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2 貝佐斯:把所有資源 all in 在不變的事物上

貝佐斯:把所有資源 all in 在不變的事物上

已保存

貝佐斯:把所有資源 all in 在不變的事物上


內容來源:2018年6月16-17日,上海,混沌大學創辦人李善友教授年度超級大課,三大思維模型濃縮到整整兩天時間,一年一次,為你刷新底層操作系統。筆記俠柯洲親手為你呈現6月17日上午大課筆記,本文經主辦方審閱授權發佈。

講者 | 李善友 今日筆記俠客 | 柯洲

封圖設計 | 泉十七 責編 | 麗麗

第 2266 篇深度好文:16315 字 | 20 分鐘閱讀

完整筆記·混沌大課

本文新鮮度:★★★★★+ 口感: 肋眼牛排

以下為李善友教授前兩次精彩分享:

李善友:簡單到讓對手震驚,進取到讓自己毛骨悚然!

每一個人到達某一個點時,都應點擊刷新 | 微軟復興

引言:貝索斯哲學和第一性原理

這個環節的重點是講第一性原理、多元思維模型。使用的案例是“貝索斯哲學”。

讓我們一起來觸達深度思考的美感。

貝佐斯:把所有資源 all in 在不變的事物上

第一性原理在創業圈的流行,首倡者是埃隆·馬斯克,他說,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大家傾向用比較性的思維,別人做了什麼我們也來做。

這就是基於經驗的歸納法。別人做了,你認為你做,也同樣能夠成立。

他說,這樣做,你只能取得小小的成就,我們應該用第一性原理的思維方式,而不應該用這種淺層的比較思維。

埃隆·馬斯克所說的第一性原理,主要指的是物理學思維,從物理學的角度來看待世界,一層一層地撥開事物的表象,看到裡面的本質,再從本質一層一層往上走。

第一性原理是一個哲學概念,在2000多年以前,亞里士多德在哲學裡提出來了。

在《形而上學》中,按照亞里士多德的定義:“任何一個系統都有自己的第一性原理,它是一個根基性的命題或假設,這個命題不能被缺省,也不能被違反。”

這裡說的是任何一個系統,我們的視野未必需要像哲學家那麼寬廣,你的創業公司,或者創業項目,或者某一個產品,也是一個系統,也應該有這樣的第一性原理,一個定盤針、根基性的東西。

用王東嶽老師的話說:“凡屬真正理性化的思想系統,一定會運行在一條基本原理之上,是謂‘簡一律’”。也可以稱它叫第一性原理。

任何理性系統都會運行在一條基本原理之上。

如果對“第一性原理”做一個類比,它就像大廈的地基,你根本看不見地基,你看見的是高樓大廈。其實地基打得越深、越堅固,大廈才能蓋得越高。

但是,特別膚淺的人,甚至連大廈都看不到,只能看到大廈的裝修、裝飾。改一改大廈的裝修、裝飾,那是一個多麼簡單的事情。

能不能換一種思維方式,從大廈的地基著手呢?

另外,“第一性原理”類似像宇宙大爆炸前的奇點,有了奇點之後,有了宇宙大爆炸,然後有了後邊的一切,這是對第一性原理的一個類比。

第一性原理,對系統有什麼真正的意義?

第一性原理定義了整個系統外面的邊界,因為所有的系統都是用若干思維模型組合而成的,而第一性原理是所有思維模型得以成立的原起點。

第一性原理是所有理性系統下面的根基,它定義了一個系統的邊界。

這句話非常重要。

如果你想打破一個系統的邊界,不要從系統本身下手,從它的第一性原理下手,就像一個大廈,如果地基炸了,大廈當然就塌下來了。

再舉一個類比,它就像樹,樹有了樹根以後,樹幹、樹枝、樹葉自然就長出來了。當精力和資源都是有限的時候,同樣的下手點,幹嘛不從樹根下手?轉換思維方式,一定要回到樹根上下手。

再做一個類比,通常的思維方式就像應用軟件,而第一性原理像操作系統,操作系統看不見、摸不著,平時也不需要接觸操作系統,但是,如果沒有操作系統上的改變,認知是不能升級的,只是在應用層面上而已。

第一性原理有什麼用?

第一性原理對於建立任何系統的邊界是特別重要的意義。有了第一性原理,就定義了一個系統的邊界,這個系統就建立起來了。

從推理上來看,公式是這樣的:

第一性原理+演繹法,就能推出若干思維模型,而且思維模型會組合成新的理性系統。

最好的例子就是歐式幾何。歐式幾何只有五條公理,加上演繹法,推出三百多條定理和命題,構成整合幾何學。

同樣,在創業裡,最需要找的是行業、公司、商業最根基的假設是什麼。基於這個假設,可以推出後面所有的一切。

在科學上也是,能否找到第一性原理,是一個學科是否建立最重要的標誌。

比如,當牛頓找到F=MA,經典物理學就成立了。基於F=MA,加上演繹法,可以推出全部經典力學。

比如,當愛因斯坦找到E=mc²的時候,狹義相對論成立了。E=mc²,加上演繹法,可以推出狹義相對論,甚至推出原子彈,甚至推出今天這個世界。

比如,當達爾文找到“自然選擇”這個第一性原理的時候,整個進化論的根基學科全部建立起來。用“自然選擇”這四個字,再用演繹法,可以推出38億年生物進化全部的秘密,都能找出來。

這真是人類思維之美。你找到最根基的時候,所有一切全部找到了。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如果在萬物上下力氣,怎麼能窮盡呢?何不在“一”上下力氣?

比如,今天的複雜性科學是我非常喜歡的一門學科。

目前,複雜性科學處於等待牛頓的階段,換句話說,複雜性科學還沒有找到“簡一律”。

複雜性科學是什麼?

