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5 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獲批一年多成果耀眼,這些都是世界第一

去年1月,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獲國家發展改革委、科技部批覆。一年多來,湧現出了哪些重大科技成果?目前,重點項目推進情況如何了?下一步,科學中心如何集聚人才?5月25日,2018世界製造業大會的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專家學者創新創業論壇上,安徽省發改委相關負責人進行了解讀。

17個重點項目在新建8個項目在謀劃

“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是國家創新體系建設的基礎平臺,其任務就是建設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省發改委副主任胡再生介紹,合肥要通過建設大科學裝置,集聚國內外創新資源、彙集高層次人才和科研機構,開展基礎研究和前沿交叉研究,從而產生一系列原創性成果和變革性技術。

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建設任務,主要是著力構建“2+8+N+3”多層次創新體系。“2”是指爭創兩個國家實驗室,“8”是建設世界一流的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集群,“N”是建設一批交叉前沿研究平臺和產業創新轉化平臺,“3”是指建設3個“雙一流”大學和學科。

“重點項目是國家科學中心建設的關鍵抓手,也是集聚人才的先決條件。”胡再生透露,目前,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重點項目共有28個,“其中已經建成了3個、正在新建的有17個,另外還有8個項目在積極謀劃當中。”

量子信息科學國家實驗室方案已上報

在佈局國家實驗室方面,胡再生介紹,合肥市正在積極爭創量子信息科學國家實驗室。目前,正在建設中國科學院量子信息與量子科技創新研究院,作為實驗室的承載主體。

該實驗室主要在量子通信、量子計算和量子精密測量方面開展研究,實現量子通信網絡和經典通信網絡無縫銜接,為最終實現通用量子計算機探索切實可行途徑。記者瞭解到,目前,該實驗室方案已經上報至國務院。

同時,還積極謀劃爭創能源國家實驗室。我省將依託全超導托克馬克、聚變堆主機關鍵系統綜合研究設施等,聚焦先進核能、煤炭、可再生能源等三大領域,開展基礎前沿研究和重大科技攻關,為解決人類能源中長期發展問題提供戰略支撐。

合肥同步輻射光源擬新增5條線站

胡再生透露,今年年初,聚變堆主機關鍵系統綜合研究設施落戶合肥。該設施是繼同步輻射光源、全超導托克馬克、穩態強磁場之後,正式落戶我省的第4個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主要解決聚變堆從實驗到工程的關鍵技術問題。記者瞭解到,目前,聚變堆主機關鍵系統市級建設公司已經正式組建。

此外,我省還將不斷提升已有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性能。一方面,提升全超導托克馬克實驗裝置運行參數,保持我國在磁約束聚變研究領域的國際領先地位;合肥同步輻射光源新增5條線站,提升所有線站的運行性能,成為我國低能區同步輻射開放共享研究中心;穩態強磁場裝置將對水冷磁體、超導磁體等系統升級改造,持續提升磁場強度。

合肥先進光源項目擬2020年完成預研

胡再生透露,合肥先進光源將建設世界領先的中低能區第四代同步輻射光源,為量子功能材料、能源與環境、物質科學、生命科學以及物質與生命交叉等領域提供實驗研究平臺。目前,項目的預研已經正式啟動。記者瞭解到,該項目計劃在2020年完成預研工作。

另外,大氣環境立體探測實驗研究設施,將探索大氣複合汙染形成機理,主要建設“一塔、一艙、一場”。其中,“一塔”是環境氣象觀測塔,“一艙”是大氣氣溶膠與雲霧實驗艙,“一場”是全光譜綜合標定場。胡再生介紹,目前,正在謀劃與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十三五”項目“大氣環境模擬系統”一體化考慮,正式啟動建設。

離子醫學中心2020年實現設備國產化

作為全國第一批國家研究中心,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研究中心是在原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實驗室(試點)基礎上組建的。該中心聚焦未來信息、新能源和生命健康等重大創新領域,實現了物理、化學、材料、生物和信息五大一級學科之間大跨度的整合。胡再生透露,該中心科研成果已連續14次入選“兩院院士”評選的“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

胡再生介紹,人工智能平臺由中國科大、科大訊飛、哈工大機器人國際研究院共同建設,將構建人工智能領域的產學研一體化創新平臺,突破類腦智能技術及其他人工智能關鍵核心技術。目前,該平臺主要建設單位科大訊飛已經被列入首批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開放創新平臺。

離子醫學中心將充分利用全超導托克馬克實驗裝置建設中的粒子加速和低溫技術,開展先進超導質子治療裝置的驗證和國產化研製。胡再生表示,這是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典型的產業創新轉化平臺。“2020年實現設備國產化後,能降低質子治療設備建設運營成本40%以上。”

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獲批一年多重大科技成果

2017年5月3日,世界首臺超越早期經典計算機的光量子計算機研製成功。

2017年7月3日,全超導託卡馬克實驗裝置實現百秒量級等離子體運行,創造了新的世界紀錄。

2017年9月,全球首條量子保密通信網絡—國家量子通信骨幹網“京滬幹線”正式開通,並利用“墨子號”衛星實現世界首次洲際量子通信。

2017年11月,中國科大參與研製的“悟空”號衛星,發現反常電子信號,引起世界關注。

2018年2月,穩態強磁場實驗裝置場強達到42.9T,今年有望提升至45T。

4月23日,中國電子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第38研究所發佈“魂芯二號A”,其實際運算性能達到業界同類產品最優。

5月,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曾傑教授研究團隊發現,新型催化劑可把二氧化碳這一溫室氣體,高效轉化為清潔液體燃料—甲醇。

5月9日,我國首顆高光譜分辨率大氣環境觀測衛星——高分五號成功發射,搭載了中科院合肥研究院研製的三臺載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