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03 資本退潮,金控瘦身?傳九鼎將出售富通保險部分股權

5月2日,財新獨家報道稱在香港保險業監管局質疑下,九鼎集團正有意出售香港富通保險部分股權。聯繫此前關於MT系處置旗下資產的種種傳聞,以及安邦保險集團被接管,利安人壽、君康人壽等五家險企個別股東被監管部門勒令退出等消息,顯然,對於金融企業乃至金融控股集團的監管正在空前強化,在嚴監管之下一些資本已經開始或被動或主動的選擇了退出金融保險業。

潮起又潮落,昔日200餘家險企排隊等待批籌的盛況不再,資本退潮已經開始,而九鼎也好,MT系也好,或僅僅只是一個開始。近期,代表最高層意圖的《關於加強非金融企業投資金融機構監管的指導意見》正式下發,明確規定,防止企業過度向金融業擴張,不符合規定的,逐步加以規範。此外,盲目向金融業擴張、風險管控薄弱、進行高槓杆投資、關聯企業眾多、股權關係複雜不透明、關聯交易頻繁且異常的企業不得成為金融機構控股股東。

傳九鼎集團有意出售富通保險股權

5月2日,財新旗下付費訂閱專欄“我聞”發佈獨家消息稱,在香港保險業監管局質疑下,九鼎集團正有意出售香港富通保險部分股權,據稱原因是,香港保險業監管部門對九鼎集團的資質提出質疑,不允許九鼎100%控股富通保險。

根據財新的報道,九鼎此番計劃出售富通保險20%-40%股權,希望以整體估值150億元港元出售,不過九鼎集團以及香港保監局都尚未對此消息進行確認。

值得注意的是,近些年在資本市場異軍突起的

九鼎集團在相繼完成金融保險業的廣泛佈局的同時,也持續受到質疑,而最近一次莫過於被證監會立案調查。

2018年3月27日,九鼎集團在因旗下PE資產昆吾九鼎借殼上市以及收購富通保險宣佈停牌近三年之後正式復牌,與此同時,其還帶來一系列利空以及利好消息。

其中最重磅的一項莫過於證監會對其下發《調查通知書》,因其涉嫌違反證券法律法規,對其進行立案調查。

或是為了緩解市場的疑慮,在當天,九鼎集團還宣佈了一系列消息,包括將交易方式由做市轉讓變為集合轉讓;宣佈將在未來12個月內以不高於5元/股增持公司股份,合計增持金額10億元;取消下屬子公司的股權轉讓等。

不過很顯然,市場的疑慮仍舊佔據了上峰,3月27日正式復牌後,九鼎集團股價一路大幅下探,復牌後前兩個交易日累計暴跌74.3%,千億市值跌至263億元,蒸發超過760億元,其後雖略有反彈,但仍不能與高峰時相提並論。

近期,九鼎集團公佈2017年報,顯示無論是收入還是利潤,相較2016年都出現了顯著的下滑,其中收入為88.46億元,同比下降14.32%;利潤為11.54億元,同比下降43.95%。

曾兩個月斥資百億迅速佈局保險業

有關九鼎意欲出售富通保險部分股權的消息傳來,不少業內人士感覺頗為詫異,因為近年九鼎集團對於保險業顯示出了非同一般的熱情,不到萬不得已,應該不會選擇出售富通保險股權。

成功登陸新三板,通過一系列的“金融創新”順利實現多次融資,彈藥充足之後,九鼎投資開始了對於金控集團的佈局,在公募基金、證券、銀行、保險、互聯網支付等領域相繼落子,其中對於保險業,傾注的資金尤其多,且十分密集,僅從宣佈投資計劃的角度來看,兩個月時間即耗資近百億,且財產險、壽險、保險中介以及境外保險公司均有涉獵。

2015年6月,九鼎集團宣佈將保險業務定位於長期戰略性業務板塊進行拓展,擬作為主發起人籌建設立一家人壽保險公司,並將為此成立專門的籌備工作組。同時將聘任前太保集團董秘方林為公司副總經理、籌備工作組負責人。

後經披露,這家擬籌建的壽險公司其實就是九信人壽,由九鼎集團與青海省國有資產投資管理有限公司、中化岩土等多家上市公司以及非上市公司共同發起設立,其中,九鼎集團出資2億元,擬持股比例20%,與青海國投並列第一大股東。目前該公司尚未獲得監管部門的籌建許可。

在投資保險公司的同時,九鼎集團也同時發力保險中介,2015年8月14日,宣告以5000萬元收購中捷保險經紀股份有限公司100%股權,獲得保險經紀牌照。

在同一天,其還宣佈,全資子公司昆吾九鼎(已借殼上市,更名為“九鼎投資”)將出借自有資金不超過2000萬元,參與發起設立眾惠財產相互保險總社。而該公司已於2017年2月正式獲批開業。

在2015年8月的最後一天,九鼎集團緊接著又公佈了一項重大的收購計劃:擬以現金支付的形式收購歐洲富通集團旗下的香港全資子公司富通保險全部8.44億股普通股份,交易價格為106.88億港元以及相應利息。在擊敗了多個強有力的競爭對手之後,2016年12月2日,九鼎集團宣佈已經完成了相關款項的支付。