物理學、生物學、經濟學,甚至是計算機學、遺傳學、人類細胞學、腦神經學,底下都應該有同樣一個簡單的規則。

無數的科學家都在這個複雜的世界裡找一個簡單的定律,迄今為止還沒有找到。所以,複雜性科學目前還不算是一門學科。

再比如,創新學,這是混沌大學主要研究的一門學科,創新學目前也處於等待牛頓的接待。我們希望在創新學找到簡一律、第一性原理。如果我們找到一個簡潔而優美的,類似於公式、算法的東西,該多麼美妙。基於這個東西,再加上演繹法,就可以做出無窮的創新。

這就好像是痴心妄想一樣,這也是混沌大學的痴心妄想。

我去Google查英文,發現First Principle(第一性原理)經常用複數的形式出現,當我們說第一性原理的時候,想的是一個,但是在英文裡,它經常用複數的形式出現。為什麼呢?

因為第一性原理是定義了一個系統的邊界。系統是有大有小的,有大系統,有小系統。因此,不同系統的第一性原理之間也有層級關係。

比如,開普勒的行星定律,定義了行星是如何繞著太陽轉的,那是一個橢圓形的結構。

所以,開普勒被稱為“天空立法者”,星星怎麼轉,開普勒說了算,幾千年來,是開普勒的三大行星定律,第一次精確地表明星星是怎麼繞著太陽轉的。

但它只是更大系統的一部分,更大的系統是牛頓的萬有引力,從牛頓的萬有引力可以推出開普勒行星定律,而且牛頓萬有引力並不僅僅定義了行星繞著太陽怎麼轉,也定義了整個宇宙中重力、引力之間的關係。

但是放到更大的系統,牛頓萬有引力又是愛因斯坦相對論裡一個近似的假設而已。

愛因斯坦的相對論也不是宇宙的終極,目前所有人都在尋找整個宇宙終極的鑰匙,它叫“統一場論”,迄今為止還沒有定論。

不同的系統都有自己的第一性原理,第一性原理也有大小之分,第一性原理也有自己的適用範圍,幾乎沒有哪一個第一性原理,是把所有的應用範圍包含在其中的。

這就是為什麼提出“多元思維模型”,多元思維模型幾乎可以等同於第一性原理的複數,也可以叫第一性原理的工具箱。

第一性原理是一個廣義的體系,有層級關係:

A、最表層的是“方法論”;

比如:時光機、客戶至上、產品美學、科技還原等等。

B、再深一點的是“理性思維”;

非連續性、價值投資、顛覆式創新、藍海戰略等等。

C、最深的是“第一原理”;

各個學科的基本道理:進化論、機械論、遞弱代償、自組織、網絡科學等等。

它們是根基性的第一性原理,來自於重要學科的重要道理。張首晟教授曾經梳理過當今重要學科的重要道理:

哲學的原子論、數學的歐式幾何、生物學的自然選擇、經濟學的“看不見的手”、政治學的人生而平等,以及三個物理學公式:E=mc²(相對論)、熵增定律、量子力學。

這些知識基本屬於人類到今天為止的元知識。我可以做一個也許不太準確的,但是會越來越成立的說法:今天,如果不瞭解這些元知識,基本等於文盲。

這三個層次,你只要在某一個層次堅持,長期堅持做你的指導原則,都可以把它當做第一性原理。但是,企業做得越來越大,需要自己的功力越來越深厚的時候,強烈建議往第三層次挖。

從哪裡著手?

從第一層次著手就行了。因為第三層次的著手,需要大量的學習才能帶來。

我們大學學習的是狹窄的學科,但是芒格說過一句很漂亮的話:等你走向社會,你需要解決問題的時候,你能保證那個問題恰好落在你大學學的狹窄的學科之內嗎?這是不可能的,這是一個結構性的缺陷。

可是大學以後,我們再也不學新東西了,這就是問題的所在。

第一性原理到底有什麼用?

第二曲線創新是增長的Bible(《聖經》)。但是,從第一曲線向第二曲線轉折的動力因是什麼?如何轉過去呢?

第一性原理最大的作用就是從第一條曲線向第二條曲線轉換的時候,為你提供曲線轉換的動力因。動力因就是第一性原理。

當你想取得小的轉換時,這個動力因和第一性原理就是淺的第一性原理;如果想取得大的轉換時,這個第一性原理就是深的第一性原理,甚至深到世界觀的時候,你的整個世界都會發生巨大的變化。

迄今為止,我認為最重要的主流世界觀有三個,全是因為底層的第一性原理髮生變化了,世界觀於是跟著發生變化:

農業時代,亞里士多德的目的論世界觀;

工業時代,牛頓的機械論世界觀;

信息時代,達爾文的進化論世界觀。

所有人認為牛頓和達爾文僅僅是科學家,我嚴肅地說,這兩位不僅僅是科學家,而且是思想家,世界觀級別的思想家,如果沒有牛頓,我們今天依舊生活在黑暗裡。

牛頓的墓誌銘寫得非常漂亮,幾乎沒有任何第二個墓誌銘比牛頓的墓誌銘寫得漂亮。

《聖經》裡有一句話:神說,要有光,於是便有了光。

他的墓誌銘說:神說,要有牛頓,於是有了光。

牛頓,給我們取得了重大的轉變,帶來了科學革命和工業革命。

再來看達爾文,生物學已經成為學科的根基,達爾文的學說會成為未來世界觀建立的最根基性的學說。

可惜,並不是所有人都這麼認為,混沌大學的教學是以達爾文的生物學思維作為推崇點的。

最重要的經濟學大師,並不是給當前的國家政策提供政策性諮詢、建議的,最了不起的經濟學家或者是理論學家,是在整個經濟學建立根基性第一性原理和動力因:

亞當·斯密的“看不見的手”;

