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13 樹立黨建與項目生產雙向融入新標杆——記甘肅六建東湖項目第一黨小組

超高+綜合體!時下,在“甘肅建投的高度”??天寶時代廣場項目之後,又一座難度更大的超高層綜合體正逐漸拔地而起,成為甘肅建投六建集團在超高層項目建設上的新突破。這就是屹立於東湖之巔的東湖廣場超高層項目。

在這樣一個集高、大、難於一體的城市綜合體超高層項目上,黨建有效融入生產,生產與黨建緊密結合,已成為該項目攻克一系

树立党建与项目生产双向融入新标杆——记甘肃六建东湖项目第一党小组

以試點為契機搶佔“雙融入”主陣地

2018年,作為甘肅六建的重點工程,東湖廣場項目當仁不讓被所屬的四公司被確定為企業黨建與生產經營工作雙向融入的試點單位之後搶佔這一陣地,全力爭做黨建與項目生產雙向融入試驗田,推進項目建設順利進行,也為企業雙向融入工作積累經驗。

在工作中,制定切實可行的“雙向融入”方案,對“雙向融入”工作的開展進行具體的安排部署,並通過開展人才雙培養、創建“黨員責任區”、設立“黨員示範崗”、開展黨員幫扶活動等,以黨員團結帶領周圍群眾,共同完成項目建設各項任務。

同時,東湖項目第一黨小組強化組織建設、制度建設、陣地建設,通過“三會一課”和黨員日常學習,將十九大精神和“兩學一做”學習教育常態化制度落到實處。項目部設立黨建宣傳牌,宣傳十九大精神和方針、政策,配置黨建學習室,用於日常黨建和業務學習,為項目黨建工作的開展提供了各方面保障。

树立党建与项目生产双向融入新标杆——记甘肃六建东湖项目第一党小组

“雙培養”雙向融入提供人才基礎

東湖廣場項目第一黨小組由7名黨員組成,年齡層次涵蓋70、80及90後。工程自開工建設以來,黨員身先士卒,帶領影響身邊人,積極展現出先鋒模範作用。“7位黨員基本都在項目生產建設主要崗位上”項目經理吳立軍介紹到。

但是,項目大,黨員少,如何讓項目部更多的管理人員發揮示範帶動作用?如何為企業培養更多的全面型人才?東湖項目想到了“項目建設人才的雙培養”,即制定人才“雙培養”機制,將項目上業務水平高、工作能力突出的管理人員培養為共產黨員,將已是黨員的同志培養為項目部主要管理人員,建立“幹部培養”的激勵機制、競爭機制、約束機制。

今年34歲的項目黨小組組長周金良便是其中的代表。

自2008年7月參加工作以來,周金良先後在安寧科教城、格蘭綠都項目,一路從施工員走到技術負責崗位,從基礎知識到綜合協調能力得到了快速提升,並在2012年光榮的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2017年他成為四公司確定的“雙培養”人才,由技術崗位走上生產崗位,擔任項目副經理。

“去年我還是主管技術,今年主管生產。這樣安排對我來說一是挑戰,二是機會。”周金良自今年3月份走上項目副經理崗位後,無時無刻不感受到個人綜合素質的高低決定了自己是否勝任管理崗位。

“一般項目20多人,這個項目管理人員一般會超過50人,這麼大的項目管理團隊協調方面有挑戰,而且還是綜合體項目,每幹一步,至少要考慮以後的三步。”

管理崗位上的挑戰也給了周金良成長的平臺。

“現在我可以把技術方面的優勢融入生產當中,更有效促進項目建設”在項目副經理的崗位上週金亮的技術專長得到了更有效的發揮。

树立党建与项目生产双向融入新标杆——记甘肃六建东湖项目第一党小组

在東湖項目基礎建設階段,周金良及其他技術小組成員大膽使用抗浮錨杆及優化大體積筏板施工方案等保證了項目基礎施工的順利進行,尤其大體積混凝土單側模板技術還順利申報了省級工法,為該項施工技術的應用及推廣提供了參考。

在雙培養的同時,東湖項目部還依託導師帶徒活動,將項目部專一人才向全面形人才培養,將技術主幹向生產主幹培養,通過“結對”與“自由培養”為企業培育更多的優秀綜合型施工人才。

“項目結構配置是老中青,經驗豐富一點的、年數多一點的把新來的、幹了一兩年的、導師帶徒完的師傅在另外項目的,在這個項目項目上接著帶。”周金良對於東湖項目上的導師帶徒形式介紹道。

