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6 信泰人壽營收倍增卻鉅虧7.59億

長江商報消息 □本報記者 但慧芳

儘管營業收入和保險業務收入均實現翻倍增長,但信泰人壽淨利潤持續滑坡的現狀卻越來越嚴重。

數據顯示,信泰人壽繼2016年虧損4.89億元后,淨利潤再度同比下降55%,虧損升至7.59億元,在29家虧損的人身險公司中排名第三,僅次於中融人壽和崑崙健康。

長江商報記者發現,鉅虧背後,2017年信泰人壽實現營業收入135.15億元,較上一年的46.12億元大幅上漲193.04%,接近增長兩倍;實現保險業務收入118.10億元,更較上一年的28.21億元上漲318.65%。

看似經營“紅火”,年報顯示,信泰人壽營業支出較2016年大幅提升,其中僅提取保險責任準備金一項就高達96.42億。

6月2日,有業內分析人士對長江商報記者指出,因其2017年保費規模猛增,需要和保費收入相一致的資產作為支持,以便在將來某個時間點發生風險時可以履行其相應的保險責任。

不過,儘管信泰人壽在保險責任準備金上進行大幅提取準備,但其2017年底核心償付能力充足率和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跌至135.19%,較2016年末均下降57.49個百分點,面臨著較大的“償二代”壓力。

收入激增反現巨幅虧損,10年虧損超25億

信泰人壽2017年年報顯示,2017年信泰人壽實現營業收入135.15億元,營業支出143.94億,營業利潤為-8.79億,合併報表後淨利潤為-7.59億。

有史可查的數據顯示,信泰人壽在十餘年的發展歷程中,除2015年短暫盈利外,其餘年份均處於虧損。2009年至2017年,其淨利潤分別為:-2.13億元、-1.61億元、-1.98億、-2.17億元、-4.84億元、-2.05億元、1.86億元、-4.89億元和-7.59億。

除去籌備及開業的2007年、2008年兩年的虧損,即使算上2015年的盈利,信泰人壽9年間已經累虧高達25.4億。

值得注意的是,信泰人壽營業收入和保險業務收入相較於2016年均實現大幅增長。2017年信泰人壽實現營業收入135.15億元,較上一年的46.12億元大幅上漲193.04%;實現保險業務收入118.10億元,更較上一年的28.21億元上漲318.65%;投資收益為15.38億元,相較上一年的14.97億元上漲2.74%。

長江商報記者查詢年報發現,致使信泰人壽虧損擴大的原因,主要來自其提取保險責任準備金較高,以及支付手續費不菲,通過承保收入的增長根本無法彌補營業支出。

2017年相比於2016年,僅提取保險責任準備金一項支出就高達96.42億,佔營業支出的66.99%;此外,手續費及佣金支出、業務及管理費兩項分別達11.83億和13.10億,相比於2016年均出現大幅度增長。估算髮現,這三項支出佔到信泰人壽2017年營業支出的84.31%。

依賴銀保渠道,保費收入貢獻高達80.91%

長江商報記者注意到,在信泰人壽2017年的營業收入中,增長幅度較為明顯的是保險業務收入。

數據顯示,其2017年保險業務收入佔比為87.38%,同比上漲26.21個百分點;而2017年其投資收益佔比為11.38%,同比下降21.08個百分點。

對此,信泰人壽對外稱,近兩年受資本市場波動影響,投資資產配置難度加大,投資收益較往年有所降低。為確保存量保單集中兌付時現金流充足,公司實施了較為保守的投資策略,導致投資收益減少。

從保險業務收入的構成來看,人壽保險保費收入113.52億,非壽險保費保險收入4.58億,人壽保險佔比達96.12%;另外,信泰人壽在人壽保險的個險渠道、銀保渠道和團體險渠道中,銀保渠道保費收入的佔比在迅速提升。

從歷史數據來看,2016年銀保渠道的保費收入佔比僅為52.89%,而到2017年,信泰人壽的銀行保險業務收入高達95.56億,相比於2016年的14.92億增長540.48%,銀行保險業務佔公司保險業務收入的比重高達80.91%。

事實上,在2016年,信泰人壽的萬能險保費規模佔比曾出現過調整和下降。然而從2017年年報數據來看,信泰人壽新增的保費業務收入,幾乎在很大程度上是來自於銀行保險保費收入業務。

信泰人壽2017年保費收入前五名的保險產品經營信息顯示,一款名為“信泰穩利來5號年金保險A款”的產品當年保費收入高達76.41億元,佔全年保費收入的比重過半。收入排名前三的均為年金類保險,對當年保費收入的貢獻高達77.26%。

多次增資後償付能力充足率仍降至135.19%

擺在信泰人壽麵前的困境,除經營業績外,其資本結構和償付能力等也面臨著挑戰。

年報顯示,截至當期期末,信泰人壽公司資產總計354.61億,負債合計293.77億,股東(或所有者)權益合計為60.84億,股東(或所有者)權益相比於2017年初出現下降。股東未分配的利潤為-20.84億,相比2016年末未分配的利潤增加近5億元。

同時,2017年末公司核心償付能力和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均為135.19%,較2016年末的192.68%,均下降57.49個百分點。

信泰人壽稱,2016年末公司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較2015年末增長43.72個百分點,主要為公司增資51.77億元后實際資本大幅度增加,較年初增長175.70%;同時,最低資本的增長幅度113.15%,小於實際資本增長幅度,使得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較上年提升。

而2017年由於公司虧損,導致公司實際資本較2016年有所下降。實際資本由70.02億元下降到59.55億元,減少了10.47億元。

“增資—虧損—再增資—再虧損”,似乎成為信泰人壽發展中的歷史循環。

資料顯示,信泰人壽在2009年迎來第一次增資。信泰人壽發生股權變動,巨化控股取代巨化集團成為大股東,浙江建藝裝飾取代經發集團,年底實現信泰人壽增資2.13億元。2010年初,信泰人壽再次增資,引入了電聯控股集團等股東,增資額4600萬元。之後,信泰人壽再次微增資至6.55億元。同年9月,信泰人壽再次增資接近5億元,至11.3億元。大幅增資後,信泰人壽償付能力充足率達到233%,2010年年度保費規模達21.4億元。

然而,業務的快速發展對資金的消耗顯而易見,2011年,信泰人壽再度宣佈增資3億元,註冊資本上升至14.68億元。僅一年多的時間,信泰人壽就連續實現六度增資。

好景不長,2014年3月保監會對信泰人壽下發的監管函顯示,截至2013年四季度末,信泰人壽實際資本為-14.75億元,最低資本為7.93億元,償付能力充足率為-185.96%。

從2014年到2016年,保監會官網顯示,信泰人壽又通過四度增資,將公司註冊資本變更為50億元。近十度增資後,如今信泰人壽的償付能力充足率又跌至150%以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