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再生能源產業關乎我國能源安全與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是全社會共同關注的問題,這需要全社會的力量去推動和解決。而光伏補貼究竟是怎麼回事?社會認識和理解上還存在哪些分歧和誤區?要分清、摸透和解決這個問題,就需要理性、客觀、實事求是地搞清光伏新能源產業補貼的來龍去脈。
光伏產業補貼究竟來自哪裡?
自2006年開始,國家頒佈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可再生能源法》和發改委頒佈《可再生能源電價附加收入調配暫行辦法》等相關法案,其中明確指出,可再生能源電價附加的徵收,是指為扶持我國可再生能源發展而在全國銷售電量上均攤的加價標準。
在具體執行過程中,我國光伏上網電費結算包含兩部分,即當地脫硫煤電價,加上可再生能源基金。每個年度國家相關部門都會出臺不同地區的標杆電價,供業主自主開發決策。項目建成後,脫硫煤電價的部分,即時從電網正常結算,而補貼部分則在集中上報後,由資金池統一安排。
因此,大家所熱烈討論的光伏補貼,實際上是根據國家法律法規,從全國人民電費裡面收取的、支持發展新能源的”可再生能源基金”而已,財政迄今為止並沒有拿出一分錢出來,該補貼的本質是一個很清晰的收支關係,只是我們習慣上把它說成了“補貼”而已,由此造成了較多的混淆。該基金本質上就是取之於全社會、用之於全社會的支持新能源產業發展的資金,而非財政直接撥款,這是外界對光伏補貼存在的一個重大誤解。並且,依照國家可再生能源法,國家本身就肩負著 “直接收取”和“保障支付”的雙重責任。
為什麼要設立這項基金呢?因為光伏新能源產業是國家、社會乃至全球、全人類共同關注的重大問題,事關國內嚴重的霧霾問題解決、事關國家能源安全和長期可持續發展、事關“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中國夢實現,既然肩負著如此重大的現實和歷史使命,從一開始就決定了這個產業需要全社會去共同推動和解決才行,並非單靠某個企業或某個行業就能完成和推動。
光伏補貼缺口到底有多大?
作為可再生能源補貼的唯一來源,可再生能源電價附加自2007年的0.1分/千瓦時、2012年調整為0.015元/千瓦時,到2016年提高至0.019元/千瓦時。隨著產業規模的擴張,總補貼數額同步增長。2017年,新能源裝機大幅增長,但沒有相應提高附加費。據財政部統計,到2017年底我國可再生能源補貼缺口總額為1000億元,其中光伏補貼缺口占到近一半份額,約496億元。此數據看似不小,但事實上,涉及光伏產業這500—1000億的所謂缺口,是過去十年左右時間不斷累計、不斷滾存下來的缺口總和,並非每年的缺口,這是外界對光伏補貼明顯的誤解之二!
究其原因,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戰略研究和國際合作中心首任主任、中國能源研究會可再生能源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李俊峰認為,補貼缺口變大的根本原因有二:一是徵收不到位,導致入不敷出;二是徵收額度沒有隨可再生能源規模的擴大而提高。李俊峰指出,補貼來源是從可再生能源電價附加徵收,每年應徵收1000億元,但是徵收比例僅75%左右,年度欠收200多億元,長此以往而造成了歷史欠賬,並多年累積、滾存而成為1000億元的缺口。在李俊峰看來,可再生能源附加的額度沒有按照可再生能源法的要求及時調整,補貼出現缺口成為必然。
因此有專家提出,在控制光伏發展速度的同時,財政應適當調增基金規模,適應發展需要。如果把全社會可再生能源電價附加全部收上來,所謂缺口就會大大減少。如果社會用電每度附加增加到3分錢,補貼將由此全部解決。
如果有人說國家和社會為光伏產業補貼是否太多?其實,從2000年到2017年這近20年間,國家共計為國內煤電脫硫脫硝補貼了超過2萬億元,現在每年超過1200億元,近二十年來平均每年的補貼也在1000億左右,並且火電的補貼直接轉移到了電價中進行全社會分攤,其中僅僅是解決了脫硫脫硝的存儲問題,一些人就認為它不是問題;對比國家給予光伏產業那點補貼,很多人認為它是一個大問題,二者之間在認識上的親疏,這顯然有失道理和公允!
