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7 因為一件荒謬的事情,這位抗日英雄從此成了橫屍荒野的冤死之魂

1913年,熊大縝出生於上海,從中學畢業後便考入清華大學物理系。出身於大戶人家的他從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不但成績優秀更是十八般武藝集一身。在清華大學時,他是網球隊隊長、足球隊副隊長,就連在話劇社中也是吹拉彈唱樣樣精通的臺柱子。

因為一件荒謬的事情,這位抗日英雄從此成了橫屍荒野的冤死之魂

熊大縝(中間),恩師葉企孫(左二)

別看他這麼熱衷課外活動,但他的課堂成績也一直名列前茅。他班上的同學中,就有後來成為科學大家的錢偉長、彭桓武、汪德熙等人。但在這些人尚未成名家前,熊大縝的成績和科研才幹都遠在他們之上。在清華的第二個學期,他就從物理系借來了一架德國產的“萊卡”相機和洗印設備,自學成才開設了一家“清華照相館”。他既是當老闆又是當員工,從拍攝到沖洗都是自己一手操辦。因技術和質量都大大超過民間的照相館,熊大縝賺的錢不但還清了借債,還為物理系添置了少見的大型連續沖洗暗室,供師生進行科研與教學。

因為在學校的出色表現,熊大縝當時就深得的清華大學理學院長兼物理系主任葉企孫的賞識和器重。葉先生看他那麼喜歡照相,就提議他去研究“紅外”攝影(那時也叫“紅內”攝影)。那時的國際上,紅外攝影不像現在是每個數碼相機都具備的功能,而是一項不對外公開的軍事秘密技術。它可被應用於軍事偵查、科研、醫學等多個領域。在一個伸手不見五指的夜裡,熊大縝帶著幾名助手爬上了香山最高處的“鬼見愁”頂峰。他們拍攝了二十多里外的北平西山夜景,照片洗出來竟像白天拍的一樣十分清晰。

因為一件荒謬的事情,這位抗日英雄從此成了橫屍荒野的冤死之魂

這珍貴的中國第一張紅外照片一出,立馬轟動了整個清華大學。因為熊大縝在紅外攝影的科研成果,葉企孫也有意把他送到外國留學深造。1937年,熊大縝也順利考取了赴德留學的名額。但也就是那一年七七事變爆發,無論是中國還是熊大縝的命運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當時的冀中抗日根據地,地處於大平原,少山少水且被日軍重點駐兵的鐵路包圍,是當時開展游擊戰最艱難的地區。在這種嚴峻的條件下,八路軍想出了適合翼中平原的作戰方法——地雷戰。法子是想出來了,但如何實現又是另一個問題,因為根本沒人會造地雷,更沒有造地雷的器材和原料。本來打算結完婚便赴德留學的熊大縝,一聽說地雷戰的事,便婚也不結國也不出,直奔翼中抗日根據地去了。“抗日需要科技的幫助”,那時的他只懷著一腔熱血,覺得這就是自己為抗日戰爭做貢獻的最好機會。

然而他並不知道他的這個決定,將拉開一出悲劇的序幕。他來到戰場後馬上把名字改成更接地氣的熊大正,做好與軍民並肩作戰到底的覺悟。因他過人的膽識和才幹,不到三個月他就被呂正操將軍任命為供給部部長,負責攬集科技人才,建立兵工廠。當時的熊大可謂清華無人不知的名人,再加上恩師葉企孫的幫助。很快,他的麾下就集中了一大批知識分子,併成立了技術研究社。當時軍隊也不是說不能製造炸藥,只是威力很小,連一般的鐵軌都炸不壞。所以熊大正的主要任務就是帶領這些年輕的技術人員,進行技術攻關,提高炸藥的破壞力。在這些有專業知識的大學生的鑽研下,一種大威力的烈性炸藥被研製了出來。

