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04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三個場景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三個場景

毛澤東在延安的窯洞中寫下了一系列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歷程中具有重要影響的名篇

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中國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從此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紮下根來。在風起雲湧的“五四時期”,多種社會思潮激烈競爭,馬克思主義能從其中脫穎而出,既因為馬克思主義作為科學真理,具有普遍的指導意義,亦在於一代又一代先進的中國人,自覺將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與中國的實際相結合,創造性地解決中國面臨的問題,從而豐富了馬克思主義的理論體系。

中國共產黨從創立之初,即旗幟鮮明地以馬克思主義作為自己的指導思想,並持之以恆地推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進程,取得了令世界矚目的成果。在波瀾壯闊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歷程中,我們選取了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三個相關場景,試圖帶領讀者由小窺大,感受真理的光芒如何照耀到中國大地。

翻譯者讓更多人品嚐到真理的味道

浙江義烏分水塘村,馬克思主義的奠基之作《共產黨宣言》的第一個中文全譯本1920年在此問世。完成這項事業的是學者陳望道。陳望道“費了平時譯書的五倍功夫”精心翻譯《共產黨宣言》。有一天,母親端來了一碟粽子和紅糖,陳望道由於專注於譯書,錯把墨汁當成紅糖,當母親問是否還要加點紅糖時,陳望道表示已經很甜了,渾然不知嘴邊沾滿了墨汁。陳望道翻譯的《共產黨宣言》經過陳獨秀、李漢俊校改後,於1920年8月付梓,首印一千冊迅速脫銷,一個月後重印。

馬克思主義著作在中國的翻譯、研究與傳播,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必不可少的一步。如果說真理的味道是甜的,那麼翻譯者就是辛勤勞作的蜜蜂,他們從真理之花中採集花蜜,釀成甜滋滋的蜂蜜,供更多人品嚐到真理的味道。

在一大召開兩個月前,中華書局出版了李達翻譯的荷蘭人郭泰所寫的《唯物史觀解說》,李達在附錄中撮要翻譯了馬克思和恩格斯關於唯物史觀的重要論述。《唯物史觀解說》在當時的流行程度,或許令今天的讀者難以想象,在十五年間此書印行了十四次。在一大上,李達當選宣傳主任,兩個月後,人民出版社成立,出版計劃包括“馬克思全書”15種、“列寧全書”14種等,這是我國曆史上第一次以叢書形式譯介與出版馬克思主義著作。雖然由於反動力量的干擾等原因,這一計劃並未完成,但李達身為主編,一人扛起了編輯、校對、付印、發行等工作,在十分艱苦的條件下共出版了15種書籍,其中就有陳望道翻譯的《共產黨宣言》。

對馬克思主義著作的譯介,使越來越多中國人認識到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在這一精密的理論體系中,馬克思花費四十年精力寫就的《資本論》被譽為馬克思主義的百科全書。從1928年起,王亞南、郭大力開始了合作翻譯《資本論》的征程,十年之後,《資本論》中譯本終於問世。兩人譯書的過程艱辛備嘗,1928年郭大力在杭州大佛寺譯成《資本論》第一卷,並與同在該寺打算寫一部小說的王亞南結為莫逆之交,兩人相約合作翻譯《資本論》。對於《資本論》所批判的古典經濟學,郭大力坦陳彼時“連初步的認識也沒有”,他提議兩人先從古典經濟學著作譯起。1935年,由於郭大力曾譯好的《資本論》第一卷已經毀於戰火,他們不得不從頭開始翻譯《資本論》,經過多年的積澱,他們的學養無疑比那時更加深厚,並且依據的底本是從蘇聯來的德文本,譯作自然也更精確。值得一提的是,王亞南後來完成了《中國經濟原論》的寫作,此書“按照《資本論》的體系和範疇來研究中國半封建半殖民地經濟,將馬克思主義經濟學中國化”。

