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7 做好事不留名到底好不好?從這個典故我們可以從中悟到什麼嗎?

做好事不留名到底好不好?從這個典故我們可以從中悟到什麼嗎?​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確實有一些品德高尚的人,他們做好事不留名,也不想讓被幫助的人知道。這種人做好事絕不是為了作秀,為了沽名釣譽,他們是發自心底的做好事。

不能不說,這種人是好人,我們把這種行為歸為品德高尚,不居功,更不邀功,這確實很難得。但這樣做到底好不好呢?好是肯定的,但某些時候也要注意溝通好,否則做了好事還傷及自身就不好了。以史為鑑,我們來讀一個典故。

東晉元帝的時候,大將軍王敦手握重兵,覺得皇帝身邊那幾個人老是為難自己,就把手下人都召集起來,讓大家想想怎樣才能既除掉那幾個人又師出有名。歷時一個月,大家選了n個方案交給王敦定奪。王敦最後選定了一個最師出有名的方案——清君側。

還在朝中的司空王導,聽說哥哥要“清君側”,大吃一驚。他當然知道“清君側”是什麼意思,當即帶著全家老小一百多口人跪在皇宮門口請罪,發誓要跟王敦斷絕兄弟關係。

這天,大臣周伯仁正好要進宮跟皇帝說點事兒,在門口碰見王導正帶著一大家子人跪著請罪呢!周伯仁和王導私交甚好,現在又是皇上的紅人,不求他求誰呢?

王導趕忙追著周伯仁叫道:“伯仁兄,看在我跟你往日交情的份上,務必幫我跟皇上求情,我全家老小的性命都交給你了!”

周伯仁眼都沒有抬,徑直走進了皇宮。但老周並非無情無義之人,他也在想著法子救王導一家人。

進了皇宮之後,周伯仁對皇帝道:“如果一個人犯了罪,他的兄弟不但不包庇他,而且還跟他劃清了界線,主動向朝廷請罪,那他的兄弟有沒有罪?”

皇帝道:“只要不是合謀,就沒有罪。而且照你說的,那個人還是個賢人。”周伯仁接著道:“皇上真是英明。現在大將軍王敦謀反,他的弟弟王導天天跪在外面請罪,皇上覺得應該如何處置呢?”

皇帝笑道:“你的意思我知道了,王導忠心耿耿,世人皆知,我怎麼會不相信他呢?你就放心吧,我不會拿他問罪的。”

周伯仁一顆懸著的心終於放下了,出宮後,又碰見王導,王導繼續向他求情。這位老兄仍然對王導不理不睬,走出老遠還嘟囔了幾句。王導連忙把耳朵湊過去,聽到的卻是:“今年一定要殺了這個老東西,跟皇上換個大金印玩玩兒。”氣得王導差點吐血。

周伯仁回到家後,對皇帝還是有點不放心,擔心他子出爾反爾,要是變卦了可就完了。為了保險起見,他當即又寫了一封長信,從王導的第十八代祖宗的功勞開始寫起,他王導本人更是兢兢業業、恪盡職守、小心謹慎、鞠躬盡瘁,反正能說明他好的全寫上了。最後還強調要是王導會參與謀反,那連世界上最笨的那頭豬都反了!最後當然是皇帝放過了王導一家。

不久,王敦打進了都城。雖然王導主動跟王敦脫離了兄弟關係,但王敦仍然把王導請進了宮中,共商國計。

王敦問:“周伯仁這個人德高望重,讓他來當個司徒、司馬怎麼樣?”

王導正為周伯仁不仁生氣呢,哪能同意他當大官,因此閉著嘴一句話也不說。

王敦又問:“那讓他當個僕射怎麼樣?”王導仍然不說話。

王敦又道:“既然你不同意,那就只能殺了他了。”王導繼續不說話。但不說話已經說明了一切。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一問三不知”,是不是太遺憾了。

要是周伯仁提前告訴王導他正在設法救他,結果會怎樣呢?毫無疑問,那將是一個皆大歡喜的結果。可現在呢?白白丟了腦袋,太可惜了。

後來,王導看到了周伯仁救他的摺子,才哭天喊地:“我雖不殺伯仁,伯仁由我而殺,幽冥中負此良友了。”

其實在生活中,很多人也都有周伯仁這樣的做法,雖然在盡力地幫助你,但沒辦到之前不會告訴你他在幫你,甚至有時候還故意疏遠你,甚至有的做好事不留名,根本就不告訴你誰在幫你,大家覺得做好事不留名好不好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