因為一件荒謬的事情,這位抗日英雄從此成了橫屍荒野的冤死之魂

從此,這種含TNT的烈性炸藥,在地雷、手榴彈、炮彈中都廣泛應用,翼中八路的戰鬥力也節節上升。截止到1938年的10月,熊大正帶領的兵工廠已達到2000多人。這個八路軍中規模最大的兵工廠,每天至少能生產1000公斤的烈性炸藥。除了帶領兵工廠,熊大正還致力於研究軍隊的電訊技術。熊大正多次利用各種關係,潛入北平和天津等城市採集各種電子材料,運回軍區研製短波通訊工具。不到半年時間,軍區就擁有多達30部電臺,電訊能力也實現了從無到有的突破。雖然熊大正沒有親上戰場殺敵,但是他所做的貢獻可以說不比任何一個人少。凡是認識熊大正的人,都非常欽佩他在科研技術方面的才能,在軍中他更是被喻為“兵工大王”。但是也在各項工作都開展得如火如荼的階段,熊大正與這群盡心盡力的知識分子迎來了不測之風雲。

在那個國共兩黨表面說是合作,背後卻波濤洶湧的抗日時期,清除內奸也是一項極其重要的工作。1939年,國共關係更是急劇惡化,像熊大正這種知識分子,更是容易被懷疑有“特務”之嫌。熊大正確實是有科學研究方面的天賦,但是在政治上可以說一點都不擅長,或者說是完全不屑於這虛的一套。對熊大正跑到抗戰前線,當初恩師葉企孫最擔心的不是戰爭的危險,而是怕太過耿直的熊大正會惹上不必要的麻煩。果然,在這個敏感的時期熊大正也毫不忌諱,怒斥內鬥,大談國共兩黨應一致抗日,減少內耗。再加上他在軍隊中的突出表現,更是樹大招風。每次熊大正西裝革履地潛入敵區採購軍火材料,雖完全沒有任何依據,但都會引來鋤奸隊別有用心的懷疑。但是,最讓人無語的還是這一件事。

因為一件荒謬的事情,這位抗日英雄從此成了橫屍荒野的冤死之魂

1939年1月,有個叫方平的團員來到供給部考察。熊大縝看出方平也是讀書人,便試著用英語與他交流。兩人用英語相談甚歡,越聊越投機。當時在場的還有供給部政委王文波,但是因為不懂英語一句話都插不上,在旁邊十分尷尬。於是又氣又惱的王文波,便將這事當成特務嫌疑上報。1939年初,軍區鋤奸隊就把以熊大正為首的一百多名知識分子抓了起來。原因是熊大正收到了一封來自“天津黨政聯合辦事處”的來信。因為沒見過這個機關,鋤奸隊就一口咬定這就是國民黨的特務機關,熊大正就是特務分子。

1939年7月,因日軍發起對冀中根據地的大掃蕩,軍隊不得不轉移。一位叫史建勳的鋤奸隊隊員負責押解所謂的“特務頭子”熊大正。半路上史建勳與熊大正因摩擦發生了口角,頭腦發熱的史建勳在沒有得到上級的同意之下,決定對熊大正行使自己的“權力”——槍決熊大正但面對槍口,熊大正第一時間想到的不是死亡,而是抗日期間子彈的珍貴。或許也不願意死在自己親手製作的槍彈之下,他要求剩下一顆子彈打日本鬼子,自己寧願被石頭砸死。果然,一塊大石頭下去,這顆冉冉升起的新星悄然墜地。那時,熊大正剛年滿26歲。

因為一件荒謬的事情,這位抗日英雄從此成了橫屍荒野的冤死之魂

因為一件荒謬的事情,這位抗日英雄從此成了橫屍荒野的冤死之魂。2015年12月6日,抗日英雄熊大縝紀念碑落成,但是,熊大正的生命結束了,悲劇還沒有真正的謝幕。到了文化大革命時期,一生只鑽研學術,不問政治的葉企孫,也因“熊案”受到牽連,在古稀之年蒙牢獄之災。後來經過調查,那個所謂的“特務機關”只不過是一個國共合作的統戰組織,主要負責為抗日根據地採集物資。但是一切都太遲了,等到熊、葉冤案真正得到平反時,已經是抗戰勝利40年了。如果,年僅26的他能躲過那一劫,應該也已成為中國科技的中流砥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