為此,社會有較多聲音提出疑問,雖然國家每年給予火電如此鉅額和長時間的補貼,火電也進行了脫硫脫硝處理,但仍不可避免的產生了大量溫室氣體和汙染物排放,甚至成為較多地方霧霾嚴峻的主要成因。而光伏新能源承擔了國家能源改革轉型、節能減排、城市空氣改良、環境汙染和霧霾問題解決的歷史使命和根本責任,其補貼金額也遠遠低於火電,就算為此付出500億-1000億元的代價,甚至財政上直接每年支持1000億元,無論從那個角度講,這也是千值萬值的歷史功績!
全聯新能源商會會長、隆基綠能董事長鍾寶申指出,如果光伏產業只有或沒有承擔環境汙染成本的煤電平價,國家才能給予產業發展空間,這意味著其光伏產業的生態環境貢獻一文不值!而從支撐國民經濟發展的角度來看,如果531新政有能源轉型和生態建設的指導思想與核心要義在其中,就應該全面評估煤電的真實社會成本(尤其包含汙染治理與排放成本),並給出煤電的真實價格,當清潔能源達到這個價格時,就應當大力支持和發展,以實現對傳統化石能源的全面替代。因此,光伏等清潔能源究竟是為國民經濟做出了巨大貢獻,還是僅僅在爭取和享受那點補貼,這筆賬太值得政府和社會好好算一算!
光伏產業離去補貼化還有多遠?
汽車電動化、能源消費電力化、電力生產清潔化是我國能源改革轉型、城市空氣改良、消除霧霾等問題的根本出路,是全球專家學者長時間研究得出的根本結論。值得一提的是,2015年,國家為新能源汽車補貼約550億元、2016年補貼超700億元、2017年補貼總額也超過650億元,這些補貼基金是國家財政專項基金,是國家財政真正拿出來的錢!而光伏發電涵蓋範圍比新能源汽車更為廣大和深遠,發展光伏產業與發展新能源汽車同等重要甚至更加重要,因此將光伏列入專項基金補貼並加大支持力度,縮小補貼缺口,也完全合情、合理、合法、合乎全社會的期望,實不應由於所謂補貼不到位,反而讓光伏發電成為社會的“棄嬰”。
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員周大地認為,不能因為補貼有缺口反過來限制光伏產業的發展,尤其是在國家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建立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歷史節點,就要大力發展生態文明建設,為環境多付點錢,是很正常的現象。
事實上,每個行業的補貼基本都是在行業發展的初期階段,是政府為了扶持其起步而快速實現市場化發展採取的戰略性手段,今天的補貼歸根結底是為了以後不用補貼也可以市場化生存發展。
隨著光伏裝機規模近年來的快速增長,促進了我國光伏行業技術性成本的大幅降低,加速了光伏用戶側平價,確立了中國光伏產業的全球領先地位。中國光伏行業協會統計,2007-2017年,光伏組件和系統價格下降幅度達90%。如今我國光伏組件的生產成本已降至近2元/瓦,系統設備投資已降至近5元/瓦的全球領先水平。在近期公佈的光伏領跑者項目中,已有企業報出了0.31元/千瓦時的最低申報電價,創下中國光伏投標電價最低記錄,並已經低於當地的標杆燃煤電價。
根據之前的補貼政策,光伏行業標杆電價將會每年下調一次。而據目前的光伏發電成本下降速度,清華大學能源互聯網創新研究院報告顯示,我國光伏發電更大規模應用後,在2020年前後即可以實現光伏的平價上網,不再需要國家補貼。可以說,事關國家和全社會每個人的光伏產業,歷經艱苦磨鍊,既已鳳凰涅槃走到了“黎明前黑暗”和“最後一公里”的歷史關鍵時刻,全社會再凝聚共識、更上層樓、登高望遠豈不更好?
閱讀更多 光伏們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