沈延學是東湖項目黨小組裡唯一的90後成員,目前是東湖廣場項目的技術負責。他與周金良算是根據工作經驗的形成的“師徒對子”了。

從剛入司以來的懵懂、膽怯,到現在主抓技術方案編制等工作,點滴都在記錄著他的成長。周金良從工作習慣的養成到業務能力的提升都為沈延學的成長做出了示範。

“就比如之前我做的方案,雖然很認真,但可能還是不夠完善不夠嚴謹,他就讓我一遍一遍的修改,在修改的過程中逐漸提高。現在自己確實認真很多了,基本的問題不會再出現。”沈延學說。

一遍遍修改、摸索、總結是周金良在技術工作崗位上交給沈延學最多的內容。在編制技術方案時不順利時,周金良甚至會經常帶他去去現場講解。

在個人工作習慣方面,周金良對於自己的工作紀律、上下班的時間要求非常嚴格。由此,沈延學也是“有樣學樣”,嚴格遵守項目規定。“現在的我比過去而言已經非常認真、嚴謹了。”

如此依託“雙向養”走出來的人才還有今年29歲的王寶鵬,通過培養,如今也已經由現場施工員走上了項目B塔樓棟號長的崗位。主管項目BIM小組的周志傑也因為這幾年的優秀表現,成為項目黨小組向組織推薦的重點培養對象。

“把指標和人員確定以後,有意識的往那個崗位上去發展,有利於他們成長。”項目經理吳利軍介紹道。

目前東湖項目上已經確定了十幾個這樣的崗位,如項目副經理培養成項目經理,技術負責、棟號長培養成項目副經理,一般施工人員培養成棟號長。下一步還會有更多的優秀人才列入項目“雙向培養”計劃。

树立党建与项目生产双向融入新标杆——记甘肃六建东湖项目第一党小组

劃分責任區設立示範崗雙向融入有了實踐手段

由黨小組牽頭促進工程創值增效,通過黨員責任區、班組承包責任制劃分,團結帶領周圍群眾,共同完成項目部建設的各項任務。東湖項目以黨員責任區劃分,充分發揮黨員在項目建設中的引領保障作用。

以A塔樓及部分大商業和B塔樓及部分大商業為界,將整個項目劃分為兩個黨員責任區,由兩名項目副經理具體負責,從項目管理制度的貫徹落實到材料、人工、機械等費用的控制,事無鉅細,帶頭落實執行,以促進項目黨建和項目生產經營有機融合,同時以黨員帶動群眾,採用項目管理與黨員責任承包管理相結合的模式,做到全員“總包總管”。

作為項目另一名副經理,黨員趙偉負責的便是責任區劃分後的B塔樓及部分大商業的所有工作。“從生產進度、文明施工、質量、成本節約等都要負起責任來,起帶頭作用。”趙偉說。

2018年4月,項目部以“黨員示範工程”掛牌為契機,由項目部管理人員推選,設立了兩名“黨員示範崗”。“在施工生產過程中,以黨員身份率先垂範,吃苦在前。傳幫帶,傳一些好的技術、經驗給其他管理人員。幫,遇到困難的、做不好的、處理不了的,就幫著解決。”趙偉解釋了他在黨員示範崗上的具體內容。

東湖項目目前有12個班組,410多人作業,協調各方關係也成為趙偉的主要工作之一。“我們每天上班後都佩戴黨徽,亮身份,這樣在現場工作面上處理一些班組之間的問題、項目部的問題,就會更有說服力。”黨員的身份也代表了公平公正。

“通過黨員示範崗,抓質量,主要抓過程控制,在現場隨時隨地,包括從材料的進場到加工、驗收等一系列環節,從開始到最後每一道工序都進行嚴格控制,確保最後幹出來的質量合格。”另一名黨員示範崗代表周金良說。

“黨員責任區劃分不僅節約的項目的材料還降低了項目的成本,黨小組成員親自制定項目人工、材料、機械等供應需求,為項目的成本控制貢獻了很大的力量。”吳利軍說。

黨員幫扶雙向融入堅實了群眾基礎

黨員幫扶,是東湖項目在黨建與生產經營雙向融入工作中探索出的新亮點。

“通過班組承包的形式,讓黨員走進班組,走到農民工身邊,切切實實瞭解農民工的想法、具體的家庭、工作情況,通過這種關懷激發工人的工作積極性,把黨建向班組和施工群眾中融入。”吳利軍介紹到。

“通過班組承包的形式給每個黨員確定1?2個服務班組。做好服務、協調配合、瞭解班組勞務人員家庭狀況、需求等,多關懷關注,拉近與勞務人員的距離。”

在周金良負責的A塔樓的木工班組,老李的孩子今年剛好高考,在那段時間老李的工作狀態總是急急燥燥。周金良瞭解原因後,及時與班組長協商,讓老李回家陪孩子高考。老李回來後工作狀態明顯好轉。