兩個月時間,就宣佈斥資近百億佈局保險業,九鼎集團對於保險業的熱情可見一斑。

掛牌新三板後,九鼎集團快速佈局金控

資本退潮,金控瘦身?傳九鼎將出售富通保險部分股權

而從九鼎集團以及富通保險新近發佈的2017年年報來看,九鼎對於保險業務板塊的投入顯然“相當明智”,富通保險,已經成為該公司最重要的業務板塊之一。

數據顯示,2017年,九鼎集團利潤為11.54億元,同比下降43.95%。而富通保險2017年稅後盈利大幅上升63.53%,達到 9.96 億港元。與此同時,富通保險營業收入保持高速成長,2017年實現營收84.37億港幣,同比增長24.8%——同期香港壽險市場僅增長9.5%。

富通保險優異的表現,令九鼎集團對保險業務尤其看重,在年報中,九鼎集團還提到了2018年的重點工作計劃,其中,針對富通保險業務板塊,九鼎集團強調將繼續推進富通保險可持續的價值增長,並不斷完善資本補充機制,保持充足的償付能力。而在復牌之初,其還宣佈將推進富通保險的上市進程。

金融資本退潮?

正是由於九鼎集團對於保險業務的看重,其有意出售富通保險部分股權的行為令不少市場人士感到不解。不過種種跡象表明,

在經歷了一度的“繁榮”之後,在嚴監管的政策引導下,一些已經佈局金融保險業的資本或者說大鱷,已經開始漸次退出。

除九鼎集團外,近期,有媒體報道,MT系也正在大手筆處置旗下金融資產。例如擬將華夏人壽21-25%的股權作價310億元出售給中天金融,而據媒體報道,後者正在為收購資金問題積極奔走;例如給中江信託開出300億元的價格,並已經接觸若干買家;例如擬將恆泰證券不到30%的股權以90億元價格出售等。此外,濰坊證券、包商銀行、新華信託等據傳也在處置之列。

更有媒體稱,MT系2018年內將削減1500億人民幣資產償還銀行貸款。

僅就保險行業而言,在經歷了2017年的保險法人機構公司治理現場評估之後,一系列的違規股權清理工作也已經陸續展開。崑崙健康、利安人壽、長安責任、君康人壽、華海財險五家險企因為個別股東隱瞞關聯關係、違規代持等行為,已經被監管部門勒令退出。

當然,最令保險行業人士印象深刻的當屬安邦保險集團於2月23日被保險保障基金正式接管。據悉,在其608億元的註冊資本金中,只有11億元被認定為真實有效,其餘近600億元皆為無效注資。

在監管部門正式接管安邦之後,有關安邦保險集團處置旗下金融資產的傳聞也一直在坊間流傳,不過並未得到監管部門的證實。

新規密集發佈,直指金融控股集團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種種涉及保險企業乃至金融企業的股權變動,或許才剛剛開始。

在調整監管機構的同時,一系列旨在彌補監管漏洞,防止監管套利的文件也相繼下發。4月27日,《關於加強非金融企業投資金融機構監管的指導意見》以及《關於規範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同時出臺。而根據此前原銀監會披露的消息,其2018年的工作重點之一就是制定《金融控股公司監管辦法》。監管層面對於強加金融業,尤其是金融控股平臺監管的決心由此可見一斑。

其中,《關於加強非金融企業投資金融機構監管的指導意見》開明宗義指出,近年來,金融業改革開放力度不斷加大,大量非金融企業(以下簡稱企業)通過發起設立、併購、參股等方式投資金融機構。一些實力較強、行為規範的企業投資金融機構,有助於擴大金融機構資本來源,補充資本金,改善股權結構,也有利於增強金融業與實體經濟的良性互動發展,但:

也存在部分企業與所投資金融機構業務關聯性不強、以非自有資金虛假注資或循環注資、不當干預金融機構經營、通過關聯交易進行利益輸送等問題,這既容易助長脫實向虛,也容易導致實業風險與金融業風險交叉傳遞。為促進金融業更好服務實體經濟,有效防控金融風險。

該意見明確,限制企業過度投資金融機構:

限制企業投資與主業關聯性不強的金融機構,防止企業過度向金融業擴張。企業入股和參股同一類型金融機構的數量限制,適用金融監督管理部門相關規定;不符合規定的,逐步加以規範。投資主體合併計算實際控制人、一致行動人和最終受益人。

且規定企業具有以下情形之一的,不得成為金融機構控股股東:

脫離主業需要盲目向金融業擴張;風險管控薄弱;進行高槓杆投資;關聯企業眾多、股權關係複雜不透明;關聯交易頻繁且異常;濫用市場壟斷地位或技術優勢開展不正當競爭,操縱市場,擾亂金融秩序。

其中,控股股東是指持有金融機構股份超過50%或雖不足50%但具有實質控制權的投資人,主要股東是指持有金融機構股份超過5%的投資人。

最終哪些資本會受到該意見影響,並退出金融保險業,引發市場人士猜測。由於是否“具有實質控制權”不易判斷,在此,『慧保天下』不再一一盤點,不過在《告別金控草莽時代,歷數那些即將消失的金融大鱷傳說》一文中,『慧保天下』曾對目前部分涉及保險業的民營金控進行梳理,各位看官可自行分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