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1 學分互認,資源共享——你的大學,不止一所

學分制是目前我國高校實行的教育管理模式之一,也叫學分積累制。學生所修課程或參與活動,在取得合格之後都能得到相應的學分,學分積累到規定數值,即可獲得相關專業的學位證書。由於各所高校獨立自主的教學目標,以往的大學生畢業前需要修滿的僅僅是他們就讀學校要求的學分,完成學校所開設的課程即可獲得學位證書。

這一現象在 2005 年發生了變化,教育部在《普通高等學校學生管理規定》中提到,“學生可以根據校際協議跨校修讀課程。在他校修讀的課程成績(學分)由本校審核後予以承認”。之後,高等學校之間的跨校選修課程、學生互換、學位互聯互授等機制逐步完善,讓更多的學生享受到了優質的教學資源,讓他們就讀多所學校的夢想變成了現實。

也就是在這樣的政策鼓勵下,發展出新的教育管理模式,即“學分互認”—— 學生的學分,在合作高校之間,實現相互認可與換算。高校學生除了通過學習本校的課程來獲得相應的學分以外,還可以通過選修聯合辦學或協議中的其他院校提供的相關課程來獲得所需學分,只要所修課程的成績合格,學生所取得的學分可在合作院校間被認可。這樣一來,學生們可以不受本校的專業限制,選擇自己喜歡並且擁有優質辦學資源的專業課程。相信高三的你,也對這種模式產生了好奇:若能體驗一下就讀多所大學,那該多好!

1. 跨校選修

在高等教育資源比較豐富的一些城市,高等院校分佈比較集中,形成了大學園區、大學城等區域,如北京、上海、武漢、廣州等地。自 20 世紀 90 年代的高校合併、高校擴招之後,全國範圍內的大學城已有 50 多座。地理上的便利為高校之間的跨校學習提供了更多可能。其中又以開設校際選修課最為普遍,這種形式可以充分發揮各校的學科優勢,把本校的一些特色課程供其他學校學生選讀,也就是“跨校選課”,學生通過上課和考試獲得相應的學分,院校之間相互承認學分。

2. 跨校輔修

跨校輔修專業與跨校選修專業的區別在於輔修專業併合格後可獲得雙學位,同時也需要學生花費更多精力進行輔修專業的學習,比較適合學有餘力或對自己就讀專業不滿意的學生。與本校輔修雙學位不同,跨校輔修的優質資源更多,如武漢地區七校聯合辦學,雖然原則上是所有專業全部向在校學生開放,但從近幾年的效果來看,多數學生仍然傾向於選擇各校的優勢專業。輔修費用依據課時而定,課時越多,費用也相應地越高。具體費用可參考聯合辦學官方網站中的報名簡章。

3. 校際交流

校際交流打破了前兩種學分互認模式—— 跨校選課和跨校輔修的地域限制,將各所高校擁有的優質資源充分地提供給學生,讓他們能夠在不同城市、不同國家學習,打開專業視野,見識更豐富的研究方法,並且能夠獲得合作學校的學位證明。

校際交流不僅存在於大學聯盟或共同體,許多國內高校與國外高校也建立了長期合作關係,以華中科技大學為例,建立校際交流項目的有英國的伯明翰大學、美國的加州大學河濱分校等。針對不同的專業,華中科技大學與有對應優勢專業的國外大學,建立了寒、暑期交流項目和交換生項目,覆蓋範圍從本科生到研究生,同樣認可學分,還會依據學習情況頒發相應的學歷、學位證書。不止是華中科技大學,國內辦學層次比較高的學校同國外大學間的校際交流都有交換生等項目,同樣學分互認。

4. 課程共享

這種模式同樣不受地域的影響,甚至打破了時間的限制,主要是依賴於電子科技,實現教學資源的網絡共享。簡單來說,就是以網絡為平臺,提供教學課程、研究成果等內容。學生們通過網絡選擇並觀看專業課程,待完成學習任務後,同樣可以獲得相應的學分。

節選自2018《高校招生》高考指導專刊 01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