树都成了这个人的身体的一部分,这一个人的心灵和所有的生物的心灵接触了。这种经验是多么伟大,多么光辉,在它的面前一切笑得问题和疑惑都消失了。

这才是真正的和平,真正的休息。

人怕死,就因为它不知道死。同时也因为不知道他自己。其实他所惧怕的并不是死。他所惧怕的是“怕死”的“怕”字。他害怕自己到了死的时候会显出怯懦的样子,所以他逃避了。后来他真正和死对面时却没有丝毫的惧怕。

以上出自:巴金《死》

对于死亡,如果我有一天遇到需要决定「救或不救」的状态,该做什么决定,这就是对「死」的一种面对。

终将一死,只是什么时候不确定

我常跟客户说:「40岁死亡,50岁死亡,60岁死亡,同样都是身故,但因为发生的时间不同,其背后所影响的事情却天差地远。」

面对死亡这件事情,如何去做准备,做什么准备,那是每个人风险管理上面的选择。

「风险管理」说起来好像很专业,但其实每个人都懂。比如你早上起来选择坐地铁上班,因为觉得可能会塞车,这是一种风险管理,因为你想避免掉「塞车」这个风险(无意中也避免了车祸)。但「坐地铁」这个选择,可能会面临到的又是另外一个「未知」的风险,比如地铁延误,或者遇到恐怖袭击等等。

因为懂保险,所以我从来不为自己买寿险

个人的观点不同

在人们已经了解事情的优缺点以后,就无需执意别人顺从你的意见。

这也是我常跟客户提起定期寿险的重要性,因为它可以完成一种「阶段性」的任务,并且不会造成太大的保费压力。

但也有很多人觉得自己不会那么倒霉,愿意赌一把。我不会说这些人错,因为他们已经了解这个风险,评估以后愿意接受这个风险。

▂▇ 我们现代人最大的问题是,注重眼前而忘记了未来。

比如说我们为什么要撒谎,就是因为我现在搞点小技俩骗骗人,我现在获得一点利益,以后不骗人就可以了。但照此发展下去,未来信任我的人就会越来越少。

比如说我们今天晚上不回家陪父母吃一顿饭,因为我觉得我现在赚钱,非常忙,和父母吃饭这种事缓缓再说。


但是你没有想到,生命是何等脆弱,人如蝼蚁,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前一天精神矍铄的父母,也可能像《北京流感》中的岳父一样,突然罹患疾病,撒手人寰,死亡往往是一个突然降临的一个状态,让人猝不及防。到那时,你可能恨不得把所有时间挤出来,陪父母吃一顿饭。

好准备比什么都重要

正因为懂保险,所以我不会为自己买寿险。我知道我是在为至亲至爱的人买寿险,而不是为我自己。

明天的不确定性太多,但唯一可以确定的是,面对不幸的时刻,赔偿金是唯一能够给予家人安全感的最有力的承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