凱恩斯的“看得見的手”(政府調控);

熊彼特的“只有創業家的創新才是企業、經濟發展的唯一動力因”;

克里斯坦森的“顛覆式創新是經濟增長非常大的動力”。

全是講動力因。什麼是動力因?第一性原理是動力因,這就叫無用和大用。

中國人對亞馬遜有些不屑,也有些陌生,因為亞馬遜中國被京東和天貓打得找不到牙。但是貝索斯本人卻是當今時代很偉大的一位企業家,是一位持續性的、非連續性的創新者,他實現了很多輪的顛覆。

1.亞馬遜的第一輪顛覆:對書店的顛覆

最早,亞馬遜是一個賣書的電商。它的對手是巴諾,巴諾書店曾經佔了線下書店12%的市場份額,這是非常龐大的數據。

在亞馬遜電商把巴諾電商顛覆以後,亞馬遜的市值大於所有線下書店市值之和。

面對亞馬遜的增長,巴諾的增長被逼成一條直線。你覺得自己很勤奮,但是你會發現,那些又聰明、又勤奮的人,把你的努力逼成一條直線。

巴諾就被亞馬遜逼成一條直線,它的努力在亞馬遜巨大的進步面前,就跟原地不動一樣。

可見,第二曲線的威力是第一曲線的10-100倍之多。

2.亞馬遜的第二輪顛覆:對超市的顛覆

再看第二輪的顛覆,難以想象,因為它的對手是沃爾瑪為代表的線下大型超市。沃爾瑪及沃爾瑪家族長期佔據世界首富或者是前幾位,地位簡直不可撼動。

全世界沒有一個人會認為亞馬遜的對手會是沃爾瑪,但是這場顛覆已經完成了。

完成了以後,亞馬遜的市值大於所有線下零售店市值之和,包括沃爾瑪。所有線下零售店市值總和大概5000億美元,亞馬遜市值是7000多億美元。

當顛覆完成以後,顛覆者的市值比被顛覆者整個行業的市值還要大,令人恐怖。只有指數級的進步,才可能取得這樣的成就。

這麼多年,不可以說沃爾瑪進步不快,不可以說他們不聰明、不努力。但是,沃爾瑪的努力,在亞馬遜的進步面前,被逼成原地不動。

當你跟自己照鏡子的時候,你覺得自己的進步很快。當你跟別人照鏡子的時候,才知道自己根本沒有進步。永遠跟最牛逼的人去比較。

第二曲線是第一曲線的10-100倍。

3.亞馬遜的第三輪顛覆:對計算能力市場的顛覆

第三輪更是匪夷所思。

亞馬遜電商並不是一家技術基因的公司,居然把自己變成了一家技術公司,變成了雲計算公司。

十年前,我創業做酷6視頻網站的時候,每天睜開眼睛,第一欠的是版權費,第二欠的是帶寬費、服務器費用,費用是巨大的、難以想象的,真是創業生不逢時。如果那時候有亞馬遜雲,我的創業成本會大大降低。

亞馬遜雲,被稱為在.com問世以後另外一個最偉大的發現,它使得所有創業公司能夠用最小成本就可以起步,做所有的嘗試。這個嘗試居然出現在亞馬遜,而沒有出現在IBM、甲骨文、惠普等等公司。

今天,亞馬遜雲的市場地位是怎樣的?

它比後面四大競爭對手之和還要多。

原本應該從事這個行業的IBM、甲骨文等等IT公司合起來的市值5000億美金,不如亞馬遜。

原本應該為這個行業提供服務器、機器、帶寬的公司,被亞馬遜碾壓,再次證明:在別人巨大的進步速度面前,你的進步被逼成一條直線。

第二曲線是第一曲線的10-100倍之多。

它的變革並不僅僅這些,是一系列的變革,包括Kindle,包括最近在做的人工智能。亞馬遜的Echo已經是全世界最大的人工智能音箱,一個這樣的公司開始做硬件了,非常快。

1997年,貝索斯像一個書生說:I sell books(我賣書)。10年以後,貝索斯說:I sell whatever the fuck I want(我想賣什麼就賣什麼)。

20年以後,他變得更加有活力、更有霸氣。

對一個人來說,創業既是風險,但也是最好的春藥。

看它的市值增長,又一個指數級增長,一個斜率非常高的指數級增長,完全不是線性增長。

2018年3月20日,亞馬遜超越Alphabet(谷歌母公司),成為市值第二高的公司,僅次於蘋果。

昨天、前天,亞馬遜股價又創了新高,貝索斯身價1420億美元,穩坐世界首富。

過去10年,亞馬遜是投資回報率第二高的股票,僅次於Netflix。

在去年巴菲特的股東大會上,巴菲特說:

“坦率的承認,我低谷了亞馬遜創始人貝索斯的才能,我當年不看好他的眼光,也不看好他的執行力。”所以他在亞馬遜和沃爾瑪之間,選擇投了沃爾瑪。

芒格是我的三大偶像之一,芒格說:

“貝索斯完全是另外一種‘生物’”。 貝索斯根本就不是我們人類。

巴菲特、芒格,兩個像神一樣的人,對貝索斯如此推崇。毫無疑問,他的身上有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他為什麼能取得非連續性的顛覆,有什麼獨特的思維方式是我們要學的?

重點不是學習他的故事,我們完全沒有辦法重複他的成功經歷,甚至也沒有辦法學他的思維方式。

在混沌大學,一定不是學知識,甚至不是學習關於思維方式的知識,最重要的是學會如何思考,學習他如何運用這種思維的方式。

如果想聽知識,到處都有知識付費,但是混沌大學的教學點有且只有一個,教會思考方式。

亞馬遜的創新戰略,最核心的是堅守第一性原理,拿出三條分享:

第一,戰略指北針;

他的戰略指北針與眾不同:以客戶為中心。

第二,方法論;

他如何以客戶為中心,同時又沒有第一曲線的束縛?因為他有長線思維,他把第一曲線,也就是“長子”賺來的錢,甚至“長子”的現金流,瘋狂地投入到第二、第三、第四曲線,這幾乎是罕見的例子。

第三,反熵增。

一、貝索斯的戰略指北針:以客戶為中心

亞馬遜增長的飛輪是什麼?增長的引擎是什麼?

