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7 外部壓力促使伊朗做出讓步

哈薩克斯坦、俄羅斯、阿塞拜疆、伊朗、土庫曼斯坦五個裡海沿岸國家,12日簽署了關於裡海法律地位的公約。

在波斯灣發現石油之前,19世紀末期,裡海地區是發現最早和最大的油田,一度佔世界產量的一半。由於裡海蘊藏的豐富油氣資源,加之地緣政治和能源經濟等種種因素,五國20多年的分歧和談判並不容易。

中國社科院俄羅斯東歐中亞所研究員姜毅告訴南方日報記者,此次公約簽署,雖然未完全明確海底資源劃分,但足以保證裡海的平靜。至於公約提到排斥域外國家軍力進入裡海,姜毅認為,更主要的還是強調“五國共同擁有裡海”的法理和主權上的政治宣示。

南方日報駐京記者 王詩堃

策劃統籌:胡素青

爭議:是湖還是海?

蘇聯時期,裡海由蘇聯、伊朗共管。蘇聯解體後,獨立出來的俄羅斯、哈薩克斯坦、土庫曼斯坦、阿塞拜疆各自擁有一部分“海岸線”。目前,裡海由上述五國共管。

在五國角力中,“湖海之爭”不乏爭議。如果按照國際海洋法公約,是“海”,就要依照海岸線長度來確定相關海底的所有權;如果是“湖”,那麼湖底將由沿岸各國平均劃分。

蘇聯解體後,作為主要繼承者的俄羅斯此時不希望對裡海進行劃分,而是“共同開發,共同管理”——最大可能保持對裡海的影響力。但裡海產油大國阿塞拜疆、哈薩克斯坦等並不同意,尤其阿塞拜疆首都巴庫在蘇聯時期就已經是重要的石油產地,他們希望按海洋法劃分,擺脫俄羅斯的控制。

從1996年開始,俄、哈等國相繼開始一定程度上轉變立場,並尋求雙邊談判解決問題。隨著時間的推移,除伊朗外的各方逐漸取得一致。這次三國協議明確劃分了約2/3的裡海底部,其中哈薩克斯坦佔27%,阿塞拜疆佔18%,俄羅斯佔19%。

此次公約確認了裡海“特殊的法律地位”,規定“裡海水面資源將由裡海五國共同使用,但海底資源的分割還需談判”。對此,姜毅認為,雖然未完全明確海底資源劃分,但足以保證裡海的平靜:“裡海目前為止還沒有得到非常充分的開發,所以足夠這些國家在未來,比如十年的時間裡,去開發已知的資源。”但姜毅也指出:“現在對於裡海的劃分中相鄰地區的資源情況還不是特別清楚,隨著勘探技術的不斷進步,未來是不是會出現新的波折,也還不好說。”

伊朗的考量

姜毅還提到,俄羅斯和伊朗受到的外部壓力,也成為公約簽訂的推動力。

此前,美國在5月宣佈退出伊核協議,並重啟對伊朗制裁,分別於8月和11月生效。7月初,美國單方面要求所有國家在11月4日前停止從伊朗進口石油。

姜毅指出,從伊朗的外部環境來看,毫無疑問需要爭得更多國家的支持和幫助,“所以伊朗在這個問題上必須要做出調整和讓步,按照20%平均來分肯定是不現實。”

“還有一個比較現實的問題,伊朗目前對外出口更多是通過海灣地區,如果受到美國的封堵,限制伊朗的石油出口,那麼伊朗就必須要想辦法從別的路去走。”姜毅表示,儘管在裡海地區伊朗並無油氣管道,但有必要未雨綢繆,因而在公約的簽訂方面須作出讓步。

北約距裡海有多遠?

公約明確,非區域國家武裝力量不得進入裡海,以保障裡海僅用於和平目的。有分析人士認為,近年來,有裡海沿岸國家希望藉助域外力量來提升自身在裡海問題上的發言權,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也試圖藉機向該地區全方位滲透。

今年7月,北約秘書長斯托爾滕貝格宣佈格魯吉亞未來將成為北約組織成員國。格魯吉亞距離裡海只間隔阿塞拜疆——特別是阿塞拜疆向地中海港口輸油的管線要經過格魯吉亞。

另外,今年4月19日,哈薩克斯坦議會批准了一份美哈兩國政府締結的運輸協議,規定為了便於美軍維護阿富汗的穩定與重建,允許美軍運往阿富汗的物資使用其位於裡海的阿克陶、庫雷克兩個港口。但哈外長在11日接受俄媒採訪時強調,美軍在裡海建立軍事基地“不存在可能性”。

對於北約向裡海軍事滲透的可能,姜毅表示:“短期來講,看不到這樣一種可能性。”他表示,哈薩克斯坦等國家在阿富汗反恐等方面與北約有過合作,但是都沒有長期設立軍事基地的打算,“也沒有這樣的政策訴求”。姜毅認為,公約提到排斥域外國家軍力進入裡海,更主要的還是強調“五國共同擁有裡海”的法理和主權上的政治宣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