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月,中國國務院發佈了一份非常重要的人口政策,認為中國目前的“人口質量很低”,這會對中國的未來經濟產生嚴重後果。為了增加“高質量人口”,在國際競爭中取勝,政府制定了“提高人口素質”政策。剩女”概念的發明與這一政策緊密相關。
2007年,中國婦聯最先發明“剩女”一詞,將之定義為“27歲以上的都市高知單身女性”,中國教育部隨後將之收入官方詞典。 從那時起,中國官方媒體就開始大力宣傳,利用文字、調研和漫畫等方式往單身高知女性的頭上潑汙水,說越來越多接受高等教育的女性“找不到丈夫”是一場危機。
媒體掀起的“剩女”宣傳運動只是近年間的信號之一,不同於主流新聞機構的各種宣示,中國女性一直感受到的,是在權利財產方面相較於男性的大幅退步。正是在這一更廣大的層面上,廣大女性才成為“剩女”,才讓步於不惜一切代價追求經濟跨越發展的目標。
二、媒體拍政府的馬屁,是如何構陷單身高知女性的?
2008年,新華網開設女性專欄,專門用來宣傳這個概念。
2013年,一篇題為《晚婚的女人們,小心別讓“晚婚”變成“不婚”》在官方網站上廣泛流傳。這篇文章要求女性降低擇偶標準,停止尋找滿意伴侶,否則她們就會孤獨一生。
另一篇引起很大反響的文章《“剩女”是否真的值得同情》公然指責“剩女”之所以剩下,是因為“要求太高,太挑剔”。文章說,“如果她們不是那麼挑三揀四,找一個丈夫應該就和吹口氣那麼簡單。”
欲加之罪,何患無辭?實際上,只有少數的女性要求在結婚前有房,這一要求在剩女中的比例更低。
從此以後,中國媒體不斷製造出的有關“剩女”的可怕形象,經過7年的大力宣傳,這個詞現在已經深入人心。就這樣,這個帶有明顯性別歧視的貶義詞在當今中國大肆橫行 。
三、男權癌們藉機打壓,是如何侵蝕女性心理的?
男權主義的自古以來都存在。中國的女性社會地位一度得到提高。婚姻法是新中國頒佈的第一部法律,它給予了女性許多新的權利,包括離婚權和財產權。
1980年代後期,教育的復興使得大量女性得以接受高等教育並提高社會經濟地位。
現在,這種有利於女性發展的狀況已經改變。除了婚姻和生育壓力外,女性在受教育權上也開始受到限制。教育部頒佈了一系列“男性優先”政策,比如位於北京的中國政法學院在2012年規定女性的理科錄取分數線為632分,而男性只要588分。該校負責人在接受《紐約時報》採訪時說,這種安排是合理的,因為“考慮到將來女性的職業發展前途,女學生在這些學科的人數比例不能超過15%。”
2010年26%的都市女性擁有大學文憑,跟十年前比翻了一番。在中國的大學裡,女性習慣性地會比男性工作得更加出色,由此男性在一些入學考試中會被優先考慮。然而,近年來這些由來已久的先進性被傳統的男權主義逐漸侵蝕。
從收入上來說,1990年都市女性的工資是男性的78%,但到2010年衰減為67%。都市女性的就業率也在減少,從1990年的77%降到了2010年的61%。
有經濟學家認為,中國女性人口偏少理應使她們在婚戀市場中佔據上風。然而,中國社會的男權法則依然根深蒂固。受過教育的城市女性一旦對此類歧視性法則表現出排斥,立馬就會受到媒體連篇累牘的猛烈炮轟,規勸她們最好不要過多專注事業,免得終身嫁不出去。
女性在過往歷史階段所獲得的種種利益,在後社會主義改革時代已經遭到破壞。尤其是受過大學教育,從經濟上,精神上都獨立的女性,即使和男性同樣的能力和學歷,卻受到了重大的打壓,對剩女的誣衊就是證明。
當社會的經濟資源,權利資源和話語權資源大部分掌握在男性手中,大部分的女性受到的是來自各方面的壓迫和摧殘,被物化為男人服務。剩女偏偏渴望自由、獨立和人格的自我完滿,追求愛情和各種權利,嚴重的損害了男權癌們的神經。特別是那些自恃才高,卻被剩女拒絕過的所謂優質男人,更是抓住了機會報復!
“” 剩女“”一詞,來源於人口政策,構陷於媒體宣傳,肆虐於男權主義。希望有一天,這個詞可以變成美好的詞,成為獨立自主,自由美好和追求愛情的代名詞!
閱讀更多 剩女新說 的文章