貝索斯的戰略指北針:“以客戶為中心”。

他說:“有很多種方法將業務集中於一點。以競爭對手為中心、以產品為中心、以技術為中心、以商業模式為中心,但以客戶為中心最適合亞馬遜。”

因為亞馬遜是一家做電子商務的公司,以客戶為中心,是它所選擇的戰略著眼點。

《哈佛商業評論》曾經有一篇文章,討論什麼叫戰略:“一個好戰略的標準是,它的對立戰略也是一個好戰略。”

通常,功力不太深的CEO,在寫商業計劃書時,經常把所有的好戰略寫到公司,把所有的好詞寫到公司。

很多公司都會既要以客戶為中心,又要以產品、技術為中心,所有的好詞都寫在自己公司。

今天,世界第一和世界第二的公司,戰略著眼點只有一個,就是“以客戶為中心”。

“舍九取一”。

這是一位混沌創投營的同學在他的畢業答辯裡面提出的,特別傳神。如果領悟這句話的話,你會對“戰略”二字,有特別大的敬意。

所謂“舍九取一”,並不是舍掉九個不好的戰略,取一個好的戰略,而是從十個好的戰略,舍掉九個好的戰略,選擇一個適合自己的戰略,這才叫戰略。

這樣,你自己的戰略才能有資格被稱為戰略。

這種做小的方式,最後才能做大。一開始想做全,最後一定會做小,甚至做沒了。

貝索斯為什麼會選擇以客戶為指北針,為什麼這適合他?

零售行業不變的基本原則是什麼?

貝索斯他從1997年開始,每年會寫一封《致股東信》,把他的經營策略全封不動地講出來。

一個人不可能長期說謊的,從1997年以來的信,可以看到一個人是否言行一致。

今年這封信特別棒,他說:

“我非常讚賞客戶的原因之一是客戶理應感到不滿,他們的預期總在不斷的變化,要求越來越高,昨天的驚喜很快就會變成今天的平淡。

我發現這個變化的速度比以前更快,如今的世界,你不能躺在過去的‘冠軍’杯上休息。那麼,我們應該如何超越客戶,不斷提升預期?高標準是一個主要組成部分。”

零售業不變的基本原則是什麼?

是客戶的期望值不斷提升。

然後,他提出了一個對應的方法,他說:

“在瞬息萬變的零售業中,什麼是不變的呢?我們知道客戶想要低價,想要更快捷的配送,想要更多的選擇,這一點未來10年不會變化。”

“就算再過10年,也不可能有一個客戶站出來跟我說:貝索斯,我真的愛亞馬遜,我就是希望你們的價格更高一點,或者說我愛亞馬遜,我只是希望你們配送能再慢一點。”

在零售業永遠不會有這樣的客戶。

他的應對之道是什麼?

用“不斷提升的高標準”對應“不斷提升的客戶期望值”。

換句話說,把自己逼瘋了的標準,來滿足客戶不斷提升的期望值。你昨天做了一個巨大的進步,用戶很興奮,但是沒多久,用戶會認為這是理所當然的。

他希望你下一次在這個基礎上繼續進步。如果你不進步,或者進步速度慢了,客戶都會離你而去。

世上可曾有第二個服務行業公司的CEO是這麼倒逼自己的?

貝索斯認為客戶的期望值就應該越來越高,然後他逼自己和團隊的標準也越來越高。

這就叫“反熵增”。

用客戶的要求來倒逼自己進步,如果跟得上進步速度,你想想看,和競爭對手之間的差距是不是就拉開了?倒逼自己不停進步,好像是逼自己,但實際上,和競爭對手的差距就拉開了。

亞馬遜電商的增長引擎非常簡單,20年不變,增長引擎簡單到令人難以置信,只有3個:

第一,無限選擇權;

第二,最低價格;

第三,快速配送。

增長引擎怎麼可能如此簡單?果真如此。

他把增長放在核心。

第一個飛輪:客戶無限選擇權

客戶可以在這裡買到想買到的任何東西,然後客戶體驗就會高,客戶體驗高了之後,有更多的流量,就會吸引更多的賣家,然後客戶的無限選擇就會越來越多。

第二個飛輪:保證最低價格

最低價格之後就會有好的客戶體驗,然後有更多人來買,於是就會有更多人賣,更多人賣了以後,再加上其它公共設施,把成本結構降下來,價格就會繼續下降。

第三個飛輪:快速配送

把大量的錢投到基礎設施、速配送,更多人進來。

他把用戶體驗作為增長的“一”,舍九取一。

貝索斯說:

“世界上上有兩種公司:一種是儘可能地說服客戶支付一個高的利潤,另外一種是拼命把價格降到最低,把利潤都讓給消費者的公司。我覺得這兩種都非常成功,不過亞馬遜堅定地選擇做後面這種公司。”

亞馬遜雲在沒有競爭對手的情況下,主動降價51次。

在雲計算領域,有人說有一個“貝索斯定律”:

雲計算,單位計算能力的價格,每隔三年會降50%。

這個壓力是貝索斯自己給自己帶來的。他為什麼這麼做?