今天當我們捧讀馬克思主義著作,為其中閃爍的真理光芒而感到鼓舞時,不應忘記一代又一代翻譯者的功勞,譯書的事業一直持續至今,本身便反映了馬克思主義所倡導的求實的工作作風。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三個場景

重視調查研究,反對“本本主義”

1930年5月,江西贛州尋烏縣,毛澤東在此做了一項社會調查。調查共進行了十多天,包括當地蘇維埃幹部、雜貨店主、手工業者、貧民等不同職業與經歷的十一人參與到毛澤東主持的調查會,毛澤東認真記錄下他們的陳述,日後整理出了八萬多字的《尋烏調查》。

毛澤東在尋烏的調查工作,是在戰鬥間隙完成的。當了解到這一背景,再翻開《尋烏調查》時,我們將感嘆於這項調查的精細。

毛澤東在尋烏調查期間寫下了《反對本本主義》,這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歷程中一篇重要的文獻。文章開篇即揭示出“沒有調查,沒有發言權”的真理。

毛澤東在文中旗幟鮮明地反對“本本主義”。毛澤東寫作此文時,黨內存在著“把馬克思主義教條化、把共產國際決議和俄國革命經驗神聖化的錯誤傾向”。俄國“十月革命”走的是一條城市包圍農村的路線,1928年,黨的六大在莫斯科召開,布哈林代表共產國際做政治報告,依舊主張中國共產黨的工作重心應該放在城市,反對在農村建立鞏固的根據地。然而,這條路真的適合中國嗎?

毛澤東在井岡山、贛南、閩西的實踐,令他自信中國應當走一條與俄國不同的革命道路。在《反對本本主義》問世的同一年,毛澤東寫下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這篇文章“第一次明確了中國共產黨的工作應以鄉村為中心的戰略思想,從而標誌著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道路理論的基本形成”。

1930年,無疑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歷程中的關鍵一年。但真理的發現與壯大,總是離不開與謬誤的激烈纏鬥。倘若說真理在尚不為大多數人瞭解時的光芒僅僅是“星星之火”,它最終必將形成燎原之勢,歷史業已證明了這一點。

延安見證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第一次歷史性飛躍

1938年9月29日,陝西延安橋兒溝,中國共產黨擴大的六屆六中全會在此召開。距離上一次全會的召開已經過去了近五年,在此期間,紅軍萬里長征到達延安、抗戰爆發國共再度合作,中國革命的形勢發生了變化。

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程中,六屆六中全會留下了光輝的一筆。毛澤東在會上作了《論新階段》的政治報告,第一次明確提出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概念。

李大釗,中國最早的馬克思主義者。早在1919年,李大釗就已“初步地表述了馬克思主義的一般原理必須與本國的實際相結合並在這個結合的過程中得到發展的思想”。從1919年到1938年,二十年過去了,中國革命的歷程一再證明了,無論是在理論上,還是在實踐上,都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方向。

正是在延安這片熱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收穫了累累碩果。1945年,黨的七大將毛澤東思想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並寫入黨章,這標誌著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實現了第一次歷史性飛躍。

毛澤東在延安寫下了一系列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歷程中具有重要影響的名篇。1937年7月至8月,毛澤東相繼寫下了《實踐論》與《矛盾論》,從哲學高度批判了教條主義和主觀主義,論證了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奠定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要哲學基礎。1941年,整風運動開始,毛澤東的三篇報告《改造我們的學習》《整頓黨的作風》《反對黨八股》,將矛頭指向主觀主義、宗派主義、黨八股,要求在黨內樹立馬克思主義的作風。經過整風運動,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在全黨得到了確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精髓,正在實事求是這四個字上。這四個字得來不易,我們應倍加珍惜,永遠當作“傳家寶”一代又一代傳承下去。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一個永無止境、不斷創新的過程。中國共產黨人在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的偉大實踐中,逐步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又一次歷史性飛躍。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以全新的視野深化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進行艱辛理論探索,取得重大理論創新成果,創立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這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是二十一世紀中國的馬克思主義。我們要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頭腦、統領各項工作,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奮鬥。(陳彧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