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31 “村級脫貧攻堅監督員”頭銜不能虛

“我清楚自己不是單純多了個‘村級脫貧攻堅監督員’頭銜那麼簡單,而是要真正帶頭學懂弄通國家扶貧政策,發現扶貧領域腐敗和作風問題,為全村貧困戶辦實事,辦好事。”29日,記者到醴陵市嘉樹鎮豆田村採訪,該村脫貧攻堅監督員何立均說。(5月31日《湖南日報》)

如今,少數基層幹部和幫扶責任人宗旨意識、大局意識淡薄,在精準扶貧工作中不按規定辦事,面對巨大的扶貧款物,產生不平衡心理,採取隱瞞、套取、轉移等各種手段想方設法據為己有,與貧困戶爭搶國家扶貧資金和物資。這些行為嚴重損害了貧困群眾的切身利益,損傷了黨和群眾的魚水深情,損毀了黨和政府在群眾中的良好形象。聘請脫貧攻堅社會監督員,對進一步完善脫貧攻堅工作社會監督機制,提高脫貧攻堅工作的透明度,推動脫貧攻堅工作務實高效廉潔開展,確保如期圓滿完成脫貧攻堅任務具有積極作用。

今年以來,醴陵市紀委在扶貧領域腐敗和作風問題專項治理工作中,政策落實到哪裡,監督就跟進到哪裡,執紀問責職責就履行到哪裡。通過黨務、村務、財務“三公開”,定期入戶走訪,廣泛收集社情民意及發現問題線索,及時接受和查處群眾來信來訪。

扶貧工作關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關乎全民族偉大復興事業。對群眾反映的扶貧領域的腐敗問題要高度關注,始終堅持“零容忍”的態度不變,發現一起查處一起,發現多少查處多少,不留“暗門”,不開“天窗”,從重從嚴從快處理,絕不姑息遷就。

要運用監督執紀“四種形態”,對傾向性、苗頭性問題,抓早抓小,對發生在扶貧領域的“關鍵少數”案件要做到“零容忍”“零留存”。要發揮案件警示震懾作用,對查處的案件進行點名道姓公開曝光,讓群眾知曉、幹部知羞,在全社會形成強大的“不敢腐”的輿論氛圍。

“陽光是最好的防腐劑”,要想整治群眾身邊的不正之風和腐敗問題,我們就應該做好監督工作。選派脫貧攻堅監督員,在單位設置紀檢監督電話,暢通舉報渠道,讓群眾發揮自己的權利來監督我們工作的運行。所以,我們要發揮“村級脫貧攻堅監督員”的作用,這一頭銜不能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