《一網打盡》一書中寫到:“貝索斯說他不想重複‘喬布斯的錯誤’——將iPhone定價過高,從而使智能手機吸引了大規模競爭的眾矢之的。”

當然,喬布斯肯定有喬布斯的選擇,從貝索斯的角度,這句話是很值得理解的。

喬布斯由於把iPhone的利潤空間定得極高,所以給了三星機會,中星以中等價位切入,三星中等價位切入之後,其實它的利潤也很高,給了小米手機機會。他講的就是這個含義。

貝索斯在沒有競爭對手的情況下,把亞馬遜雲降價降了51次,在沒有競爭對手長期同在的時候,他就能賺一個壟斷性的價格。所有賺短期利潤的方式,都不是貝索斯喜歡的做事方式。

舉個案例,當亞馬遜Kindle要上市的時候,他從書商花15美元買書,在Kindle賣9.9元。書商很不高興,說他賣這麼便宜,會影響實體書的銷售。

這時候,喬布斯把書商們聚集一起,說不要跟貝索斯合作了,跟他合作吧,在iPod上賣書,有一個好處,價格隨便定,但是要給蘋果分30%就行了。

書商們覺得很高興,轉過來甚至起訴貝索斯,法院裁定的方式是要求貝索斯也這樣做。貝索斯很鬱悶,但是他按照這樣做了。結果呢?他賺了很多錢,也就是他放棄的是虧損的方式,被逼採用賺錢的方式。

接下來的一件事情發生了,他賺了錢以後,貝索斯這時候做了一件什麼事?

貝索斯居然把賺來的錢全部返還給了消費者,用了什麼方式?Kindle降價,從399美元降到99美元。賺到的錢居然補貼給消費者。

幾乎每一個公司都會把“以客戶為中心”貼在牆上,尤其是電商公司。以客戶為中心,說說容易,能夠做出來,並且真的當作原則、標杆,太難了。

線下零售商天天都會打折,但是亞馬遜的打折頻率遠遠高於所有的線下零售商。

它去年收購了Whole Foods(全食生鮮超市),在美國,中產階級很願意去Whole Foods買菜,覺得健康,但是價格也很貴,消費者願意付出這個價格,覺得用高價格買健康的食品。

2017年8月28日,亞馬遜完成Whole Foods的收購當天,Whole Foods產品全部降價,牛油果降價五折,對於貝索斯而言,無論線上還是線下,都是一個方式。而且,這筆錢是客戶已經願意給你,認為你值這些錢的錢,他居然也打折了下來。

他為什麼這樣做?

長線思維。

這麼做以後,就可以跟亞馬遜的線上用戶合起來線上配送。收購Whole Foods的當天,其他競爭對手的股票應聲而落。

貝索斯說:“我們的目標是:成為全世界最以客戶為中心的公司。”

《1998年致股東信》:“我們力圖建立一個全球最以客戶為中心的公司。”

《1999年致股東信》:“我們的使命,通過這個平臺打造全球最大的、用戶至上的公司,使用戶在這個平臺上可以找到他們想要買的任何公司。”

《2012年致股東信》:“我們致力於關注競爭對手,受到他們的啟發,不過實際上以客戶為中心,是我們企業文化的標誌性元素。”

他所說的客戶實際上是我們所說的用戶,是小C,而不是合作伙伴大B或者是小B。貝索斯對供應商的態度極差,跟他合作太難了。他對供應商的態度不好,對員工的態度也不好,但是這個人對用戶的態度非常好。

讀懂了商業上不變的“一”,亞馬遜20年的戰略就非常清晰了,把戰略建立在不變的事物之上:用戶體驗。

曾在亞馬遜中國任職的張思宏寫了一篇文章,開頭說:“亞馬遜的成功只是做對、做好、言行一致地堅持了一件事而已——痴迷用戶體驗。”

他當年去亞馬遜中國,要跟亞馬遜全世界的高管面試,大概通過了5、6、7個高管面試,每次他都會問對方,你們認為亞馬遜的價值觀是什麼,每個人都告訴他“以客戶為中心”。他覺得不錯,每個人都說到“以客戶為中心”。

他上任以後,去成都一個配送站考察,坐在一個小姑娘旁邊。那個小姑娘接了一個電話,客戶投訴沒說書裡有兩頁粘在一起了。小姑娘立刻就說:對不起,這是我們的錯,這本書您留下來,我們立刻再送一本新書給您,抱歉,這是我們的錯。

他在旁邊一聽,覺得真不錯,全世界級的高管都這樣講,一個銷售小姑娘也這樣講、這樣做。

但是,接下來,小姑娘做了一件事情把他嚇壞了。小姑娘處理完這件事情之後,立刻回到程序,下了一個命令,把這本書全部下架。

當時他嚇壞了,就問她在幹嘛?她說,有什麼問題嗎?我說,這是在做一件常規的事情。她說,怎麼會常規呢?之前也接過幾次投訴,都是同樣的問題,說明這本書的這個問題是一個系統性的問題。

對於系統性的問題,亞馬遜授權一線員工下架,倒逼解決這個問題。

一個一線的小姑娘居然有權力把一個出貨量在100萬冊以上的書下架,這件事情大大震驚了他。

這是亞馬遜的文化,在內部被叫做Andon Crod機制,很顯然來自於日本精益生產的“按燈機制”。

它最早來自於貝索斯。貝索斯坐在一個叫Peggy的客服人員身邊聽電話,發現有大量客戶因為同樣的問題反覆投訴而始終得不到快速解決,而且一線員工明知這是批量問題卻無能為力,只好重複解決個體的投訴而無法杜絕後繼投訴。

於是貝索斯不顧成本壓力和團隊反對,立即上線了這個工具。完全授權一線員工,不管這個東西的價值如何、能賣多少,只要有問題就立刻下架,停止銷售。

錢的損失是巨大的,流程上的損失是巨大的,但是貝索斯不管,說這件事情是跟我們的最高價值觀不合,於是就做了這樣一個決定。

我們經常在貼了太多的價值觀,捫心自問,當具體事情遇到這些原則的時候,能按原則做事,一條就夠了。

再舉一個案例:

亞馬遜自己賣玩具,賣得不好。全世界誰賣得最好?玩具反斗城。亞馬遜去找玩具反斗城合作,讓他們在亞馬遜賣玩具。

玩具反斗城說沒問題,但有一個條件,要一個獨家玩具銷售權,它願意籤十年的協議,而且願意把未來十年全部的錢一次性給亞馬遜。

但是,亞馬遜說不行,即使現在不跟其他人合作,玩具反斗城是事實上的獨家,也不能籤這個約。為什麼?因為違反了三大引擎之一:客戶的無限選擇權神聖不可侵犯。

當送到手的金錢和原則牴觸的時候,亞馬遜選擇了原則,而放棄了錢。

合作到後來,玩具反斗城起訴亞馬遜,亞馬遜敗訴,賠了5100萬美元,也仍然堅持寧可賠5100萬美元,也不放棄這件原則。

他們在談判的時候,貝索斯故意留了一把椅子,說椅子是留給顧客的。

我們經常會說以顧客為中心,但跟合作伙伴或者對手談判的時候,經常攜客戶以令天下,不是真得把客戶當作天。這個細微而重要的差別,讓我們對這種思維方式充滿尊敬。

2018年9月18日,玩具反斗城宣佈破產了。

貝索斯有一個著名的問號郵件[email protected],所有人都可以給貝索斯寫郵件,反映任何問題。

貝索斯每次收到問題,如果他覺得問題很嚴重,就會把郵件轉發給相關部門,然後他只寫一個問號。

只要那個部門收到這個問號郵件的時候,就跟幾級地震來了一樣,然後要求自己在幾個小時之內,所有的工作停下來,必須解決這個問題,然後第一時間給貝索斯彙報。

他用這樣一種方式,一次又一次把炸彈扔出去,測試他的團隊對用戶滿意度、用戶抱怨的反映是什麼樣的。

亞馬遜的客戶滿意度,連續八年在美國排名第一,甚至超過Costco。

舉一個非常有趣的案例:亞馬遜會員服務。

2005年,一個亞馬遜中層員工提出一個建議,說我們為什麼不能用99美元年費的方式,給用戶提供兩天內配送服務Prime?

以當時的物流水平,這事的投入產出比是完全做不到的,所有內部人士、媒體人士、華爾街都認為這是一個非常愚蠢的建議。

這件事情甚至讓提議者格里利和CFO沃倫·簡森鬧翻了。CFO說“免費送貨”不是什麼創舉,而只是讓未來的資產負債表再一次出現問題。

會後,沃倫讓格里利(時任財務部副主管,免費送貨的方案建議者)靠邊站,並給他降了職。

但是貝索斯力排眾議,把這個項目堅持下來。

我們算一筆賬,如果快遞公司單筆訂單的成本是8美元,而Prime會員一年有20筆訂單的話,那麼公司一年的運輸成本就會達到160美元,遠高於99美元的會員費。這項服務對公司來說成本太高,沒有辦法達到盈虧平衡。

這是亞馬遜CFO、高管、媒體、分析師全部反對的原因所在。

“在對Prime的信心上,貝索斯幾乎是單打獨鬥。”

在他的傳記《一網打盡》(作者:斯通)看到這句話,看得心裡非常痛。他的思維方式你未必學得到,但是他應用思維方式的方式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他的Prime會員超值服務最後上線了,而且並不僅僅是免費配送(免除所哦魚郵費,部分商品免費當日甚至兩小時到達),可以免費使用所有的視頻和音樂,免費閱讀亞馬遜的一部分書籍、雜誌,其他免費業務包括遊戲、有聲書等等。裡面可以裝的東西已經越來越多,成本其實越來越大。

去年有一個電影叫《海邊的曼切斯特》,獲得了奧斯卡獎,居然是亞馬遜拍的。亞馬遜電商公司拍了一個電影,獲得奧斯卡獎,貝索斯半開玩笑、半認真地說:“我們獲得奧斯卡獎,就是為了賣出更多的手紙和狗糧。”

99美元Prime會員,可以免費看到所有這些視頻。

看下會員費的增長指數:已經到了1億人,按照每人99美元的會費,這筆收入是100億美元,迄今為止,這個收入還是虧損的。

可是他為什麼這麼幹?

這件事成為亞馬遜歷史上最划算的買賣之一,戰勝eBay易貝的勝負手。

這是一個一把手CEO透過表面看到本質的能力所在。這是一流CEO和不入流CEO之間的巨大區別。

他利用了認知心理學,人們喜歡賺便宜,既然花了99美元,那要買更多的東西,才能把這個錢賺回來。結果客戶因為這個服務,下了更多的訂單。

看下實際的數據,一般用戶每年的消費量是780美元,Prime會員一年的消費量是1340美元,因為他交了99美元,反而多花了一倍的錢。他會覺得,如果不花,就會產生損失。

這是非常高深的心理學道理。

表面上看,這是99美元,是虧損性投入,實際上是營銷費,把營銷費用花在了用戶身上,大大節省了營銷費。

這是從誰那兒學來的?

從他最大的兩個競爭對手學來的。

2000年,他跟沃爾瑪時任CEO會談,那時貝索斯完全不懂零售商,他跟全世界最好的零售商CEO談。

沃爾瑪CEO告訴他一個道理,沃爾瑪在市場營銷上只花了40%的營銷費用,其餘的營銷費用花在了降價的策略上,營銷策略就是定價策略,天天都是低價。

每天進到沃爾瑪,會看到天天降價,這件事是它的廣告費,而且把廣告費用在了用戶身上,最後養成了用戶心智,說只要到沃爾瑪,就能夠降價。用戶心智養成了以後,廣告費不比花在路牌上的廣告費更了不起嗎?