而且在今年的6月9日,東湖項目部藉助安全生產月開展了以“生命至上,安全發展?構建雙向融入預防機制”為主題的為農名工免費體檢活動,為項目各班組365名農民工進行了體檢,將關愛農民工落到實際行動中。

“舉辦的這個活動以人為本,把職工的生命安全、身體健康放在第一位上,為企業負責,為個人負責,他們感到很暖心,工作勁頭也更足了。”項目某班組長高興的說。

“這次的活動以後他們最基本瞭解自己的身體狀況。比如說體檢出來後,身體狀況確實不適合當前的工作崗位的我們會對他的崗位進行調整。不能勝任本工作的,我們對他勸離,讓他去醫院進行深入檢查治療。”項目部安全員馬俊說。“檢查的目的以預防為主,總的來說是對農民工身體健康負責、對企業負責。

與此同時,把黨員幫扶與項目勞務實名制管理結合起來,促進項目班組建設,明確雙方權利義務,實時掌握項目勞務人員動態信息,確保項目在勞務用工安全。通過黨員幫扶,達到了勞務實名制的具體管理不僅解決了農名工的困難還將勞務實名制落到了實處。

此外各類活動的成功舉辦也為“雙向融入”工作的開展提供了載體。“學習十九大?崗位比貢獻”主題勞動競賽暨“三優工程”授牌儀式的進行,以黨員為主要骨幹帶動群眾及班組促進項目質量、安全、進度、成本穩步推進;發動黨員帶頭髮動項目部全體職工為貧困山區的孩子愛心捐款,為社會奉獻愛心等。

在東湖項目第一黨小組,四公司副經理也被納入黨小組之內。“分公司班子成員納入項目黨小組對項目建設能更好的服務項目建設。如替項目把關,傳達上級精神等”。

树立党建与项目生产双向融入新标杆——记甘肃六建东湖项目第一党小组

破解“高”“”度雙向融入真正發揮實效

破解項目建設難題是東湖項目黨小組工作的最終的落腳點。

東湖廣場項目建設難點眾多。如塔樓A、B基礎筏板為大體積混凝土,其中塔樓A混凝土澆築量8400立方米,塔樓B混凝土澆築量6700立方米,單側模板支設高度3.35米,在項目部職工的精心組織下,大體積混凝土澆築圓滿完成,並總結工法兩項;項目部BIM團隊協同鋼結構專業公司利用Rrvit及Tekla軟件對結構難點及施工重點部位提前深化設計,運用BIM模型在建築物的測量控制中虛擬定位測控,為後續的建築物測設提供有力保障,並通過5D可視化交底解決施工難題,為後期的投入運營做好的準備工作。此外在型鋼連接梁、大鋼模等施工中,項目部也逐漸總結摸索出了一套自己的方法,推進項目建設。

此外,通過成立項目QC攻關小組,組織制定了十多項研究課題,在施工過程中擬採用建築業10項新技術中的10大項,23小項,為項目部的建設提供有力的技術保障措施。通過在施工管理過程中,狠抓執行力,引用推廣新技術,均衡技術管理與生產管理兩條線並行的關係,通過攻克重重困難,項目部在超高層施工方面已取得了較為成熟的施工管理經驗。

“第一次幹這樣的工程,遇到了很多難以想象的問題,也有很多不足,如在項目前期策劃上,現在就能發現一些。”吳立軍已經開始總結經驗了。

經過共同努力,項目部先後破解了諸多施工難題。至目前,項目A塔樓主體結構5層平口,B塔樓主體6層平口目前完成的建築面積佔工程全部任務量的40%左右。

東湖項目在超高層還帶有城市綜合體的屬性。“我幹這個項目的初衷是,這對自己也是一種學習的機會和過程。以後建築行業的發展,超高層建築會越來越多,但是我們如果第一個不幹就沒有第二個,給自己積累經驗。二是通過幹超高層給企業培養一批具有超高層施工經驗的人才,這是最關鍵的。”作為項目經理,在發揮黨員示範引領作用,團結黨小組成員,帶領項目部人員攻堅克難之外,吳利軍幹這個項目的初衷既樸實又前瞻。

繼今年元月初,項目部接待白俄考察團的考察觀摩後,當前,東湖項目又在忙著配合項目準備蘭州市的消防演練和項目觀摩。“我很有信心通過黨小組和黨員的引領及項目全體人員的努力向全市展示六建的實力。”

相信東湖項目第一黨小組在未來的項目建設中一定會繼續突出組織建設,夯實黨建基礎,攻堅克難,成為企業及項目黨建與項目生產雙向融入的新標杆。(任欣雅袁田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