再看Costco,2001年,Costco的CEO布羅特曼也給他講了類似的道理。全是關於客戶忠誠度的問題。

Costco每年都有4000件貨品,成批購進,SKU非常少,只加價7%-14%,其實可以加價更多,Costco只加價7%-14%。

公司不做廣告,把廣告費用在用戶身上,然後用戶也需要付出會員費,才能獲得購買的資格,會員費本身成為巨大的收入。

同樣的道理,Costco用這個方式養成用戶心智,它的東西是少的、精良的、便宜的,這不就是廣告最後想達到的“一”嗎?

小米之家學習了這個模式。小米如果把性價比推到極致,給用戶一個印象,進到小米之家,東西又好又便宜,最後用戶心智被這件事佔領了。

這是不是一種簡潔而優美的商業模式?

這是一流CEO和不入流CEO最大的區別。

後來有人反問沃爾瑪CEO說,你當年把亞馬遜教會了,後不後悔。他說,這有什麼後悔的?

我們幾十年就是這麼做的,一直這麼說的,但是隻有貝索斯一個人按照我們說的做了,而且他做的方式還超越了我們做的方式。

這就是有深刻思維的人和表層思維的人的區別。

對於表層思維的人,老是跟別人去學習乾貨、技巧、方法論;對有深刻思維的人,學的是第一性原理。

最近的消息,Prime很可能會成為獨立品牌,成為獨立業務線,1億的用戶、100億的收入,單獨會成為一條業務線。這應該可以繼亞馬遜AWS雲之後,另外一個很重要的事情。表面看吃虧了,最後賺了大便宜。

二、貝索斯的方法論:長線思維

如果你以客戶為中心,你也會陷入顧客依賴陷阱,陷入第一曲線依賴。

為什麼貝索斯沒有陷入第一曲線依賴?

有一種“非共識思維”。

《從0到1》有一句特別重要的話:“每當我面試應聘者的時候,都會問他這樣一個問題,在什麼重要問題上,你跟其他人有不同的看法。好的回答應該是這樣的模式:大多數人相信X,而事實卻是X的對立面。”

貝索斯完全同意這個觀點,他說:“我相信,如果你要創新,你必須願意長時間被誤解。你必須採取一個非共識但正確的觀點,才能打敗競爭對手。”

非共識但正確。

他的非共識但正確體,現在哪裡?體現在對公司的KPI上。大多數人認為,公司的盈利是公司的核心KPI。

而他認為,公司的自由現金流才是公司的核心KPI。自由現金流也是表面現象,自由現金流代表了什麼?代表了一個企業在滿足了企業短期生存壓力和長期生存壓力以後,企業可以自由分配的錢。

自由現金流,決定了你有多少資源可以投入到長期的增長性支出。自由現金流的實質就是,你有多少錢可以投入到第二曲線,代表著你有多少錢面向未來。

利潤,本質上是一個短期財務報表上的贏餘。如果收入不變,降低花費,利潤當然就高了。

很多時候,利潤和自由現金流是相對立的,大多數人會把投向第二、第三曲線的錢,節省到第一曲線,成為利潤。

亞馬遜恰恰相反,把原本屬於短期利潤的錢全部投向未來,成為未來的增長引擎。

哈斯廷斯說:“公司賬上的現金越多,證明創新動力越不足。”

今天,全世界現金最高的公司是蘋果,充分證明喬布斯去世之後,庫克領導的公司創新力有多麼不足了。

貝索斯說:“我不要利潤,我只要增長。”

他有一次半開玩笑、半認真的說:“在我們452個目標裡面,‘淨收入’、‘毛利潤’、‘運營利潤’等字眼一次也沒出現。

《1997年致股東信》是他的第一封信致股東信,他說:“如果被要求最優化報表和最大化未來現金流二者之間做出選擇,我們會毫不猶豫地選擇後者。”

他認為,絕大多數人會對短期利潤有熱愛,尤其上市以後,大家更會聚焦在短期利潤上,因為通常的市值取決於“利潤×市盈率”,但是價值觀、價值網也受制於它。

真正決定企業發展存亡的是你所在的價值網,管理者只不過扮演著一個象徵性的角色而已,貝索斯說我幹嘛聽市場的價值網,我幹嘛聽華爾街的價值網。

他認為華爾街的短期思維是不對的,一個公司不應該以短期的利潤為KPI,而應該以長期的增長為KPI。

它的收入完全是指數級收入,但是看它的利潤,慘不忍睹。

二十幾年,盈利在零之間來回遊走,從1994年到今年,22年的盈利趕不上蘋果一個季度的利潤,甚至跟阿里巴巴比較一下,2017年第三季度,阿里當季利潤是亞馬遜利潤的10倍。

但是,為什麼市場反而給它的市值更高?

並不是它賺不到錢,而是選擇把錢投入到未來,投入到了倉儲、配送、雲等。

亞馬遜倉儲的投入增長是指數級的,亞馬遜雲的投入增長也是指數級的。從2010年到2013年,亞馬遜雲計算業務年資本投入從1.5億美元增長到15億美元,年複合增長率超過200%。

2017年的研發費226億美元,比2016年增長了41%。全世界研發費用最高的公司居然是亞馬遜,超過Google、微軟、蘋果、Intel,難以想像,一個電商公司的研發費居然是全世界最高。

中國似乎只有一家企業像它一樣投資未來,就是華為。長期投資未來,把第一條曲線賺到的錢瘋狂地投入到第二曲線、第三曲線。

貝索斯的商業哲學是什麼?

《哈佛商業評論》有一篇文章說:貝索斯發明了一種新的商業哲學,對未來的無限執著。

我認為這種哲學就叫長線思維。

他說:“我經常會被問到一個問題:未來10年,會有什麼樣的變化?但是我很少被問到未來10年什麼是不變的,我認為第二個問題比第一個問題更重要,因為你的戰略要建立在不變的事物之上。”

這是不是第一性原理的方式?

絕大多數人把戰略建立在變化之上。

他說:“如果你把一件事情的眼光放到3年,和你同臺競爭的人就會很多,但是如果你把眼光放到未來7年,跟你競爭的人就很少了,因為很少有公司願意這麼長遠地看待一件事情。”

再看一下他與眾不同的經營觀、哲學觀:

所有隻能產生短期利潤的項目都不重要,無論現在賺多少錢,能夠產生長期現金流的項目才是重要的;

無論虧多少錢,如果有一個項目10年以後一定能夠成,而且能夠大成,它現在虧多少錢,我都不在意,它現在賺的錢再多,我根本就不在乎。

在這種指導之下,在沒有競爭對手的情況之下,亞馬遜雲主動降價51次。今天賺的利潤,對他的長期競爭力毫無疑義。

最近一次調整,亞馬遜雲甚至可以按秒來計費了。

貝索斯是世界的首富,亞馬遜是全世界第二大的公司,這個成績我們一生之內很難達到,但是這種思維方式值得我們學習。

這又驗證了一下芒格的話:“只按自己的原則行事,只在自己的能力圈內行事。”

這樣做,會有一個很神奇的結果,你的能力圈反而會越來越大。

貝索斯,堅守以客戶至上的原則。1997年,貝索斯說:“亞馬遜的使命是成為領先的產品與服務在線零售商,一開始我們聚焦在書籍市場。”

1999年,他說:“我們的使命是成為全世界最以消費者為中心的公司,一個消費者可以在這裡找到任何東西的線上平臺。”

書籍事是不是消失了?邊界是不是擴大了?變成了什麼?線上沃爾瑪。

到了2002年,他說:“我們的使命是全世界最以消費者為中心的公司。”

“互聯網”三個字也去掉了,邊界又一次打開了。不管線上線下、天上地下、六合八荒,全是我的地盤。

一個以第一性原理指導之下的人,一開始聚焦自己的原則和能力圈,最後的能力圈反而打大了。

貝索斯說:“很高興能告訴大家,亞馬遜有3個畢生追求的業務:Prime(超級用戶)、marketplace(第三方開放平臺)、AWS(雲)。”

讓他高興的並不是原有的電商業務,而是他的第二、第三、第四曲線,沒有受限於第一曲線依賴。

亞馬遜雲, 2017年第三季度的營收是45.84億美金,亞馬遜雲早期僅僅為服務亞馬遜,後來開放出去,變成商業化的平臺。2017年亞馬遜73%的收益來自於雲計算,而不是來自於實體店和電商,也就是說,“二兒子”已經當家了,“老大”位置下降,“二兒子”當家。

亞馬遜雲是歷史上成長最快的高科技公司之一,營收超過100億美元的時間,Google用了9年,Facebook用了10年,亞馬遜雲用了10年。

亞馬遜雲的帶寬使用量已經超過了亞馬遜電商的帶寬使用量。

有沒有看到一個完美的、教科書一般的第二曲線(雲計算)?第二曲線在第一曲線(電子商務)到達巔峰之前已經開始起步。

2000年,亞馬遜市值跌掉了80%,一直到2009年,幾乎在同樣的地方,但是,從2009年之後一路上升。

為什麼?

因為亞馬遜雲從2009年之後的收入一路上升,亞馬遜雲收入的增長曲線和亞馬遜市值的增長曲線幾乎是一樣的,無數的案例證明,從短期看股市是放大器,從長期看股市是稱重機,而股市取決於未來的增長情況。

長線思維、投資未來的原則(這些原則堅守20年不變),幫助亞馬遜跨越了創新者的窘境,實現了非連續性增長。只有第一性原理才能實現非連續性增長。

看一下他的第一封信:“我們要以長期的眼光來經營這家公司,我們要把注意力極度聚焦在客戶身上,比起短期利潤和華爾街對股價的反應,我們更在意公司長期領導地位,哪怕一些投資暫時看不到回報,如果長期有益,我們也大膽去做。”

芒格說:“商界有一條古老的原則,找到一個簡單的基本的道理,非常嚴格地按照這個道理去行事。”

任何事情背後必有道理,找到這個道理,把它抽象化,按照這個道理去行事,是一流的CEO、偉大的CEO和不入流CEO之間的本質區別。

三、總結:貝索斯的多元思維模型

從亞馬遜的增長故事,我們學到了什麼?

貝索斯的多元思維模型:

A、戰略指北針:以客戶為中心;

B、方法論:長線思維;

C、第一性原理:反熵增(不在本節分享範圍)。

他是一個脾氣相當暴躁的人,我們看了《喬布斯傳》,覺得喬布斯是一個脾氣已經相當不好的人了,他比喬布斯的脾氣更糟。

這麼暴躁的一個人,面對消費者,一以貫之的重視卻永遠都在。在他眼裡,客戶第一,這是他的戰略指北針;長期思維是他的方法論,表面看是自由現金流,實則投資未來;第一性原理是反熵增。

本節最重要的知識點是:

A、舍九取一(從對的10個戰略選擇1個適合你的戰略);

B、變與不變(大多數人看的是變化,而他看的是不變);

C、非共識(如果你想成功,就必須反共識,如果你跟著共識走,只能是平均數、分母,你跟著共識走,你想指數級增長,怎麼可能呢?只有非共識才可以);

D、增長引擎。

希望大家學會“舍九取一”。好戰略的對立面也是好戰略,選擇跟你能力圈匹配的戰略,選最小切口的最小切口,與其做大不如做小,舍九取一。

*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筆記俠立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